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与陈修
自从隋唐形成科举制度之后,很多寒门子弟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宋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东南沿海一带,特别是福建地区,堪称人才济济,两宋期间,全国大约有两万八千多名进士,而福建就达到七千多人,占了进士总数的四分之一。
《宋史》记载:福建人'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登科第者尤多。'
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这一年举行的戊午科科举考试,主考官是翰林院学士朱震,共有二百九十三人考中进士。
戊午科进士前三名均出自福建,状元(第一名)为黄公度,福建莆田人,榜眼(第二名)为陈俊卿,同样是福建莆田人,探花(第三名)为陈修,福建福州人。
当时,宋高宗正在忙于和金国人举行和谈,并商议迁都临安(今属浙江杭州)事宜,无暇顾及考生,因此取消了殿试。
张榜的日子,宋高宗还是忙里偷闲,接见了前三名考生。
《闽书》记载:'及谒御,高宗问曰;'卿土何奇,辄生二卿?'……'
召见新科状元的那一天,宋高宗饶有兴致地问状元黄公度和探花陈俊卿:'你们的家乡福建很牛哈?有何特别之处,令你二人能同时高中榜首呢?'
黄公度首先说:'披锦黄雀美,通印子鱼肥。'
陈俊卿则从容说:'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宋高宗听了大喜,对陈俊卿说:'黄公度不如你有文采!'于是钦命将陈俊卿定为状元,黄公度则屈居第二名。
第三名叫陈修,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参加戊午科考试的时候,已然七十三岁高龄。
《鹤林玉露》记载:陈修的试卷中写了《四海想中兴之美赋》,文章排列一些对仗工整的联语,其中有一联:'葱岭金堤,不日复广轮之土;泰山玉牒,何时清封禅之尘。'
大意是:我大宋帝国被金国贼子侵吞的疆土,总有一天会得以光复,希望在那一天能够看到,皇上在泰山之巅主持封禅大典,恢复我大宋昔日的荣光……
忠君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宋高宗阅览试卷的时候,看到这幅对联之后大为赞许,于是亲自书写下来,命人张贴在大殿的墙壁上。
大殿外有官员为进士唱名,接受皇帝的召见。宋高宗看到眼前这位须发皆白的老人,略感疑惑地问:'你就是陈修吗?'陈修于是摇头晃脑背诵那副令他扬名朝野的联语。
也许是看见皇帝太激动了,陈修一边吟诵,一边哭泣,竟在满朝文武面前涕泪纵横,众人唏嘘不已。过了一会儿,陈修逐渐平静下来,宋高宗问:'卿今年多大年纪?'
陈修回答说:'臣今年已经七十有三了!'宋高宗微微一笑,接着又问:'卿有几个儿子啊?'陈修说:'回陛下,臣还没有结婚,故此没有儿子。'
这回轮到宋高宗感慨了,自己虽然说也没有儿子,但好歹后妃众多,理论上讲,还有生儿子的机会。而眼前这位,为了求取功名,大半辈子过去了,竟然连老婆还没有来得及讨一房。
宋高宗于是大发慈悲之心,将自己后宫的妃子施氏赏赐给陈修。
这位施氏当时已经三十岁了,虽然在佳丽无数的皇宫大内属于人老珠黄,但对于一个七十岁的老人来说,她还是很年轻的。
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宋高宗特意为施氏置办了丰厚的嫁妆。当时有人戏言:'新人若问郎年几,五十年前二十三。'
宋高宗赵构把自己的妃子送给新科进士,无形中鼓舞了天下士人。
因为陈修年龄实在是太大了,宋高宗并没有给他具体的官职,而是精神上安慰一番后,送回故里乐享晚年。黄公度、陈俊卿后来均入朝为官。
黄公度出任平海军节度判官的时候,遭到秦桧的诬陷,被降为台州崇道观主管,秦桧死后升任尚书考功员外郎,可惜他英年早逝,四十八岁就与世长辞,留有著作《知稼翁集》、《知稼翁词》。
陈俊卿曾任职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宰相、少师等官职,受封魏国公,曾劝谏皇帝远离奸佞小人,勤于朝政,抵御外敌。
淳熙八年(1181年)告老还乡,淳熙十三年(1186年)冬病逝,享年七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