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 · 西关 — 寻找“西出城关”的点点往事 (四)
随
镜
而
行
西出城关(四)
广州 | 荔湾 · 西关
第19篇原创图文
出发时间 / 2021.05
拍摄设备 / 佳能 EOS R6 +
RF 24 - 70mm F2.8 L IS USM
原创照片 / 60张
不知不觉,荔湾·西关之旅来到了第四期,前三期链接可在文末“往期推荐”中浏览,感谢过去对我们团队的支持,我们会持续将旅途中所发现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本期选取的范围为北至陈家祠,南至第十甫路和下九路,西至华贵路和宝华路,东至康王中路和康王南路。
导览图(支持无损放大,建议保存作简易地图使用)
本期选取的范围,大致如下面导览图所示:
出行方式
搭乘广州地铁1号或8号线,从陈家祠站D口出发。
(以下内容主要按照“导览图”顺序撰写)
陈家祠(中山七路)
从筹建到1894年落成,经历了20年的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是清代广东省72县陈姓族人集资兴建的合族宗祠,作为全省陈姓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并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
作为迄今为止,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曾被郭沫若赋诗称赞:“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号称“百粤冠祠”同时又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集大成者”的陈家祠,大量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等工艺进行装饰,拥有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每个角落、每个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
自2011年陈家祠以“古祠留芳”之名入选“羊城新八景”后,就成为了广州重要的文化名片。直至如今,陈家祠依然凭借着精致绝妙的岭南建筑艺术,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一探究竟。
文昌路(文昌北路及文昌南路)
清朝嘉庆年间,现文昌南路广州酒家附近,就有一座文昌庙,附近形成了街道,取名文昌巷。1931年街道扩建成路,“文昌”二字被沿用至今。
可惜如今文昌庙已不复存在,唯有“文昌”二字以及部分文昌巷地被保留下来。
荷溪(荷溪庙前直、荷溪二/三约直等)
这里附近曾有条溪流,可容纳小艇从中穿行,夏日时可以看到溪中开满了荷花。当时这条溪流一直延伸到今天的人民南路,每逢端午节,村民都会在“荷溪”里赛龙舟。
如今溪流因城市的发展,被遮盖成了暗渠,但仍保留不少带有“荷溪”二字的街名,诸如荷溪二、三约直、荷溪庙前直、荷溪通津等等。过去的田园风光体会不了,但走进这些西关已鲜为人知的小巷中,感受“荷溪”的风雅,别有一番滋味。
约
最早是一种乡村组织的名字,代表一个村民的聚居点,相当于一个自然村落,相当于“街”“坊”,只出现在广州、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的地名里。
华光庙后巷(荷溪庙前直附近)
粤剧艺人们拜华光帝为祖师,将其当作保护神,而华光庙就是供奉华光帝的地方。至今,每年农历九月廿八的“华光诞”,粤剧艺人都会聚集一起,拜祭华光帝,祈福避灾。
如今华光庙已不存在,唯有巷名告诉着后人,这里附近曾是西关粤剧艺人的精神寄托之处。
刘王花坞(何家祠道3号正西方向30米)
南汉末代帝王刘鋹曾在广州西关建立御花园 — 西御苑,又名刘王花坞,今天的泮塘曾是这个御花园的一部分。
因当时宫廷中的布置以及宫女们以花朵作为头饰的需要,故开辟专门一个地方来种植花木。如今花坞已不复在,但这块石联也印证了当年西关一带土地肥沃,环境清幽,是广州较早大规模种植花木的的地方。
另外,据专家考证,刘王花坞确切位置是在现华贵路观音庙前一带,并非在耀华大街,此石联于2006年重立于故址不远处的何家祠道内。
说起何家祠道,于2005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来到这里,感受浓厚的社区历史文化气息。
田料古道
田料,指的是人与畜所排泄的粪便,是旧时种田主要的肥料来源。
这条街巷为荷溪涌南支,由于过去西关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肥料,便出现了以收集粪便做肥料买卖的行业。清朝时期,这里开办了收购和销售粪便的铺栈,“田料古道”因而得名。
如今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臭味”已去,取而代之的是展示身份和修养象征的“玉器一条街”。百米长的街巷,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耀华大街
如果想领略西关大屋的韵味,同时又想躲避旅游景点的嘈杂,安静地感受质朴的西关人居风情,那耀华大街必定是选择之一。
这条全长仅110米的麻石街道,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开辟的住宅区,如今这里有超过25座保存完好且整齐划一的古民居,包括了西关大屋、西关式的小洋楼以及竹筒屋。这里是广州目前西关大屋以及趟栊门建筑最集中的地方,被市政府划定为“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
鳞次栉比的“豪华”古屋意味着过去耀华大街上,居住了不少在社会上有地位或者有权势之人。
耀华大街30号的大门,一对高大的罗马柱气派十足,柱顶部写有“大利华批荡,合昌隆建筑”的字样,很明显这是一座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大屋,它的主人曾是集学者、教育家、企业家及慈善家于一身的黄詠雩。黄詠雩曾任广东商会联合会主席、广州市参议员、广州市政府地政局秘书、广州爱育善堂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要职,同时他又有“南海诗人”的美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诗词著称于岭南文坛。
耀华大街12号是香港高级督察凌剑刚先生的祖屋,后来他将该祖屋无偿捐献给街道,改作老年之家,为社区内老年人提供文娱生活的又一场所。
耀华大街8号和10号是粤剧名伶白玉堂的故居,因为出演粤剧《五鼠闹东京》而走红,他将剧中所饰演的角色锦毛鼠白玉堂作为自己的艺名,据说当时白玉堂演出的戏服曾晒满半条耀华大街。
古旧安静的耀华大街与外面的都市浮华,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时空对比,这似乎也能代入到当时富人与普通人两者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如今它老了,却更有味道了。
黄宝坚石屋(敬善里13号)
清末民初西关爱育堂著名西医师黄宝坚的寓所,始建于1912年,由黄宝坚的二哥设计督造,全采用进口石料建造,是广州市仅存的三间石屋之一(另外两间分别是圣心大教堂和粤海关大楼),被人们称为“小石室”。
黄宝坚家族数代行医,学习西医回国后在西关一代行医,由于医术精湛,慕名而来的富商名流络绎不绝,这也让黄宝坚积攒下可观的财富,也因此有实力建起如此“任性”的石屋。当然,黄宝坚也同时为不少穷人免费看病,因此无论是上流社会的人士,还是穷苦百姓都对他极为尊重。
如今这栋高大的石屋仍为私人住宅,保存较为完好。石屋外观是西洋式风格,虽然无法进内参观,但据说内部融入了岭南民居风格,红木家具、酸枝屏风、落地满洲窗等。
华林寺(下九路西来正街)
印度禅师达摩来华讲经传教并建起的西来庵,清顺治年间,宗符禅师募集款项扩建修葺,改名为华林禅寺。经过僧人们多年的苦心经营,华林禅寺与大佛寺、光孝寺、海幢寺、长寿寺齐名,被称为广州佛教五大丛林之一。
华林禅寺由五百罗汉堂、舍利塔、祖师殿等建筑群组成,其中五百罗汉堂内,除供奉三宝佛外,还陈列着五百个神态各异的罗汉神像。而七层高的舍利塔是华林禅寺的镇寺之宝。由汉白玉砌成,塔内曾供奉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子。
如今的华林禅寺虽然面积比起清朝时期缩小了不少,但依然香火鼎盛,檀香缭绕,人们在此一边缅怀祖师达摩,一边祈求美好。
西来初地牌坊(华林寺附近)
作为佛教第二十八代祖师,也是中国禅宗的祖师,达摩祖师的思想,对佛教文化乃至中华文化起了很大的影响。
五眼井(华林寺南侧)
又名达摩井或西来井,据说是达摩祖师当年居住此地附近,为解决饮用水问题,带领僧人一同开挖了五口井,水源充足且优质,能够解渴及治疗眼疾。
如今的五眼井早已不再涌出井水且被封盖住了,如果不是井前的小广场,似乎无人会去留意这个来历并不小的井。
文昌南路碑记(庆寿里18号旁)
高的一座刻立于清光绪四年的禁娼赌碑,是当时钦加盐运使衔广州府正堂冯泰松奉两广总督刘坤一、广东巡抚张兆栋的宪令,碑文内容是告知百姓严禁在西关一带嫖娼赌博的事。
矮的一座刻立于清光绪二十五年的禁赌碑,碑文内容为土绅呈请官府严禁赌博的事。
李禄超故居(文昌路观音直街19号)
作为追随孙中山从事复兴中华革命运动的又一重要人物,李禄超一生始终心系祖国的发展,并且用实际行动建设祖国。
9岁时随父迁居的李禄超,青年时代就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担任广州国民政府国营实业管理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委员、广东省政府委员、广九铁路局局长、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等职务。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年过九旬的李禄超,回到了广州这个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将最后一次心跳献给了祖国。
三层高的李禄超故居外表看去普通平常,这与他一生尽职、廉洁和低调不无关系。但如今该建筑的维护让人感到惋惜。墙皮大面积的剥落、二楼西式小阳台上杂乱的植物、布满灰尘的窗户,难以想象这曾是一位儒雅之人所居住过的地方。
四会会馆旧址(十六甫东街2号)
过去不少四会的生意人,在十六甫附近从事商业活动,为了更好处理四会籍人士经商以及居住等问题,特此建设了这座具有地域性质的会馆。
如今从会馆外晾晒的衣服可以看出,这里同样成为了民宅。由于位置相对偏僻且并无抢眼的建筑特色,这堵斑驳的墙是能找到会馆的因素之一。
旋源桥(宝华路68号附近)
过去的西关河涌密布,为了方便行人及车马往来,因此建设了不少桥梁,旋源桥就是其中一座。
如今这里为人们所了解,更多是因为有家凭借广式白切鸡,荣获多个美食奖项的餐饮店 — 文记壹心鸡。当我们品尝着美食的时候,难以想象脚下曾是潺潺流水。
少昆仑蟾宫女夫妇旧居(文昌南路宝华南12号)
作为粤剧戏曲之乡的广州西关,大量粤剧伶人以戏曲会馆八和会馆为中心,在周边聚居成片,这其中就有在20世纪50年代,名噪一时的当红花旦蟾宫女和扮相“秦始皇”的少昆仑。夫妇两人曾共同居住于此。
如今少昆仑和蟾宫女的故居,成为了海味干货店,吸引着街坊邻里驻足挑选。从当年的明星居所到生活小店的变化,着实让人感觉有些唏嘘。
黄霑故居(十六甫东四巷14号)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一首《沧海一声笑》曾经在粤港澳地区风靡一时,传唱甚广,而填词人就是被称作乐坛鬼才、香港词坛教父,与金庸、蔡澜、倪匡并称“四大才子”的黄霑。
1941年在广州出生的黄霑作为典型的广州仔,曾在广州西关短暂地度过一段童年时光。
如今的黄霑故居已成为了一所幼儿园,中西合璧的建筑设计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五颜六色的外墙涂装,让这栋建筑格外抢眼。
傅老容故居(十六甫东四巷16号)
提起澳门赌王,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何鸿燊,其实在这之前,傅老容可谓是澳门博彩业叱咤一时的人物。作为澳门一代赌王,他专营澳门赌业长达二十多年,其家族持有资产估计约80亿港元。20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在中国港澳地区,傅老容家族、高可宁家族、何东家族和罗文锦家族被称为“四大家族”。
位于深巷中的这座大宅,是傅老容于上世纪30年代,购置并建设。据了解,大宅当年极具大气奢华。大宅三层高,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外带200㎡花园,墙体是从番禺莲花山上开采的麻石加顶级的水磨青砖,窗户是早已失传的“蚀刻技法”雕花玻璃。
如今的傅老容故居,在经历了轮番遭窃以及岁月的摧残,已破败不堪。大宅被脚手架重重包围,窗户上的雕花玻璃已经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铁网和砖块填补,部分墙砖因被盗挖,墙体出现了缺损以及裂痕,而内部更是杂草丛生,局部结构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塌陷,显眼的“危险房屋”标志,警示着路过的人们。
相关文史专家曾表示,这栋大宅是具有较高代表性的西关大屋之一,但完全修复这栋大宅,估计需至少几千万人民币。昔日富丽的大宅已不复存在,只剩颓垣断壁给过客追忆。
十六甫大街
原十六甫在今桨栏路一带,道光年间一场意外大火,所有的建筑几乎被焚毁。后来商民集资在西关再建街区,并把十六甫改名为十六甫新街,以区别于过去的甫地。
这一带是二十年代,西关商业繁华的区域。
谢爱琼妇孺医院旧址(十六甫大街70号)
清末民初时期的广州,大多妇女仍然深受传统制度的禁锢,毫无节制的早育、多育等情况非常普遍,与此同时,由于缺乏正规适当的接生设备和保育条件,妇婴死亡率居高不下。
直到1907年,妇产科专家谢爱琼因深感民间旧式接生方式的愚昧与落后,便辞去博济医院职务后,独自在此创办妇孺医院(留产院),设病床17 张,是广州第一家妇女儿童医院。医院使用先进的妇产科设备与技术,对降低社会妇婴死亡率,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医院为贫困的劳苦大众接生膳药诸费全免,因此深得人们的敬仰。谢爱琼除了引入先进的妇产科设备与技术,还设产科讲习所,后改名妇孺产科学校(1930年改名妇孺助产学校,是广东省较早一批设立产科的学校),培养掌握现代接生技术的人才。
据说,解放后,这里成为了广东百货公司的职工宿舍。
走近谢爱琼妇孺医院,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特色,相比起周围显得极其与众不同。响亮的搓打麻雀声夹杂着老一辈的说话声传至屋外,这间妇孺医院见证了新生,如今正见证着迟暮。
宝华路
1931年建成,由原来的十五甫、宝华市、宝源市及存善大街经拓宽后贯通而来,与宝源路、多宝路并称为“西关三宝”。
位于西关腹地的宝华路,一直都是商业兴旺之处。清同治年间,初一楼(现宝华路顺记冰室)开设歌坛,邀请唱粤曲的失明女艺人为茶客演唱,名声大噪;民初时期,宝华戏院落成于现宝华路宝华正中约附近,另外,大量广式糕点网点在此时就集中在宝华路一带;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全市少有的唐鞋店“足安斋唐鞋店”就在这里开业,曾创造日销近300双的记录......
今天的宝华路依旧车水马龙,小商铺鳞次栉比,成为了一条“美食街”,众多传统老字号店聚集于此,各显神通。陈添记的鱼皮、顺记冰室的雪糕、宝华面店的云吞面、文记壹心鸡的姜葱鸡等美食,正等待着256G大胃的你前来品尝。
广州酒家(文昌南路2号)
曾经传唱于广州街头巷尾的《食在广州第一家》 ,就是有着85年历史的广州酒家之歌。歌曲中,多次出现的粤语唱腔“食在广州第一家”,更是充分展示了广州酒家作为本土饮食文化代表的那份自信与自豪。
广州酒家总店一楼中央的园林设计,颇具特色,尤其是一棵“参天”的大树直冲楼顶,无论是在一楼还是二、三楼,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园林气息。价格上相对还是有些高,出品介于创新与传统之间,酸甜苦辣样样齐全,既有符合老广的清淡,也有符合年轻人的刺激。
大益大押(华贵路26号)
建于清朝时期的“大益大押”,是广州现存为数不多的当铺之一,当年的建筑气势,在华贵路上依然那么的鹤立鸡群。
曾经沦为垃圾收集站的它,如今大门紧闭,正门顶部的石匾上还能隐约看到“大益大押”四个字,但如同不少旧建筑一样,逐渐沦为了城市的回忆。
后记
今年6月,广州因疫情,让大家的出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如今,我们已经可以在做好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自信自由地行走在西关的每一个角落,再次体味浓厚的西关风情!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给你分享其他西关的故事,预计推出时间将在2021年8月中下旬,敬请期待!
参考资料
【1】申卉.《羊城古巷条条“有段古”》
【2】欧安年.《南汉园林与西关遗迹和方言》
【3】罗桦琳.《风雅老建筑写就千年记忆》
【4】蒯威、 雷颂文.《曾为革命解钱粮 又因革命失珍藏》
【5】阮桂城.《李禄超故居》
【6】何道岚、刘璇.《七旬追梦老鞋匠不愿唐鞋成历史》
【7】田飞、李果.《寻城记·广州》
选题 | 沉迷于挖大坑而不能自拔的 随镜而行
拍摄 | 在日晒雨淋中狂练铁臂神功的 随镜而行
文案 | 拥有成为生发水广告代言人巨大潜力的 随镜而行
校对 | 立下早睡早起Flag的 Anita
# 今日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