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学习力之“6脉神剑”》第三剑
通读2000余本书后提炼出的“学习力”干货分享
为什么在学习速读的时候要学习这本书?其实是针对《10倍速影像阅读法》第一阶段的目标来的。再说一遍,目标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没有目标,读得再快也是纯粹浪费时间!
一、速读也应该是首重目标
1、分门别类,找到适合速读的书,不适合的书不速读。
2、主题阅读。主题也就是目标,但不要指望在一本书里找到最佳答案。综合4-6本同一题材的书,才能挖掘出精准的答案。
不得不再说一次,九型人格不同。不适合的书读了也是白读,甚至于产生副作用。
例如:前面推荐让-菲利普·拉夏的《注意力》,豆瓣评分7.8,却仅有207人打过分。
他读不进去,但是评价相对客观。
他读了,但是心生反感,莫非是反六号人格?有可能。
(非五号朋友可以略过这一段内容)“论证严谨、事例详尽”是国外作者的通病,毕竟作者本人大都是五号人格,一心想要说明白“WHY”。没有相关的基础知识,读不下去很正常,反复阅读这些内容,最大的受益是,符合习惯养成的66次原则。假定一个道理在书中能以不同的方式重复66次,想必你读完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当然也有拿多余繁琐的例证来凑数的书,那就得看例证之间是否有关联,甚至是递进的关系。
3、适当使用“略读”。
无论你看电影,看电视,都难免会有“尿点”,再好看的综艺节目也掺杂着“垃圾时间”,如果说一本书里有不值得读的垃圾部分,应该不难理解。像这种读了还不如不读的部分,最好的办法就是干脆跳过,也就是略读。
二、检视阅读,与快速阅读的相通之处
1、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书中作者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其中检视阅读跟“快速阅读”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主题阅读”虽然放在最后,其实就是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来选择题材相近的书,相当于《10倍速影像阅读法》的第一个阶段。
检视阅读的定义: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快地,充分地了解一本书。
检视阅读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对于阅读一本不知是否值得深入阅读的书,采用略读的方式决定是否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分析阅读;
1)快速浏览书名页与序言,尝试从其中得到关于本书的说明并将书分类
2)研究目录页,了解全书的基本框架
3)查看书中附有的索引,根据索引里的关键词分析本书可能讨论到的议题或观点
4)笔者认为搜索豆瓣书评更快更好用(阅读出版商的宣传简介,其中可能谈及关于书内的信息。)
然后根据这四个步骤决定是否要花更多时间略读这本书。
(2)对于首次阅读一本难度较高的书籍,用粗浅的阅读对全书进行不间断的浏览,获得对全书的全面架构的了解,为第二遍的分析阅读打下坚实基础。
当你已经知道一本书是你想要读的,它能够帮助你提升能力,但是这本书对你来说难度过高,这时候先用粗浅的阅读方法,略过不懂的地方,注重能够理解的地方,一口气读完全书。(可以做读书笔记,对原文进行简要概括,用自己的观点阐述内容,以帮助活化)
当你对全书有了大概了解后,再进行分析阅读也就轻松多了。
以下这两段讲的正是快速阅读的作用之一。
(粗浅的阅读强调,在阅读过程中不要被一些不懂的章节、注解、评论或者不认识的字词阻挠。先把懂的部分读通,不懂的地方可以在第二遍阅读的时候再深入地了解。因为当你对全书没有一个大概的轮廓认识时,不断地中断阅读过程,就算读完全书,你也不会记得全书到底讲了些什么。
作者特地举了莎士比亚和亚当斯密的著作做例子,当你阅读这种类型的书时,就是应该要一鼓作气地读完全书,你才能了解整部书的剧情或者论点的连贯性,而不是像一盘散沙一样,毫无整体可言。)
2、阅读的速度——用不同的速度阅读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读物
有很多书是连略读都觉得浪费时间的。(通常是消遣娱乐类型的书)
还有一些书只需要快速阅读。(不求理解的书,只为获得资讯)
只有极小部分的书,要用较慢的速度才能读透(值得用分析阅读法的书籍)
PS:根据书中各个段落的难度,时刻调整阅读速度,而不是用一种速度读完全书。毕竟在做“主题阅读”的时候,你不可能所有的部分都不了解,而在已知的地方多做停留,就是在浪费时间,大脑也极其容易分心。
3、逗留与倒退——不要轻视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跟快速阅读相通之处)
很多刚刚学会阅读的人都有几个共同的毛病,这些毛病导致阅读的速度过于缓慢,眼睛在相同的时间摄取到的文字信息,远远跟不上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
(1)默读的毛病,也就是“音读”,这样做的坏处在于,占用了大脑本来用于分析文字含义的空间,以至降低了阅读者对文字的理解。
(2)逗留与倒退,这一个毛病其实是第一条毛病造成的。因为当你的大脑被不断出现的文字读音占据的时候,你完全没有办法思考,读完一整段文字你才发现其实什么也没了解到。所以你会回到开头重新阅读,或者,你的眼睛会一直逗留在不懂的地方,一直到你大脑里默读的声音退去之后,你才有了思考的能力——其实这种感觉就像你带着耳机听音乐的时候,就无法做其他需要动脑子的活动。
这些毛病,或者习惯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降低了阅读的速度。作者强调眼睛与头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不一样,并不需要一次只读一个字或一个句子。眼睛就像“照相机”,不断地摄取图像传输到大脑,如果大脑能够快速地清晰分辨每个字的像素,那不就是“快速阅读”的奥义吗?
4、如果为了纯粹提升阅读的速度,牺牲对书籍的理解力的话,这样的提升不要也罢。阅读速度的提升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一定不要因小失大。
有一句话说得好:'读得广不如读得精。'如果你读了很多很多书籍,到头来却竹篮打水一场空的话,那读再多书也是徒劳的。
超快的速读法是引人怀疑的一种成就,那只是说明你在阅读一本根本不值得读的书。(学习速读不要强求“一目十行”,专注于理解的层面,能提升3-10倍速度就可以了)
快速阅读对大多数目标是有帮助的,但不是必须的。只举一个反例即可证明:历史上诸多患有“阅读障碍症”的名人。
所以快速阅读只有在目标明确地前提下,才能对你有所帮助,而无目的广泛阅读反而分散了你的目标,导致“一事无成”!所以再次强调,在“主题阅读”的前提下,使用速读。
用对速读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读完一本书的时间成倍缩短,而对内容的理解却反而加深了。
三、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读书?
本该放在开头的,但根据重要性原则,把它放在最后了。如果你已经明确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这一段建议直接略过,谢谢。
书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1、信息的有机集合体。信息爆炸的时代,书也超多。
一本书拿到手到底有多少对你有用的知识?未知数。
(1)书中蕴含的道理也许会过时,也许不会过时,好书就是三五十年不过时的道理。
(2)不同的国家体制,地域文化、道德法律标准不同。比如厚黑学,对资本家和对老百姓的意义迥异。
(3)九型人格的内在语言体系不同,同一型人格之间交流的时候毫不费劲。有些人格之间却天然存在障碍。比如一号完美型跟七号乐天型。他俩结了婚,就有可能因为牙刷杯子的放置问题吵架,甚至离婚。
Ps:虽然九型人格是没法改变的,但是不代表做事的习惯不能改变。爱一个人用她喜欢的方式。一号完美型谈恋爱也会放任男神的“神经大条”,甚至觉得对方很酷。七号男也可能为了一号女神,细心地准备一顿晚餐。
2、樊登读书会的樊登说:读书是一次和伟人对话的机会。
樊登在《读懂一本书》里指出,什么时候该记笔记?得到“伟人”启迪的时候。
比如以下8个高光时刻。
1)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时候。
2)感觉问题很严重的时候。
3)某种解释令你很意外的时候。
4)当你看出递进关系的时候。
5)当你看出转折关系的时候,注意转折后的内容。
6)不同侧面彰显书籍内在价值的时候。
7)当阅读的时候感受到心灵冲击。
8)书中奇闻异事,增添趣味性的地方。
3、学习快速阅读的新手,最害怕的一件事:内容的遗漏
不要害怕遗漏,遗漏是常态,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从小到大,有哪一本书是你一字不落甚至倒背如流的?或早或晚你都会忘掉绝大部分,为什么?
(1)读者的阅历跟作者的阅历大相径庭,所以作者的很多话你是无论如何都读不懂的。而真正感兴趣又能“融化到血液里”的内容,往往不超过1%。记住一本书的10%已经是浪费。假设一本书20万字,其中真正可能有用的不过是2万字,如果做成思维导图,变成你自己的东西,肯定用不了2000字。
(2)书中“注水”
笔者读过太多书,由于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太少,于是便采取两种方式来“注水”。第一种,四处搜集各种佐证的事例。第二种,东拉西扯上相关的其他内容。其实反思一下,笔者自己有时好像也跑偏,人的思维不是那么容易被束缚的。
(3)妙用活化
活化的本身就是把自己感兴趣的,和自己密切相关的内容提炼出来。所以活化比背诵的效果更好,这是一种天然的筛选。读书不是读给别人看,而是最大限度上充实自己,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读书。
4、怎么才能博览群书?好读书不求甚解。
我们对书籍做一个基础的分类:
第一类,文学类,再加上言情、玄幻、修真、武侠等。
这类书籍不在于传播知识,而在于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比如生活中没有的激情,以及人人都有的英雄情结。文学类的核心特点是不需要记忆。(除非你想当作家)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那些你以为早已经忘记的内容,会融化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上。
第二类,科学知识和数学知识、历史知识。
他们是讲述客观事实的,需要专门记忆。一则公式,一个定理,它是什么就是什么,记忆上的偏差就失去了意义,实在记不住怎么办?上网查。网络是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
第三类,哲学。高数等。
他们也是科学知识,由于涉及纯粹的大脑活动,需要极高强度的思考,把他们单独列为一类,阅读的方式也不相同,应该用分析阅读的方法仔细研读。
实操小贴士:
读书先读目录是个好习惯,如果要按照《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的话,首先推荐养成这个微习惯,然后一步步完善。
本期推荐书目:
《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伦著。
学而有术,让我们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