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上手很快的一本通俗易懂、包含50多个秘方的“中医人才培养手册”

邓铁涛、李可、朱良春等多位老中医,都把它和张仲景《伤寒论》放在一块。天津名医郭霭春,就曾把书中的用药方法一条条用于临床,每获良效便记录下来,达106条之多。

    有位中医,书柜里有一本1980年代出版的藏本,纸张很薄,五号字,印刷精美,找不到了。怀疑是妻子修房倒腾丢了,一直耿耿于怀,经常埋怨妻子。妻子又说那有不是好吃的会偷吃了……

一、只有把中医经典学好,才有可能做个好中医。这是基本也是基础

跟师傅先做粗活,到药房去搬药切药等,三年后给书看。为什么?观察有没有悟性、天分、耐性?

三年后师傅拿《伤寒论》《金匮》《黄帝内经》书给他们看。不讲解,只是每天按要求背诵书中的一些内容。一般情况师傅给病人看病,他们只能在一边听,帮拿药,晚上看白天抄下来师傅给病人看病的医案。有时间师傅会给他们讲解一下书中内容,及辩病看病的一些方法。讲些药理汤头与脉理。

如是跟师七年。师傅看其中较好的可出师,出师后,若要行医要到外乡,离师50里外的地方。有的还要留下再学几年。

当今社会,中医人数很多,中医人才很少,民间有用的传统医学在消失。中医的传承与学习与现代医学不同。

目前中医学院很多。培养学生的方法及近现代医学,对真正中医有用人材的培养没有做好。为人治病用的都是西医的方法。中医基本上不用。因为用不来,西医简单直观几十种抗生素与激素一用包治了很多病。

外国人对中医的热情好奇超过中国人。中医人比较吃香。

一、天赋

学中医之人一定要备有中医的天赋。天赋来自本能,先天具来的素质,具来的这方面灵感与悟性。

父亲是当地很好的中医,而其儿子却不愿学医。或根本学不进去。我认识多位会草药的老人,在当地摘草药给人治病皆有名。可他们的子女好几个无一人愿学,对草药一点兴趣也没有。

有的草药民间医生也会将自身经验硬授给子女。可其子女心不在那里怎样也学不好。从古以来中医能在一家族一直保留下来的不多。而有人其家族或从事工作与中医药皆无关系,却因某些事,或一机会。无意或有意地接触到中医药。在这方面突显才能与兴趣,感悟力强。异路突起。成为良医。

三、经典的学习

要不断地学,温故知新。这是非常重要的。经典多为圣贤之作。中有多少智慧奥妙,包涵哲学逻辑枝巧与方便法。《黄帝内经》,《金匮》,《伤寒论》是中医必学的。开始学经典不要先看注解,心不能太急。好象一下就要弄明白。先背熟一些,有些深奥的理论要在多少年后临床感触才会明白。有些要发一生的时间才明白。明白经典对于以后的看病很有好处。特别是很难看的病,要潜下心来感悟一下经典的作用。黄帝内经其方及少,但告诉后学如何识病,如何辩证,如何在复杂的诸多病症中迅速理清思路,做出诊断与治疗方法。中医我是自学,遇到难题没地方问。常是把内经的某些话反复背诵,思想完全进入经典中的状态,突然心里明亮方法出来。

对经典,也就是说圣贤之作要用心感悟。一分恭敬一分利益,一分辛苦一分甘甜。不下苦功不行。学经典不要执着文字,有些因年代传抄过程中有点不当。但我们要通篇整体来看,明白其义为重要。特别注释《黄帝内经》的人,必是全科人物,而且要在实践中证得。不是有文化就可注释。当你学用到一些程度时,你会发现过去书的某些注解与临床实践及真义区别太大。有些会误人。如何体验经典,要在自然中观察,在实践中一点一点验证。不能有虚妄的做法。

《黄帝内经》中有句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解释这句话从文字上来理解是不行的。所以历代解释皆有所议。我认为要解释这话自己要先做,先实践,在自然中观察与感触。用务实之行于解答。

1,要有较深的中医理论功底。2,要有实际临床经验。3,明白易经的道理。4,对地理与数术的明白。5,有一定的修行,气功底。在境界中感悟。只有把中医经典学好,才能做强中医。这是基本也是基础。

四、学习中医要先认识学习草药

老人说:“看病几十年,没良心的人很多,有良心的只有几个,我现在己走不动了没法带你去找,有个草药祖上就用的,是治伤很好的。这里有其叶子与根皮你拿去看”。我滿怀感激地把这几片叶子与几片根片拿来,回家反复看,反复想。一年多到山里转来转去不知尝过与闻过多少草药,皆与其不一样。有时想来吃睡不香。问了很多人也不识。这事一直在心里。有一天午睡后心里还在想这事。人迷迷糊糊。就往山里走,走着走着也不知走多久。在一长滿杂草木的地方。也不知那来的力气随手将一棵一拨。鼻子上闻。奇了这与我要找的草药味道一样。我拿出叶子对,叶太干了看不出。根拿来一对完全一样。心里高兴的很。我拿给老人看,证实是。这草药活血化瘀之力是目前中药同类药不能比的。
在治疗温热病方面鲜草药的解毒是最好的。

六、关注各家之说
无有伤寒与温病之分别。是我们在什么时机使用什么方法而已。在治疗温热病中,草药解毒之力很强。有时要用鲜的。这是在治疗热病中的体会。当今学温病非常重要,那天抗生素不好用,人该怎样办?或因什么原因拿不到怎样办?人们要学会就地取材的方法,用鲜草药。
几年前,有个熟人好久没见面了,见面了知我会点中医。就说了他的病例;“我腰痛了好长时间,在医院里看了好久不好,西医拍片说是骨质增生腰椎间突出,痛的很利害时不敢转动,很难受。住院针炙做理疗法。半年多病没好,有一天乡下来了个会接骨的妇女,她是人请来看人家骨头的。我看她看完后,叫她帮我看一下。她手摸了一下说这腰,敷点草药就会好,当时她给我两根细小的草根,叫打成粉,分二次外用。用时蛋清与药粉合调包患处。当时看了这点草心时怀疑会有用吗?可腰痛的很,当晚就按方法用,奇了一用当天晚上就不痛睡个好觉。第二天再用,腰完全不痛了。
一有效就再想找她要点草药,可惜人找不到,只好把原用的草根再拿来包。从此腰不痛了,你不知当时在医院看多少苦。这个老太婆的草药实在太好了。我本想把药渣留下给你看,可很久看不到你,药渣现在也不知到那里去了”。你看会接骨的老太婆不能光明正大的为人治病。只能偷偷的做点。现在政策对这样的人有点宽了,不会象以前来直接干预,但有关部门没有认为是合法的。这极少有专长的人处境还很难。这样的腰痛现代很多,西医到目前为止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可民间的土医人,用古代的方法治好了。不敢伸张,怕引来有关部门的为难,只能偷偷的做。现代人为什么不以效果来认人,不能平良心地说话,能治好病的人不是,医生,正规大医院治不好的,看了那样久搞得人很痛的却是好医生。我认识多位有持长的民间药大多不在了,几乎没什么传下,其后代不学。不想做偷人之事。
如何学中医我认为要先多经典开始。从看《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后看经络学,药性汤头,诊断学。有条件要学点民间的草药,针挑与伤科及手法。有些书要看,如《易经》,《庄子》,《老子》,《金刚经》,《心经》。这些经典,对人的智慧开启,提升中医水平极有帮助。学习切记不要入迷信中,要老老实实方能真受。学习经典依各人的水准来学,不能过急求成。难理解的先放一边,好知的先学用。有些要过好长时间在某一经历后才会明白。以上谈了一些对中医药的看法。不足地方请明人多指正。

二、一本“中医人才培养手册”

大学刚毕业那会儿说实话真的不会看病,全靠一本《医学衷中参西录》帮助了我,面对临床都不害怕了,真的非常实用!

《医学衷中参西录》继《伤寒论》之后最实用的一本中医书籍,也是中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创举!

如果找一本医术能够让你百读不厌的,可能只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了。而且,你说它是白话文吧,还有点文言;尽管这样,学习好的初中生也能看懂。看懂了不说,很多方子,一用就有效。

邓铁涛、李可、朱良春等多位老中医,都把它和张仲景《伤寒论》放在一块。天津名医郭霭春,就曾把书中的用药方法一条条用于临床,每获良效便记录下来,达106条之多。

    有位中医,书柜里有一本1980年代出版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纸张很薄,五号字,印刷精美,找不到了。怀疑是妻子修房倒腾丢了,一直耿耿于怀,经常埋怨妻子。妻子又说那有不是好吃的会偷吃了……他一直没有再买,认为再也没有哪个版本比他那个版本好了。

从古到今,如何从“此事难知”走到“医学实在易”,一直是成为中医界苦苦探索的问题。

而《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本书,正是他为当时在西学冲击下,风雨飘摇中医界写作的一本“课徒之书”。

他忧心于当时中医人才培养的困境:由于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员们不得不取内难伤寒为讲义,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然如此以教学生,取径太远,非阐十年之功于此等书,不能卒业;即能卒业者,果能得心皆应手乎?”

因此他将自己多年临床效验之方药、心法,以及“古籍紧要之处”汇集于《医学衷中参西录》,并不断删减、修改、再版,并以此教授学生。

“……是以弟在医院中教导学生,不敢徒慕高远,惟授以拙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俾其自阅,于难领略处亦间为讲解。……此非为《内经》、《难经》诸书可废也,因古籍紧要之处,已粗搜罗于拙著之中而便于领会也。”

张锡纯本人曾在回冉雪峰信中,这样总结自己的教学效果:“三年期满,皆能行道救人。”这便是为什么,后世医生纷纷觉得这本书既系统、又清晰,而且好上手的原因。

“屡试屡效,而后笔之于书,公诸医界。迨医界亦用其书屡效,而后可传诸异祀,永为医界法程。”

这句评价一点也不夸张。

从百万字凝练到52

既然“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已经成为后人对张锡纯临床经验的评价。为何如今真正能读完、读透其著作,并验之临床的却似乎少之又少?

这其中是有原因的。

《医学衷中参西录》当初是在杂志上连载的,后来集结成册,但由于多次修改、点校,不同版本间存在前后章节错乱,医论夹杂药物、伤寒等篇章内容等问题。

且全书篇幅有百万字,共分为30多类,涵盖张锡纯自拟方近200个,古方验方200个,共400多个方子,想真正读通读懂并验之临床,要花相当多的精力。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的碎片化,很多人都停留在试用过两三个方子的水平,难以窥得此书全貌。

作为一个过来人,宋柏杉老师深知张锡纯理论的核心价值所在。他告诉我们,其实这400个方子里有些已很少用到,有些疾病目前也有更好的疗法。

而最具临床价值的18个章节,完全可以提炼为52张效方,只要掌握其中要领,就能一下子抓住张锡纯的核心思路,节约大量重复验证的时间。

这样,背诵方剂组成和加减不再是首要任务,老师教会你方子背后的道理,你自己就会变化组方了。

深入浅出,条分缕析解心法

说起张锡纯的方子怎么用,宋老师如数家珍:

比如,位列原书第一篇的“治阴虚劳热方”,非常重要,我用滋阴方可以治疗房颤、哮喘、厌食、闭经、前列腺炎……

比如滋阴方十全育真汤,条文中说:“治虚劳,脉弦、数、细、微,肌肤甲错,形体羸瘦,饮食不壮筋力,或自汗,或咳逆,或喘促,或寒热不时,或多梦纷纭,精气不固。”看似杂乱叠加的症状,其实很有条理。

你首先要明确抓主证:虚劳,常见弦数细微几种脉,形体消瘦,食少乏力。其他的都是兼症:有的汗多、有的咳嗽、有的寒热往来、有的多梦。兼症中多梦是个重要指征。这样一分析,你去临床上不好用吗?

别看兼症几个字可有可无,有时候却能帮上大忙。看到往来寒热,你可能会想到小柴胡,但临床中有一部分寒热往来的患者用小柴胡就是不好。这时你不要忘了张锡纯的十全育真汤,他可以帮你跳出伤寒思路,曲径通幽。

张锡纯用药考究,配伍精妙。“比如十全育真汤里,有黄芪和知母的配伍,这是一对绝配。因为黄芪补的是地气,知母降的是天气,这样就形成了《内经》中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的态势。”宋老师说,生黄芪与知母可以用于治疗很多危重症,尤其是心脏病的抢救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