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大肠湿热、三焦湿热,大便不畅,小便黄浊,湿重于热型
1、三仁汤
主治|功用|组成:
【组成】杏仁9克、白寇仁9克、薏苡仁18克、厚朴9克、通草6克、滑石18克、半夏12克、竹叶6克。
【主治】湿热留连三焦,湿胜热微,头痛身重,胸闷腹胀,不饥不渴,午后身热,面色淡黄,舌苔白,脉濡等。
【正文】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方解:方中杏仁苦辛开上以通利上焦肺气,肺气宣通,则在肌表部分之湿邪可去,白寇仁辛苦芳香以化湿舒脾,去中焦湿邪,薏苡仁甘淡寒以渗利湿热于下焦,使湿从小便而出,三药合用,宣上、畅中、渗下以解三焦之湿热,均为主药;厚朴、半夏运脾除湿,行气散满以加强白寇仁运中化湿之力,为辅药;滑石、通草、竹叶清热利湿,以增强薏苡仁渗下清热之功,为辅佐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各药合用,则辛开肺气于上,芳香化浊于中,甘淡渗湿于下,故能宣畅三焦,疏利气机,上下分消,湿化而热清。
临床运用:
(1)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以头痛、身重、胸脘闷胀,午后身热,苔白脉濡为辩证要点。现用于夏日重症感冒、急性胃肠炎、肾盂肾炎急性发作、肠伤寒初期及波浪热等属于湿重于热者。
(2)临床上若兼恶寒头痛等卫分症状,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湿;若有寒热往来,酌加草果、青蒿以退寒热;若湿热俱重可加连翘、黄芩等以清热,若挟有秽浊,可加藿香、佩兰、石菖蒲等以化浊。 夏泻心汤是一种汤药,由半夏(9克) 黄芩(6克) 干姜(6克) 人参(6克) 炙甘草(6克) 黄连(3克) 大枣(4枚)熬制成的,用于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2、半夏泻心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心下痞的方剂。心下痞即胃部痞塞不通的疾病,痞症的特点是中焦脾胃痞塞不通,出现腹胀、食欲不振、腹部憋闷,但无疼痛感,同时还有上热下寒的特点。上热会出现口干口苦、口舌生疮、失眠、情绪波动大;下寒会出现腹泻、四肢冷、周身畏寒怕冷、腹部喜温喜按等。所以半夏泻心汤的方证特点是上热、中痞、下寒,本方具有清热除痞、健运脾胃的作用,适合目前常见的水土不服所导致的上吐下泻,还有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慢性结肠炎等有上述特点的疾病。本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党参、大枣、甘草、干姜组成,其中半夏具有降气除痞兼化痰健脾的作用,黄芩、黄连清上热,同时黄连还有除痞的作用,党参、大枣、甘草、干姜健运脾胃,以治疗下寒。
治虚火牙痛也很好。
脾虚湿遏、湿重于热型暑温
(高热抽搐)
刘某,男,8个月。以高热39.5℃住进湖南某医院。初以多种抗生素合用或单用滴注,历时1星期,热不退,晨起体温38℃,晚上40℃,昏沉抽搐,故邀会诊。视其发育正常,不啼昏睡,已数天未进饮食,勉强给之,则呈呕恶状,靠输液补充营养,头额及胸腹灼热,但足部觉凉,口唇虽干而不索饮,大便溏,日数次,小便少而黄臊。时当暑热,属暑温症之偏于湿者。诱发原因,是忽视了“暑当与汗俱出不止”的自然规律,过行电风扇吹之,致汗液滞于肌腠之间,郁闭而为热。治宜“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小儿高烧容易脱水,输液补充营养是对的,但不断增加水份,如同“以水噀之”,体温不能正常放散;指纹淡红微紫,此便溏属于脾虚,热炽由于湿遏。用陈半六君汤(明党参6g,白术5g,茯苓10g,炙甘草3g,法半夏3g,广陈皮3g,和胃健脾以治本;茵陈lOg,藿香5g,苡仁12g,杏仁6g,白蔻3g,清宣化湿以治标;蝉衣5g,钩藤lOg,以止抽搐。下午开始饲药,预期夜半以后体温渐下降。药后有粘汗,大便次数增多,小便增长则抽搐止而神志清醒矣。次晨果然符合预见。易方,即原方去茵陈、藿香、蝉衣、钩藤,加砂仁、鸡内金3剂,大便成形,体温正常出院。
按:治淹缠性高热难,治哑科高热不退而动风起搐则更难。医当审证求因,具体分析,抓住本质,不为现象所惑,则不难矣。但“治病必察其下”(视其二便),本例便溏如鸭粪,知属脾虚,高烧而汗腺不透,知暑为湿遏,虽前医曾用发汗药,以辛温宣发,但汗出太速则风去湿不去,方中蝉衣、钩藤似觉无谓,然民间习用,实有息风镇静之功。沿之以增效也。
(刘炳凡.中医急症、疑难病辨证论治[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2):54)
评:暑温又称“暑温夹疠”,是由感受暑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暑热当令的夏至到立秋之间。暑温发病急骤,热势亢盛,初起即见壮热、汗多、烦渴引饮、面赤、脉洪大等气分阳明热盛证候。症情变化较快,可有化火、生痰、生风等复杂的病机变化,易见津气欲脱、闭窍、动风、动血等危重证候。本病应注意与春温相鉴别。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夏季流行性感冒、中毒性痢疾、登革热、恶性疟疾、中暑、夏季热等,可参考本病论治。暑温病总的治疗原则为清暑泄热,临床常分为暑入阳明型、 暑伤津气型、 暑伤肺络型、 暑入心营型、 暑热动风型、 暑热动血型进行辨证施治。
本案因系哑科,全凭医者结合时令、发病及诊治过程,又审证细微,条分缕析,辨证施治,合理用药,方能转危为安,而又能预知病情变化,非有真知灼见者,不能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