植物的典故
作者简介:潘富俊,美国夏威夷大学农艺及土壤博士,现任中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教授,讲授景观植物学、植物与文学、台湾的植物文化等课程。所学与植物相关,所爱与中国古典文学密不可分。著有《草木》、《诗经植物图鉴》、《楚辞植物图鉴》、《唐诗植物图鉴》等。
历史上最著名的植物典故,不外乎“甘棠”。甘棠即棠梨,又称杜梨、杜棠。果实红色者,称杜、杜梨或杜棠,果实又涩又酸,不适合生食,但是树干的木理坚韧,可用来制作弓弩。果实白色者,称棠、甘棠或棠梨,果“少醋滑美”,外形似梨而小,可生食,为古人常吃的水果。野生的棠梨分布极广,山区常见,一般使用棠梨植株当作各种栽培梨的砧木。棠梨适应性强、树形美观,自古以来被栽植成庭院树或绿篱。西周时代的召伯到南国传布文王德政,曾经在甘棠树下休息,后人怀念他的恩德,想尽办法保护这棵甘棠树,此即《诗经·召南·甘棠》所说的:“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悦)。”后世以“甘棠”比喻卸职后的地方长官,用甘棠遗爱或甘棠之爱来形容人民对卸职地方长官的怀念,有时也用在对卸职地方长官的颂词。与《诗经》有关的著名植物典故,还有摽梅之候。摽梅之候指女大当嫁或男大当婚的年龄,常被应用在历代文学作品上,典出《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正史上耳熟能详的植物典故也不少,例如“薏苡”。薏苡又名回回米、西番蜀秫、草珠,叶形如黍,开红白色花,农历五六月间结实,果实灰白色至青白色,形如珠子,乡间小孩以线穿连如串珠,当作戏耍玩具。《群芳谱》记载:薏苡“处处有之,交趾者子最大,出真定者佳”,而薏苡“舂米为饭,甘美”,但也造成历史上的奇冤巨案。根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东汉名将马援任职交趾时,喜欢当地薏苡滋味,返国时载满一车的薏苡子返乡,却被误认所载者为珠宝,诬陷他搜刮民脂民膏,而株连妻室儿女;并衍生出成语薏苡兴谤、薏苡明珠(把薏苡错当明珠),比喻故意颠倒黑白。历代诗词中使用此典故的诗词很多,如唐·元稹《送崔侍御之岭南二十韵》:“珠玑当尽掷,薏苡讵能谗”及宋·刘克庄《湘中口占》:“书生行李堪抽点,薏苡明珠一例无。”
薏苡的果实形如珠子,灰白色至青白色。
出自诸子百家、经书的植物典故,则有以下诸例。二桃杀三士,比喻用计谋杀人,典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春秋时,公孙接、田开疆、古治子三人臣事齐景公,都以勇力闻名,但互相争功。齐相晏子谋除之,请景公拿两个桃子赠给三人,叫他们论功吃桃,结果三个人都弃桃而自杀了。余桃啖君,比喻爱憎喜怒无常,典出《韩非子·说难》:卫国法律规定,偷驾驶国君马车的人,其罪断足。弥子瑕母亲生病,于是假托君王之命驾车出去。卫国国君知道了,说:“真是孝顺,为了探望母亲忘了断足之罪。”次日,弥子瑕与国君游于果园,吃了甜美的桃子,剩一半给卫君吃,卫君说:“你对我一片赤诚,知道桃子好吃,而让我品尝。”过了不久,弥子瑕失宠,卫君开始算起旧账:“你以前偷驾我的车,又让我吃你吃剩的桃子。”同样一件事,从前受到称赞,后来却成了罪名,都是因为爱憎情绪改变的缘故。望梅止渴,意为凭想象或空想使自己感觉舒适,亦即自我安慰之意,典出《世说新语·假谲篇》:曹操行军迷路,士兵又饥又渴,于是他对部队宣称:“前面有大梅林,结实很多,梅子味甘酸,可以解渴。”兵士听到后,口皆出水,聊以解渴。苞茅不入,指兴师问罪的借口:茅草包成束,称之为“苞茅”(苞同包),古人在苞茅上倒酒,使酒液渗透茅束去渣,以祭神示敬。春秋时,齐桓公以楚国不向王室进贡苞茅而妨碍周天子敬神为由,举兵伐楚。
另外,还有源自诗词的典故,例如枇杷门巷。枇杷每枝结果多达数十粒,满树金黄,极为壮观,即所谓“一梢满盘,万颗缀树”,是招待客人的瓜果品。枇杷门巷原指唐代名乐妓(或女校书)薛涛的住所,后成为妓院的雅称,出自唐·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也有来自著名小说的典故,如《三国演义》的初出茅庐:三国蜀主刘备曾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上任后,即指挥三军与曹军作战,以火攻败曹军,谓之“初出茅庐第一功”。后人用“初出茅庐”比喻初入社会,缺乏历练。
枇杷结实时,满树金黄,极为壮观。
——摘自 潘富俊《草木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