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进阶的难度

书法上到进阶课,老师先解题,“进阶”这个词,需要好好研究一下.

进阶有难度,这个是一个认识问题.

有一个写字同学总结了关于判断一项事情是否能够实现自我进阶的方法论,分享在这里:

第一个特点是“行动门槛低、入口小”

第二个特点是“成体系,可无限深入”

第三个特点是“即时可反馈、可修正”。

我试着用这个方法论来解析一下阅读这件事.

生活中有一些人,有阅读习惯,然而,好像也并没有表现出智慧的高能量,还有一些人,看了很多书,不会演讲不会写作,那些看过的书,就跟我们到此一游的景点,不那么用心的日子一样,转眼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感觉自己从前轻视了阅读这件事,它并非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于是,我开始思考阅读进阶这件事.

我最终把它分成了三个阶段:

一、阅读这件事情,的确就是属于行动门槛低,入口小的事项.书不贵,何况还有很多电子免费书,几乎只需要动一个念头加上一个手指就可以开始.

最初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爱上阅读,自由度和愉悦感很重要;这时候,我们尽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看,并且看得懂的书来读.

二、要满足“成体系,可无限深入”,就需要往“专”的方向走一走,一门深入,这时候,最好是有一些思考力,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读书次第,同时做输出,读书笔记,写专题文章都算.

要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带着问题来进行主题式阅读是一个很有效又很有魔力的方法.

要明白书与书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如何让书与书之间产生联系,读者的问题就是那根线.

举两个例子:

最近买了一本徐志摩的诗,同时买了一本海子的诗,读起来的感觉完全不同,但是描述不出来这种不同,从感觉上来说,更喜欢徐志摩的诗,感觉有诗的美感,什么样的美感,自己说不出来,这让我很受折磨.

后来,我在另外一本书里,看到沈从文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从徐志摩作品学习抒情”,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徐志摩作品给我们感觉是“动”,文字的动,情感的动,活泼而轻盈.如一盘圆台珠子,在阳光下转个不停,色彩交错,变幻炫目.

在《长物志》这本书序言里,提到海子的一本书《诗学.一份提纲》,里面引用了海子的一段话:

“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苍白羸弱,自以为是.他们隐藏和陶醉于自己的趣味中.他们把一切都变为趣味,这是我最难以忍受的.

比如说:陶渊明和梭罗同时归隐山水,但陶渊明重趣味,梭罗却对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本身表示极大的关注.这就是我的诗歌理想,应该抛弃文人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

有了这样的两份相遇以后,我仿佛拿到了开启这两位诗人心灵密码的钥匙一般,这种喜悦,也是难以形容的.

我要举的第二个例子,是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看这套书之前,我看完了蒋勋的中国文学之美系列,当时感觉特别好,在这本书里,蒋勋就推荐了刘大杰的这套书,因为是繁体竖版,加上知识点多,我几乎是当成教科书来看,所以读得比较慢,并逐渐在过程中形成一点感觉,或者说是对于文学史的一个非常笼统的看法,正当我想要描述这种看法的时候,我找到了罗常培的一段总结:

作为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的罗常培,“在“中国文学的新陈代谢”一文中讲到:

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替代死文学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这就是文学革命。”

以上两个例子,让我发现了阅读的乐趣,也真正说明了,有问题的阅读才能有效提炼信息,归纳总结.

三、再往后,就是要在大量阅读以后,产生一个独立的自我,两个层面:

1.新的观点、新的形式,新的问题:

2、做人做事上的自我更新,读过的书就会长在身上,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想想看,阅读就是一件可以不断进阶的道路.

它很容易开始,但是不容易坚持,一开始很快乐,到后来其实是脑力加体力劳动,它跟浪漫、优雅之类的没什么关系,它实实在在就是一件基于兴趣和自我激励而持续下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要克服惯性,走出舒适区,培养一种叫做“阅读自信”的东西.

所谓的阅读自信,就是能把一些厚厚的书看薄,能把一些薄薄的书看厚,能把从前看不懂的书看懂,能把从前不愿意看的东西变得愿意看,最终能把自己看懂.

有人说这样读书会不会比较孤独,其实在我看来,这件事情一点也不孤独,虽然很多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静静地读,然而,那些书可都是曾经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啊,而且都是被历史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大牛,他们借由书这个媒介,跨越时空与你对话,你不懂得他们,就会孤独,你懂得了,会心了,就会觉得这个世界的美妙,因为这些人活了.

其实,人生有很多事情,跟阅读进阶是类似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