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醉别,两个江湖
一、
那一年,是公元744年。
那一天,长安古道,高柳乱蝉。李白一袭青衫,腰悬宝剑,背囊里装着几十两金子,走马出城。李白望着长安,望着大唐帝国最繁华的城市,听着它缓缓地为自己关上了城门的那一声叩响。
在那一刻,李白好像重新回到二十年前,自己只身出蜀于江河之上,看到那烟波袅袅里泛起的明月,云海茫茫里坐落的宇厦,那是他期待着的长安。他写“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那里将会是他施展鲲鹏之志,扶摇直上的地方,那里终将会成为他书写传奇的地方。
那时他还年轻,只有二十多岁,他对一切都是那般无畏,他的情感融系于万物之间,他写“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是一个情感很充沛的男人,这样的男人是浪漫的。
然而,当他回过头,乐游原上已没有了自己纵马骋驰的影迹,曲江边也没有了自己与友人饮酒作诗的欢笑,崔九堂前只留他耳语相传的故事,岐王宅里再不寻他的传说。玄宗赐袍、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醉写蛮书……这些都已成过眼云烟,从离开起,李白就再也不属于长安。
西风,西风残照。李白的身影在斜阳里摇曳着,他不快乐。快乐和浪漫是两码事。
在作为皇帝的御用文人的日子里,李白只能用他满腹的才华写点歌功颂德或者赏花赞月的文章。他曾陪同皇帝圣驾去华清温泉宫,也曾为杨贵妃写宫中行乐词。
他可以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江湖侠客,他可以是“楚狂人”,但他绝不可以只是一个翰林,曲意逢迎,整天周旋在王侯贵族之间。
也许只有有过对帝国繁华的沉沦,他才能在恍恍惚惚间见到时代背后的疮痍。他要有更大的作为才对啊!
二、
这一年,是大唐天宝三年,李白被“千金放还”了。尽管他胸中有丘壑,却无奈世态炎凉。他注定要转辗于江湖之间,将所有心事和情怀,所有寥落和悲凉,说给山河草木。
李白从长安到粱宋,他遇见到了杜甫。二甫,原来你也在这里。
这是他们的第二次相逢,但是他们不会知道,这也是他们的最后一次相遇。
李白与杜甫的初次相遇是在开元二十二年。
那时李白声名远扬,举手投足间尽显轻松洒脱,也许就是李白的那么一抬首,杜甫就完全被他迷住了。杜甫所着迷的不仅仅是李白的诗歌,还有李白这个人本身有着的无法言说的魔力。
在兖州,李白和杜甫一同泗水泛舟,一同漫步尧祠、甑山……几乎踏遍了东鲁大地。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对于男人之间的情感也同样适用。他们,一个要“济苍生,安社稷”,一个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觥筹之间,他们发觉彼此对人生、对诗歌艺术,在心灵上都有许多相通之处。然而李白对于杜甫的情感,却又不同于杜甫之于自己。
李白看着比自己小十一岁的杜甫,他可以感受到那股无法阻挡的天才之风扑面而来。也许,终有一天,他会与我比肩而立。所以,就让所有的苦痛我先尝吧。
在场的还有另一位诗人,高适。他们三个人在一起,留下了,采仙草,炼仙丹,寻仙人的故事。
高适,这位能够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种慷慨佳句的诗人,当时正在这一带“混迹渔樵”,“狂歌草泽”。简单点的说,他是个会写诗的农民伯伯。
李白断然不会想到往后余生,会与高适发生那么大的纠葛。
三、
天宝四年,秋。
李白与杜甫再次相遇,他们一起策马奔腾,寻访友人,一起在友人家置酒摘苍耳。他们好像又回到了那年于梁园饮酒,泗水泛舟的日子里,一切都是这般无忧无虑。
虽然李白还会在“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中独自伤神,但杜甫总能使李白开怀畅饮。在朦胧的醉意里,没有喧嚣,没有荒凉。只有天与地,只有杜甫,只有李白,席床而睡,拥衾而眠。
那夜,他们把酒临风,且共从容,将杯中物化作诗句,一字一句唱和。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宿醉之后是离别,李白和杜甫终于也要分手了。
杜甫要去长安,李白在思索自己人生的下一步路。在尧祠石门,李白为杜甫饯行。他们共同感到自己像风中的飞絮一样飘浮不定。今日辞别,不知何日再能相聚?且对着这石门秋光,再饮几杯鲁酒吧。
歌词里唱,离别的酒容易醉。在李白和杜甫的离别里,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没有“山回路转不见君”,没有“替人垂泪到天明”,只有那一句,“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一个浪漫的人,在面对离别的时候,他绝对不会轻易伤感。李白信口吟成《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一诗:“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这一别,是两个江湖的交迭。
李白杜甫分别后的十年里,他们各自沉沦,杜甫步李白后尘往长安叩功名之名,李白重访江东,游历山河,两人再也没有相见。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此时的大唐,如一座将倾的危楼,摇摇欲坠。
李白刚好在庐山躲过一劫,杜甫却身陷长安三年。面对国家兴亡,他们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或者说,是杜甫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更加的沉郁,悲壮,而李白还是那个真性情的李白。
只不过那时,李白已经五十四岁,杜甫四十三岁。他们和唐代,都青春不再。
后记:
这次学校期中考试的试卷上出了一道古诗文阅读题,题目是将王维的《使至塞上》和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两首古诗进行对比阅读,探讨诗歌中的“飞蓬”意象的区别。在试卷分析过程中,我着重对李白的这首诗跟同学们进行了分析。
我说,同学们,提到唐诗,就不得不提李白。
程康佳鑫接口道:老师,我会背李白的《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我说,不错,背得很流利。
我问同学们,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有人说豁达,有人说乐观,有人说豪放……
如果把这些词语结合在一起,我想说他是一个浪漫的大诗人。你看。他可以用五色的宝马和千金的貂皮大衣,拿出去换酒,只为了和你多喝几杯,同销万古愁。这种生活的情调,就是一种浪漫。不管囊中是否羞涩,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他永远永远都在举杯。所以我们可以读到李白许多类似“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得意须尽欢。”这样的诗行。
所以我们回到这首诗本身,咱们来读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这里面有与友人分别的愁绪吗?没有。
“蓬草”这个意象,它象征着无处归依到处飘荡的人,远行的人。对于王维而言,“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里的“征蓬”,这里有他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所在。王维本来在朝廷做官做得好好的,能够官至右丞,突然被排挤出塞,肯定是不能接受的。而对于李白而言,“飞蓬”,虽指好友离别各自飘零,但这种离别伤怀的情感是被酒藏住的,什么话都不要说了,都在酒里,充满着豪放不羁与乐观开朗。两者在情感的基调上是决然不同的。
我们分析一首诗的意象所蕴含的情感,既要结合诗歌本身的语境,也要根据诗人本身的创作特色和背景。一讲李白,我们知道他豪放,一讲苏轼,我们知道他豁达,这些都是与诗人自身创作艺术分不开的,当然,这里面也饱含了诗人的各种遭遇和经历。但有些看似乐趣横生的诗句,却藏着深深的悲凉。这些,只有靠我们不断的去感受,去体验。
语文,其实是一个生命体悟开化的过程。
往日推荐
[注:点击题目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