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 石涛《溪南八景图册》| 文末附长卷
原标题:鉴赏 | 石涛《溪南八景图册》| 文末附长卷
石涛《溪南八景图册》张大千补绘
石涛(一六四二—一七○七),原名朱若极,小字阿长,明宗室靖江王后裔。幼年在宫乱中被仆臣带出,后落发为僧,法号初为超济,后改为元济(或称原济),又有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别号。石涛一生行走南北,后返回扬州以鬻画为生,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个性画派的代表人物,与弘仁、髡残、八大山人并称画中『四僧』。当时的画坛以正统的『四王』为宗,延续明末董其昌的评画观念与临古模式,石涛却与此保持着距离,秉着『我以我法』『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的独行态度,『搜尽奇峰打草稿』,不单留下了《苦瓜和尚画语录》这一理论性的画论著作,其绘画实践亦有开创性的意义。
《溪南八景图册》创作于康熙三十九年( 一七○○),纵三十一点五厘米、横五十一点八厘米,全册八幅,是时年五十九岁的石涛应友人吴南高以宋代罗纹纸所求绘画而成,为石涛晚年的重要作品。该画曾先后藏于清吴景怡、许华生父子、吴莼、吴云,民国庞元济处。据庞元济题跋,完整的八幅石涛作品曾于一九二六年(丙寅)借张大千临习,但不想日寇入侵南浔,虚斋书画惨遭兵燹,所藏书画『十去七八』,该册亦未幸免,仅存清湘老人真迹四页,余为张大千补绘,现存上海博物馆。
石涛一反正统、自抒我意的创作风格,在其有生之年,似仅有交往密切的江南文人聊以应答,但在二十世纪初的画坛却成为艺术家们打破以『四王』为旗帜,实则日渐僵化的临古泥古创作风气的先声。张大千对石涛的推崇,不仅反映在其论画方法上对石涛的征引,在创作上也不断收藏、观摩、借临石涛的佳作。比较此册张大千的补绘作品与石涛的真迹,不难看出,二人在构图、用墨方面的极大不同,对远山、丛树的描绘,设色晕染的方式,石涛的处理更加自然天成,浑然统一,无怪大千在跋文中感慨『珠玉在侧,令人自惭』。
石涛《溪南八景图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