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霞|家庭中的生态系统:自由,控制与规则

01

一个家庭就像一个小社会       (图片来自网络)

每个家庭都有着自成体系的运转法则,一个“好”的系统能让成员身心和谐平衡发展,相互支持,面对矛盾与冲突,自然地遵守规则,个体发展动力来自内个体的内驱力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而不是外界的压力迫力不得已而为之。

控制/特权的主体:父母,孩子;让他人遵从自己的意志

自由:行使自己的意志

规则:事物发展存在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发生改变

不因为身份而畏惧忌惮,体现的是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有规则,对触犯规则带来的后果而不是惩罚的忌惮;事物和关系的处理方式有理可循,有内在逻辑联系能举一反三相互贯通借鉴,大部分事情都可以成为典范,可以相互证实而不是相互矛盾标准不一的,这样会带来混乱导致无所适从。

如果在一个家庭中家长集“立法,行政,司法”权于一身,就是父母掌权的“专制家庭”,没有什么规章制度可言,凭心情好坏,被统治者只需看眼色行事便可,谈何独立人格与尊严,只有惟命是从才能保全自己。这样的家长为了便于管理希望孩子对自己唯唯诺诺,为了让孩子能独立面对外面的世界又希望其英勇敢无畏,这两种相反的品质是不会在同一个环境中被培养出来的,在暴虐的践踏下只剩下了懦弱和苟且,唯一能体现的“勇敢”不过是在比对自己更弱小的对象面前施展出来残暴,这倒是完美地复制了曾经父母对待自己的模样。这样的方式浸泡出来的孩子也没有空间容纳自己独立的想法,因为不被允许,即便侥幸有,也断不敢发声。这样的家长往往自我价值感低,通过“我是你爸/妈”来彰显自己的身份体验价值感,并通过各种方式来凸显维护这一优势;孩子在外面的英勇无畏源自于家庭中能放心大胆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哪怕与父母相左,并且能有商榷的余地。

反之,在另一些家庭中则是孩子主导的“专制家庭”:“一切让孩子做主”,所以有了“小霸王”“小皇帝”之称;父母没有了父母的样子,孩子骑到了父母的头上成了一家之主,父母节衣缩食,孩子名牌傍身,父母省吃俭用,孩子花销无度,对孩子唯唯诺诺,一切都为了孩子,没了自己,不忍孩子受一点委屈,不让孩子受一点伤,生怕孩子吃一点苦;这样的孩子不会爱自己,因为从父母身上没有学会如何爱自己,他们爱的模式是索取和依赖,没有从“他爱”顺利过渡到“自爱”的阶段。这样自我价值建立在外界的反馈之上,并不会因为溺爱而产生真正的自我价值,反而因为这种关系交往模式导致四处碰壁,备感受挫;不要觉得自我牺牲式的付出很伟大,背后也一定是有各种交换条件的,或者说这样的溺爱也是一种控制。

没有了批评,赞美如同廉价的奉承;没有了赞美,批评如同恶意的中伤;

没有反对,只剩下了服从,认同就失去了灵魂。

此时的赞美与认同都只是建立在身份与关系之上而与事实和内容无关,一旦强弱优劣的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态度也会随之而变。

极端自由和极端管控的家庭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体两面的

二者都不存在遵守规则,

与之相反,极端的自由与极端的管控一样弊端丛生,规则不仅是限制自己的,也是保护自己的;规则是事物,人物,人人之间的客观规律,如果违背规律,成功只能是侥幸,并且不能长久,而碰壁则是必然的。

极端的自由丧失了规则成为了为所欲为的放纵,出现在各种原因放弃教养的孩子身上,也出现在自我放纵的父母身上;因为没有了原则,规则不复存在,就像是行走在悬崖之边却没有围栏,散落在森林之中却没有守护。

极端自由和极端管控的家庭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体两面的,二者都不存在遵守规则,规则是一种像走钢丝一般的存在,失衡就会必然地倒向其中一个极端。

极端自由让事物没有了可操作的范本,必然地导致时常处于应激状态,产生大量内耗与外耗,在家庭中,往往一方的极端自由伴生着的是对另一方的管控,只有专制者才有极端自由的权利,其他人都必须为TA的自由让路;甚至也可以说,哪怕不用极端自由,只要人与人生活交往,就必然地牺牲自己的一部分自由(譬如在一个家庭中抽烟与不抽烟,爱整洁与不爱整洁,过年去娘家还是婆家......)否则就会成为缠生在一起的荆棘,相互扎刺;

还有一种极端的自由就是各不相干以致于家庭各成员几近于失去了联接,既然每个人都活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运行在自己的轨道上那也就不存在管控了,但即便家庭成员如同陌路也无法避免个体与外界的其它关系,又即便是自成一国生活在一个孤岛上也离不开人与环境与自然的关系,总之,各种关系始终会伴随左右的。

极端的管控让人觉得束手束脚,谨小慎微,生怕有差池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看起来是规则太多,其实上已经偏离了规则的本质,极端管控往往与各种惩罚联系在一起,也往往会以追求完美,过高标准,严苛要求,不许犯错的形式来体现,父母自己这样,对孩子也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内化父母的形象与要求,也对自己和他人这样。

这样的人格特征是无法做到宽以待人,严于律已的,在关系中更多的是以对待自己的方式去要求他人。

遵守规则与否更多的是一种自觉行为而不是强制行为

它可以被提倡但最好不要使用强制

在一个家庭中,针对某个个体制定区别对待的规则越少则“专制”的成分越少越民主,规则是一视同仁的,不因身份而区别对待,这样也不容易招至反感,同时更有利于执行,当每个人都亲身体验到对它的感受,是否合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很好地得到体现。

具体规则越少则束缚越少,规则等同于“束缚”是因为规则已经超越了规则,成为了各种僵化的条框细则让人感受到拘谨,自由被限制;然而规则必然会有让人觉得受束缚的时候,但它的目的却不是出于要让人受束缚,因而也不能等同于束缚。规则是服务于人的,每制定一条规则都可以想想为什么,做了会如何,不做又会如何。

同一条规则背后的制定原因与制定者的理解是分不开的。

譬如说诚实,遵循它的出发点可以是道德,品性,敬畏,甚至可以是“应该这样”,别笑,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大家遵从的“规则”都和没有过脑仔细思考的“应该这样”有关,这种约定俗成可以大量节省我们用于思考的能量,对个体来说构成很大要从众的压力,但弊端在于遵守于昭昭易而坚守于冥冥难(所以君子贵于慎独),如果规则之内的个体深刻体会理解了规则对于自己的益处那么遵守它的动力就来自于自己内在的需要而不是屈从于外界的压力。

这个说法看起来自私,但所有规则能存续下来绝不会是因为无私,好的规则是让自己与他人可以双赢的,既不损人利已也不会损已利人;倘若总是损已利人到最终就会消亡,而损人利已则会因为对方的抵触无法实施。

如果能这样来看待诚实守信: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可以大大减少因为不信任导致防备而产生的消耗,信任的建立源自于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自身资源的一种,如果透支滥用导致匮乏再重建就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从长远和大的方面来说对自己和他人以及关系更多的是损失而不是获得,然后再举例同一件事在双方彼此信任的状况和不信任的状况下会如何处理,清晰了因果之后选择权再交给孩子自己,让他们自己去在生活中运用体会,与定好规则威吓恐吓惩罚以及道德绑架相比感受和效果都会是不同的。

以此类推,规则在一个家庭中需要有“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由(不论理由是什么),同样,它是需要以质疑和随时可以经得起被质疑而存在的;一条未经质疑就存在或者在实施过程中经不起质疑的规则不是一条好规则,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权力。

也只有深刻地理解了规则的本质,规则和自己的关系,规则才能活起来而不至于落入刻板的教条主义,也不再需要他人来制定,刻意地遵守,因为它对自己是有益的,对于自己有益的东西,自然会发自内心地遵从它,并且会处自发地在不同情况下自觉演化出相关的很多细则去灵活运用。

一个国家虽然有法律,但依旧有不遵守它们的人,更何况规则呢?遵守规则与否更多的是一种自觉行为而不是强制行为,它可以被提倡但最好不要使用强制。

在家庭中孩子出生时的细弱导致他们会天然地依附于父母,容易被父母控制,但孩子也会自然地通过各种方式来控制父母,在任何关系中都是如此,当一方控制另一方时也在被受控制方控制着,也可以说,受控制方用被控制的方式来控制控制方。

一个家庭就像一个小社会,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每个家庭的自由,控制,规则构成比例不同,很少只有单一的存在;个体要适应这个生态系统,又是组成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维持着它的存续。

这个关系也可以对应精神分析中的自我,本我与超我的关系,自我如同规则,本我如同自由,超我如同控制;让自由作主如同野马脱缰,让控制作主了无生机,只有让规则将二者协调起来像骑手一般,保持马车进行在合适的道路上,既能保持活力又不至于翻车。

那么,在你的家庭中是谁制定规则?是一些什么规则?

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规则?家庭成员们都是怎么理解它又是如何实施的呢?

阅读延伸

湘霞|“可怕”的亲密关系

湘霞|死亡焦虑,如影随形

湘霞|同性之情,异性之爱——我与同性/异性关系的自我分析

湘霞文章合集

作者介绍:湘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阿苏心理工作室合作伙伴(2014~今),心理咨询督导,精神分析倾向心理咨询师。中国石油大学兼职咨询师(2016~2017),中央财经大学咨询助理(2016),中南大学兼职咨询师(2017~2019),长沙理工大学团体督导带领者及兼职咨询师(2017~2019)。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成为一名妈妈后将心理学,教育学深度融合到家庭,婚姻,育儿及生活之中,不断体验证实,知之行之不懈不怠。

(0)

相关推荐

  • 人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什么是自由? 很认同康德的一句话:"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你无能为力的事情越少,拥有的自由就越多. 简言之,人越是自律,自由就越多. 1 ...

  • 教育孩子成长,家长要懂得如何“牵手”和“放手”

    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认为,现在家长有两种较为极端的的教育理念:一是给孩子快乐教育不加限制,童年完全自由:二是认为快乐教育是骗局,主张"如果给了孩子幸福的童年,就给了孩子悲惨的中年和老年&quo ...

  • 读《一九八四》随想

    这应当是这学期最后一篇随笔了,想要认认真真写点什么,却又不知道有什么可写的.大抵是在学校待久了,与时代脱轨了,我就打开人民日报,头版就是有关党的对外建设的,瞬间引发了我蛮多的想法. 在学校看了一本书, ...

  • 湘霞|放手吧,让家庭成员在冲突中成长

    你可以提出你的要求,我可以表达我的看法 但是我不能替代别人表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 在家庭中也有界限 今天一早,雅醒来就跟我说:今天我想舞蹈课请假 我愣了一下,然后问她:为什么呢? 雅:我觉得自己累了 ...

  • 系统小技巧:在Windows 10中自由控制同步内容

    许多人使用不止一个Windows 10设备,每个设备中的工作内容和进度有所不同,因此选择性地开启Windows 10中的同步内容很有必要.那么,如何控制Windows 10中的同步内容呢? 1. 单个 ...

  • 湘霞|“疫”中思:逝者已矣,何以慰血泪

    循道而不贰 则天不能祸 每天不断变化的数字背后都是一个甚至是几个家庭:无论是确诊者,疑似者还是逆行者,至于逝者,就更不用说了. 如同死神在人们身边溜达,看他心情随机地抽着谁就是谁,谁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 ...

  • 湘霞|“疫”中记事: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

    没有音乐的人生将是一场错误. 对此,我深信不疑. 在快乐时,在悲伤时, 总会有那么一段旋律与你同行 / 尼采 这注定是一个非比寻常的春节. 2月9号晚上一位朋友给我送来一袋口罩,是从上班每天发的口罩中 ...

  • 湘霞|俄狄普斯期与三角关系中“第三者”心理位置的形成

    sdfd 3-6岁的俄期经历形成的无意识将决定日后婚姻,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及人际关系中的很多关系模式,今天在此小探一下俄期对婚姻和亲密关系的影响. 俄期时孩子开始努力"插足"父母之 ...

  • 湘霞|分离,生命中的功课

    从来没想过有朝一日会如此匆忙又和我的女儿雅分离如此之远之久,但事情还是发生了. 雅出生后的状态按育儿理论来说是个"高需求""高敏感"的宝宝,从刚满月就开始认人了 ...

  • 湘霞:家族中代际传承的三角关系

    近一万三千字,从开始的茫然懵懂到终于可以成文的今天,积攒了近十年,在这里分别从婚姻家庭和亲子关系几个方面来切入.是家庭,家族也是中国社会的缩影,它有我们这个小家庭的特质也有着很多中国家庭的共性,它是家 ...

  • 「心理剧」 从原生家庭中 自由

      昆明站    第一期 心理剧 工作坊 家,可以是温馨的避风港, 也可以是折磨人的伤心处! 我们需要以成熟成人的眼光, 看清楚原生家庭曾对我们造成的创伤, 治疗它们, 并且从原生家庭中自由. 否则, ...

  • 家庭中的伟大母亲更要爱自己

    每到母亲节不免都要带动一些感人温暖的节奏,来表达我们对于母亲这个特殊角色的关爱之情. 除了物质上的满足,母亲的心理健康更值得我们关注. 母亲,首先是女性,感情细腻,渴求呵护.而往往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