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五百四十部首讲解(五)
22.口 kǒu
字源解说:口,甲骨文像人张开的嘴巴。
造字本义:嘴巴,人类用来进食、呼吸、发音的器官。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説文原文: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凡口之属皆从口。苦后切。
释文:口,人们用来说话、吃饭的器官。象形。所有与口相关的字,都采用“口”作边旁。
例如:口者心之门户。——《鬼谷子 · 捭阖》。
需要了解的内容:“口”参与构形,情况比较复杂,有些从口之字,如部内“喙”、“吻”、“咀”、“咳”、“啜”均从口之本义得义。有些则从其引申义得义,如部内“啟”;有些則与口的本义和引申义全都无关,“口”在构形上只起一种区别作用,如 部内“右”、“否”、“周”;有的甚至只是声符的一部分,如部内“局”字所从。
23.凵 kǎn
说文原文:U張口也。象形。凡凵之属皆从凵。口犯切。
需要了解的内容: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一說坎也,堑也,象地穿,凶字从此。”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云:“乃坎之初文。”則凵确应为坎堑之象形,朱、杨之说甚是,许以“張口”为训不可从。
24. 吅xuān
说文原文:惊呼也。从二口。凡吅之属皆从吅。读若讙。况袁切。
需要了解的内容:本部共五字,其中初文“
”,“單”,此二字构形同吅根本无关,篆文从吅实是讹变而成。而“嚴”字和“咢”从四口得義,此二字也都不从吅。只有“喌”字从吅。
25.哭 kū
字源解说:哭,甲骨文
=
(向苍天高举两手的人)+
(两个口,表示不停地高声呼喊),表示向苍天伸冤或求助。古匋字形
将甲骨文的
写成
(手拍
地面的罪人“方”
),表示披枷的犯人
一边手击地面,一边不停呼喊
,伸冤求情。
造字本义:罪人临刑时呼天抢地,伸冤求情。篆文
将古匋字形中的“方”
简化成“大
”。有的篆文
误将古匋字形中的
写成“犬”
,表示哭声如吠,惨不忍闻。有的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
,将本是“方”
的部分写成“犬”
;有的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
,却误将“大”
写成了“文”
。楷书
将隶书
中的
写成
。
説文原文:哭,哀聲也。从吅,獄省聲。凡哭之屬皆从哭。苦屋切。
释文:哭,哀伤时发出的声旁。字形采用“吅”作边旁,用省略式的“狱”作声旁。所有与哭相关的字,都采用“哭”作边旁。
例如:昔雍门子以哭见于孟尝君。——《淮南子 · 览冥训》
需要了解的内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许书言省声多有可疑者,取偏旁,不载全字,指为某字之省,若家之为豭省,哭之从狱省,皆不可信。其说甚是。依其说,则哭为从即从犬会意。许说狱省声不可从,“哀声”之训亦非本义。
26.走 zǒu
字源解说:走,金文
=
(彳,行进)+
(夭,挥舞双臂)+
(止,脚),表示摆臂奔跑。有的金文
省去“彳”
(行进)。
造字本义:挥摆双臂,奋力狂跑。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
误将篆文
的“夭”
写成“土”
,将“止”
写成
。
説文原文:走,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属皆从走。子苟切。
释文:走,小跑。字形采用“夭、止”会义。字形采用“夭、止”会义,表示小跑时人必须收腹弯腰屈背。所有与走相关的字,都采用“走”作边旁。
例如: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 · 梁惠王上》
需要了解的内容:“止”上所从均是初文走。睡虎地秦简所见不从“夭”,则其“夭”显然是走之初文之讹,许慎据走字讹变形体,说其会意之旨,实不可从。凡是从走的字,本义和疾行、奔跑、跳躍、行走等等有关。
27.止 zhǐ
字源解说:止,甲骨文
是一幅脚掌剪影,像脚趾头张开的脚掌形状,以三趾代五趾。
造字本义:脚趾。有的甲骨文
简化为线描。金文
变形较大,淡化脚掌形象,突出三趾叉开的形状。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当“止”的“脚趾”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足”另造“趾”代替。
説文原文: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凡止之屬皆从止。諸市切。
释文:止,底部的基础。像草木长出地面有根茎的基址一样,所以古人用“止”表示“足”。所有与止相关的字,都采用“止”作边旁。
例如:止,足也。——《广韵 · 止韵》
需要了解的内容:甲骨文,像人足趾,是趾的初文。至西周,线条化而作,许慎未睹初形,以“下基”为训,说“象艸木出有址”,形义分析均误。凡是从止的字,本义和脚足或行义有关。
28.癶 bō
说文原文:足剌(là 违背)癶也。从止、
。凡癶之属皆从癶。读若拨。北末切。
需要了解的内容:作“癶”,為“登”、“癹bá”二字所从,考登字,甲骨文所从癶,二止或相背,或相对。许训“登”为“上车也”,则癶当表双足向上登进义。又考癹字,甲骨文所从“癶”作二止相对形,许训癹bá为以足蹋夷草。则癶当表足蹋之意。“足剌(là 违背)癶”之说不可信。
29.步 bù
字源解说:步,甲骨文
=
(行,四通八达的大路)+
(两个“止”,代表两脚一前一后南北方向移动)+
(两个“止”,代表两脚一前一后东西方向移动),表示在大路上行走。有的甲骨文
简化字形,省去东西方向的两脚
。有的甲骨文
连大路形象“行”
也省去。
造字本义:两脚在大路上交替迈进。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
説文原文:步,行也。从止
相背。凡步之属皆从步。薄故切。
释文:步,行走。字形采用“止、
”会义。所有与步相关的字,都采用“步”作边旁。
例如: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战国策 · 齐策四》。
需了解的内容:许慎以“从止、
相背”为释不确。本部“歲”字,许慎训为“木星”。此星“越历二十八宿,宣偏阴阳”,和运行有关,故从“步”得义。
30.此 cǐ
字源解说: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趾”的本字,表示脚趾。此,甲骨文
=
(人)+
(止,“趾”,脚),表示双脚站立的所在。
造字本义:言说者所指称的其站立的位置。有的甲骨文
写成左右结构。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古人称自己所立之地为“此”,称前往之地为“彼”。
说文原文:此,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凡此之属皆从此。
释文:此,脚趾踩着的地方。字形采用“止、匕”会义。匕,表示相并列。所有与此相关的字,都采用“此”作边旁。
例如:此起彼伏。
需了解的内容:依许說,“匕”在构形中表示相并列之意,如此则“匕”应是“比”之省。字是以足相并列以会停止意。
资料来源:《说文解字》、《说文部首形义通释》、象形字典网、汉典网等。同时感谢同道读书群解字小组的全体同道和李兆亿小朋友的语音朗读。这是同道读书群的学习资料,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