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黄鳝赛人参

今天是传统节气小暑,说是“小”暑,气象台发出高温预警,气温直升到35℃以上,完全是大暑特暑的感觉了。老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朋友们都知道,我爱吃黄鳝。吃面总是鳝丝面打底,加辣肉辣酱或是素鸡酱蛋是随便的。到餐厅吃饭,只要菜单上有黄鳝做的菜,鳝丝也好,鳝糊也好,鳝背、鳝筒、软兜、长鱼、虎尾……都好,总要来一只才称心如意。为什么独独钟爱黄鳝,以前从未想过。如今想起来,大概和考试放假有莫大的关系。今天7月7日,我们读书的年代,高考是每年的7月7、8、9日,正是黄鳝上市的季节。黄鳝生于田间地头、水塘沟渠,本是一道野味。以前和小龙虾一样,只有夏天才有。每到放假前大考的时节,家里炒的鳝丝常常用来给复习迎考的学生补营养。只要一吃黄鳝,一个学期的苦熬就要出头,马上可以放假了。你说这样十几年吃下来,能不喜欢黄鳝吗?

鳝丝做得最好的不是上海人,而是苏北人和安徽人。淮扬菜里有炝虎尾、软兜长鱼,那是上国宴的,暂且按下不表。本帮菜里的看家菜响油鳝糊号称是苏锡味道,追根溯源则是做生意的徽州人和臭鳜鱼、一品锅一道带出来的。小小一道响油鳝糊,制作工艺却不简单,别的不说炒菜的油就要用三种,所谓“猪油炒,菜油焖,麻油浇”,这才是上海风味的响油鳝糊。响油鳝糊和三鲜锅巴一样,上桌要听个响,中间挖了小窝放葱蒜,边上单配一把滚烫的麻油壶,当着客人的面“呲啦”一声浇下去,然后再用公筷或公用调羹搅拌。鉴定响油鳝糊正不正宗,很重要的一点是看中间用的蒜。本帮鳝糊用的是青蒜叶子末,如果用蒜泥,就是邪魔外道。不过邪魔外道不一定不好吃,毕竟绝大多数餐厅用的都是蒜泥,我吃下来没什么不可以。

以前只有夏天吃黄鳝,现在一年四季可以供应,毫无疑问现在吃到的黄鳝是养殖的。养殖的黄鳝肉肥但略发木,肯定不如野生的好吃,只能说聊胜于无。有些餐厅打出“野生黄鳝”的招牌,对此我只报以微笑。中国的环保状况近年来虽然大有改善,但江河湖海的净化不是一时之功,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那只是愿景。别说水塘沟渠里还有没有野生的黄鳝,即便有,那种水体里长大的黄鳝,一定就比养殖的干净?我看是未必。

还有人说,不良商贩为了让黄鳝更肥壮,喂食大量抗生素和激素。这一点我无法考证,但也并不担心。如果商家昧了良心,吃什么都不会安全。反之如果相信商家还有那么一点点良心,吃点喝点也不必过于计较。健康人士不是喜欢吃蔬菜吗?其实蔬菜更危险,农药毕竟是直接喷洒在蔬菜上的,吃有农药残留的蔬菜,在我看来和服毒差不多。而黄鳝吃了抗生素和激素之后,毕竟还要经过消化和排泄系统,真正留在肉里的,绝对比蔬菜的农药残留来得少。

黄鳝虽然好吃,杀黄鳝却相当血腥。小菜场里的黄鳝养在一只塑料脚盆里,水面上浮着两只油豆腐算是给黄鳝增加点油水。黄鳝都是现吃现杀,一块长条木板上一根铁钉,看中哪条捞出来,脑袋用钉子戳穿,开肠剖肚很快加工成人们需要的食材。有些大的黄鳝生命力特别强,都剖成寸段了,带回家时还在塑料袋里“扑腾扑腾”地动,此时只能默念“阿弥陀佛”,给黄鳝君超超生。小的黄鳝是用开水烫,然后划成鳝丝。不管鳝背还是鳝丝,带回家总要再加工一下,尤其鳝丝靠近头的部位,经常有内脏和血污的残留,吃下去肯定恶心。我在餐厅里吃黄鳝,必要挑一两根这个部位的看一看鉴定一下,如果这里洗得干净,肯定错不了。很多驰名的大餐厅这方面都不及格,蛮可惜的。

上海吃黄鳝的地方很多,老周以前有个御用面馆,建国东路靠近顺昌路的阿华辣肉面。鳝丝量足,性价比高。老板阿华是祖传的手艺,因为房子是自己的,所以做生意心态很好,不会急吼吼地坑人。我个人喜欢的是拌面,加上阿华特制的辣肉,用里脊肉做的,加一点点咸菜,和一般面馆的鳝丝面迥然不同。吃的次数多了,香烟发一根老板成了朋友,那年最后一天营业,中午匆匆赶过去,鳝丝还有半份,阿华从抽屉里找出几只蘑菇给我炒了,一叠连声地打招呼:“侬来要早讲啊,明年开春侬来吃头汤!”吃的不是面,是友情。还有一家松花江路巴林路弄堂里的海强面馆,鳝丝里加了洋葱,甜津津的,纯粹家常味道。本来么,黄鳝就是个家常菜,有些餐厅或面馆动不动百八十的,却连黄鳝都洗不干净,或者量特别少,那还有什么意思呢?众里吃黄鳝千百度,蓦然回首,阿华辣肉面馆已经不开门了,建国东路那一带也在动迁中。阿华拿了动迁款,估计是不会再重起炉灶。而运光新村那里的海强面馆,也已经歇业了。

至于我记忆中吃过最好吃的鳝丝,当然是我老祖母炒的。她不是什么大厨,不懂什么“猪油炒、菜油烧、麻油浇”,而且没有什么浓油赤酱,只是普通的小鳝丝,却是新鲜刚刚划好的。清油炒了,放一点绿豆芽当“和头”。下了课,我骑着自行车,满头大汗地从弄堂的弹格路飞奔回家,盛上一碗饭,鳝丝用胡椒粉和麻油一拌,那是最美好的味道。

叹息。彩云易散琉璃脆,美好的东西都会消失,迟早。到了季节会准时上市的,只有黄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