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从痰论治四法
带下病治痰四法
作者/程运文
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治痰四法治疗带下病,获得较好疗效。现小结如下:
(一)燥化湿痰法
适用于湿痰下注,任带失固之带下病。证见带下量多,质粘如痰,色白,有秽气,胸闷不舒,纳谷不香,嗜卧倦怠,或头晕头重,心慌心悸,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方用《症因脉治》之平胃导痰汤(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天南星、橘红、茯苓、半夏、枳壳)加椿根皮、炒苡仁等。
例1:方某,38岁。工人。1981年8月3日初诊。患带下病4月,经治效果不佳。带下量多,质粘稠,色白,有秽气,腰酸,纳呆,头昏重,舌淡红、苔白腻,脉滑。证属湿痰下注,任带失固。治拟燥湿化痰。
茯苓30克,炒苡仁、椿根皮、苍术、厚朴、陈皮、姜半夏、枳壳各10克,橘红、制南星各5克,炙甘草3克。5剂后,带下减少,诸症缓解,腰仍酸。上方加川断、白术各10克,又服10剂,带下正常,诸症消失。
(二)温化寒痰法
适用于寒痰下注,任带失固之带下病。证见带下量多,质粘稠如稀痰,色白,畏寒,四肢不温;或伴小腹疼痛,喜按,得温痛减;或伴溲清便溏;或经行愆期,色暗红,舌质淡或暗红、苔白腻,脉沉滑。
方用理中汤合二陈汤加减。
例2:张某某,45岁,农民。1978年5月21日初诊。患带下病半年,经治效不明显。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如稀痰,少腹冷痛,得温痛减,四肢不温,舌淡红、苔白腻,脉沉滑。证属寒痰下注,冲任失固。治拟温化寒痰。
茯苓30克,干姜、制附片、法半夏各20克,桂枝、苍术、白术各10克,制南星、橘红各5克。5剂后,带下已少,少腹冷痛止。药症相符,又服14剂,诸症消失。继用肾气丸善后调理,随访1年未发。
(三)清化热痰法
适用于热痰下注,任带失固之带下病。证见带下量多,质粘稠,色黄,甚则黄绿如脓,有腥臭气,小腹胀痛,伴心烦口苦粘腻,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用芩连温胆汤加山栀、椿根皮、瓜蒌皮。
例3:朱某某,42岁。营业员。1983年9月6日初诊。患带下病2年,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带下量多,质粘稠,色黄,气味腥臭,小腹胀痛,大便干结,心烦失寐,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热痰下注,冲任失固。治拟清化热痰。
全瓜蒌、茯苓各20克,椿根皮、黄芩、姜半夏、枳壳、浙贝各10克,黄连、竹茹、胆星、生甘草、橘红各5克。7剂后,带下减少,诸症缓解。药已中病,再予7剂,带下正常,诸症悉除。用参苓白术丸,善后调理1月。随访1年,带下病未发。
(四)化痰逐瘀法
适用于痰瘀互结,损及任带之带下病。证见带下量多,质粘稠,夹有血丝,色或白或黄,下腹胀痛或刺痛,拒按,或可触及癥瘕包块,舌质暗红、或边有瘀斑、苔白腻或黄腻,脉或滑或涩。
偏寒者,用二陈汤或苓桂术甘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偏热者,用芩连温胆汤合丹参饮加减。
例4:王某,39岁,农民。1983年7月13日初诊。人工流产后而致带下量多,质粘稠,色黄,夹有血丝,少腹刺痛,舌边有瘀斑,苔黄腻,脉滑。多方治疗效果不佳。证属热痰与瘀血互结,损伤任带。治拟清化热痰,活血化瘀。
黄连、竹茹、胆星各5克,浙贝、姜半夏、黄芩、三棱、莪术、丹参、郁金、川牛膝、枳实各10克,瓜蒌皮20克,生牡蛎30克(先煎)。10剂后,带下量减,诸症缓解。上方加白术10克,又服15剂,诸症消失。后服健脾丸1月,善后调理。随访1年,身体健康。
(五)结语
《妇科玉尺》谓:“带下之因有四……一因胃中湿热及痰,流注于带脉,溢于膀胱,故下浊液也。”证之临床,诚如斯言。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或外感六淫及饮食损伤脾胃,均可使水谷精微不得正常运化,或水湿内停,凝聚而为痰。带下病主症为带下量多,带为阴湿之物,故多数医家认为湿为带下病主因。殊不知,湿邪久留,亦必凝聚而成痰。其随气升降,流动不测,无处不到,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内而脏腑,外而皮毛,变幻百端,产生各式各样病症。
若痰浊流注下焦,伤及任带两脉,致使任脉失固,带脉失约,带下病发矣。故《女科撮要》认为,带下乃“湿痰下注,蕴积而成”。对于痰浊下注而致带下病的治疗,固当以化痰为主。然人体脏腑有阴阳盛衰之别,痰亦有湿痰、寒痰、热痰之异;痰停下焦,阻滞血运,而致痰瘀互结。故其相应治法则有燥化湿痰、温化寒痰、清化热痰、化痰逐瘀等治疗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