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接力赛背后的人事密码
昨日出版的《求是》杂志2021年第4期发表了一篇文章,作者为“中共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这一机构是在原扶贫办的基础上调整组建的。
这一机构变革反映着当前已经完成的一项伟业:精准扶贫。然而,这并不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
正好,何主任前些日子同一些相关战线的朋友进行过交流,也有一些想法同各位读者们交流。
这篇文章,何主任便以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为视角,向读者们讲解一下农村日新月异背后的人事密码。
贵州的人事底色,在建国之初便已经奠定——此地的干部,大多是来自西北和山东的南下干部。但是,这时候的贵州存在感并不强。
上世纪末,东部地区经济逐渐发展,电力需求量逐渐增加,新建发电站势在必行。
在“土围子”习气的影响下,东部希望能在本地建立发电站,减少对“外界”的依赖。但从大局出发,自然是“西电东送”更有利于全国的协调发展。
最终,在清华经管学院老院长的强力推动下,“西电东送”的决策被采纳。具体到南方,就是开发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的水电资源,并输送到广东。
由此,东部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为之后的扩张预留了空间;西部也得到开发,并持续获取经济利益。
前一点,东部在后期扩张时才逐渐领悟;但后一点,西部地区在当时就有所感受。
由此,贵州和老院长结下了不解之缘。又因此,老院长的一位下级于2000年来到贵州担任巡抚。
这位石巡抚深得老院长青睐。在他的游走下,贵州一方面西电东送项目进展顺利,另一方面得以在刚进入高铁时代的中国较早同铁道部签约,开工建立高铁线,摆脱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限制。
2010年,贵州原一二把手同时卸任。栗、赵二人分别接捧一二把手。这两位新人能在那个年代脱颖而出,能量自然非同一般。因此,贵州的超级基建得以继续进行。
2012年,栗总督变成了栗主任,赵巡抚变成了赵总督,贵州由此迎来了一位更年轻、更有能量的陈巡抚。
这位巡抚在当时是那一脉中最年轻、最有前途的人,自然可以获取天量的国家级基建贷款,贵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他到来后得以大大加速。
这一点,看过“贵州桥梁世界之最”的读者应该深有体会。
2015年,精准扶贫成为2020年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同年,巡抚晋升一把手。由此,又一波天量的国家级资源来到贵州,为贵州的扶贫攻坚贡献力量。
陈到来的2012年,全省88个县级行政区中有66个是贫困县。他成为一把手的2015年底,全省尚有农村贫困人口493万人,且九成以上的贫困人口处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到2019年底,贵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92万,易地搬迁人口188万,每年减贫100万人以上,减贫人数全国第一。
这些成绩在惠泽民生的同时,也成就着沿途的新星们,让他们继续前进。
当然,上述成绩的背后,贵州的债务也在积累。由此,那位《老院长答记者问》的总协调人李主任于2020年来到贵州担任巡抚。
从最早的电力开发,到后来的“铁工基”建设,再到后来的精准扶贫,回顾贵州的这一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不同代届的先锋队员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所开展的“接力赛”。
作为受领成绩的代表,诸多领导已经前往更高的平台继续服务民众;为数众多的工作人员则在惠及民生的奉献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