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性的玩
玩是人的天性,当这部分需求被抑制,就容易出现报复性的玩。
所以玩这个事情,是需要提早规划的。
网校幼儿中心推荐过一本书叫《游戏规划》,
英国人在这块特别认真。孩子的玩也要规划一番。
昨天讲到的带来幸福感的几个元素。阳光,锻炼,亲密关系还有美食。玩可以放进亲密关系里面。其实玩的核心是人与人的交流与交往。
玩也有高雅和凡俗之分。比如琴棋书画是比较高雅的玩。这些活动的本质也是社交。就像弹琴没了知音,无人欣赏,就毫无意义,索然无味。
我成长过程中,玩的球类有大球有小球,象棋和围棋都会,所以不缺玩伴和友谊。电子游戏偶尔玩玩,几乎不怎么碰,因为没那么大需求。
现在有些游戏类似王者荣耀比较流行。前几天有个上海初二的孩子因为玩这个游戏不可自拔,一次因为被家人说了几句跳楼了。这个事情让我下载了这个游戏,我想看看究竟有多好玩。玩了一会儿就觉得厌倦。主要是弄各种道具把自己武装起来,然后就到外面约架,到处砍人砍怪兽之类。过程特别繁琐。这种游戏我感受不到什么乐趣。
然后我就在网上搜索为什么好玩。有个回答是这样的:我本人是觉得好玩的,王者算是我和朋友的一种相处方式吧,很久没联系的朋友都可以靠王者联系起来,不玩王者的话基本上就没什么话题了。可能我算是个网瘾少女吧,但是王者不和朋友一起玩就真的很没意思。
说白了,玩的不是游戏,还是社交需要的满足。
突然想起了一个词:报复性的玩。
有些孩子由于完全被掐断了社交,所以只能在游戏中满足这种需要。按理说,生活在班集体里,那么多人不至于缺少社交。但有些学校,变态到上厕所的时间都给你管起来,你去哪里社交?
别说玩电子游戏了,就是体育运动,棋琴书画碰都不能碰的。
每天琢磨怎么规划孩子的学习,但是学习并不能直接带来幸福感。当幸福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对当下的生活就可能感到厌倦。
必须得让孩子当下体验到幸福和快乐。无法通过其他方式满足他,他就会在游戏里去寻找。如果游戏再限制,他会变得生无可恋,误以为人生毫无乐趣可言。不是人生无乐趣,而是他感受不到。
我试着还原那个跳楼孩子的心理。那个家庭通过奋斗已经在上海扎下根,生意有声有色,但是代价是孩子内心需要被极度忽视。
悲剧本来可以避免。
有个绘本讲孩子如何爱上地理。全家特别饿,爸爸就拿着仅有的钱出去买面包。但是他在集市上看到一幅地图,就用这仅有的钱给孩子买了地图。那天晚上全家饿了肚子。但是孩子讲,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礼物。他从此有了精神生活,他爱上地理也爱上生活。
这个父亲与那个做生意的父亲形成对比。在物质上后者可以充分满足孩子,但在精神生活方面却极大忽视。这不是责备而是人的常见误区。因为精神这块摸不着、看不到。远不如物质那么直观。
所以得认认真真规划孩子的玩,规划孩子的精神生活。让他当下就能体验到幸福。这种幸福不光是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满足有时候更重要。
基本需要的满足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心态的建设。就像我们最近讲的大鲸鱼这个绘本。一些艰苦乏味的事情,当心态发生改变,也会变得有意义,甚至有乐趣。
但心态的建设以及立志,基石是对于当下生活的热爱。
萧愚 20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