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世纪经典37式内功和文化解读】杨氏太极拳起势

【问道太极】杨澄甫宗师经典37式解读式子隐藏的内功和太极文化

杨澄甫宗师要求:

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

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

眼向前平视。含胸拔背。不可前俯后仰。

沈肩垂肘。两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

松腰胯。

而足直踏。平行分开。距离与肩相齐。

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

一任自然。不可牵强。

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

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

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

【内功解读】

太极内功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心意的运行,而非身形肌肉出力”,王宗岳《太极拳论》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太极是我们身心意的表达,而此意非平常之用意,是经过一定时间修炼后得到的“神意气”化合的真意,大能体悟事物发展运行的规律,小能康养身体,用于拳术攻防。

(一)太极起势要领之“意含顶劲,气沉丹田”

孙禄堂是近现代史上第一位有确切文字记载真阳之气发动时真实感触,详细描述在《拳意述真》里。摘录几段:

“余练化劲所经者,每日练一形之式,至停式时,立正,心中神气一定,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跷穴)处如有物萌动。初不甚着意。每日练之有动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日久亦有动之甚久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渐渐练于停式,心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书坐功,有真阳发动之语,可以采取,彼是静中动。练静坐者,知者亦颇多,乃彼是静中求动也。此是拳术动中求静”

“以后练至一停式周身就有发空之景象,真阳欲发动而欲泄。此情形似柳华阳先生所云,复觉真元之意思也。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动,动即要泄矣。心想仍用拳术之法化之,内中之意,虚灵下沉注于丹田,下边用虚灵之意,提住谷道,内外之意思,仍如练拳趟子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时,阳即收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时周身融合,绵绵不断。当时尚不知采取转法纪轮之理,而丹田内,如同两物相争之状况。四五小时,方渐渐安静”

【拳术练到一定阶段,就会进入静中有动的元气内动自动阶段,阴阳变化,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是道家先人对自然和生命的观察体悟总结出来的中华民族独有的太极哲学文化】

孙禄堂讲太极就在于一气,如何练到内气的运行,还是从有为法开始。

从有为法心意的主动运行到无为法,人体生命真阳之气自动的内发,是一个修行的过程。

整个太极拳的式子,其实是不断练身体各个路径内通的过程。

【起势的太极秘密是什么呢?】

练得是上下贯通,上下一气的过程。

是乾三连,浑元一体,天地人三盘之合势。

通过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的运行,具体的修行方法,感悟身体体内的变化。从而由形体手脚的动作配合,肢体的运动走向了心意的太极内运动,这样动作和式子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研习上有了深度,因为生命的内涵是永无止境。

上下一气内修不断深入,老师们又提出了“有手似无手,两脚空空走。”口诀。

身体松通,体内气的通畅,身体反而变轻快了,轻了就有了有无之间的变化,有了灵动,灵动的进一步就有了虚空。

杨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名言“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因此能入化是非常高的境界,杨澄甫宗师北京弟子汪永泉老师提出了习练太极拳的”七个台阶”,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入化”,是有理论依据的。

简单而言:

起势练的是上下松通和内连,练的是双掌和身体中正之合的腾挪气势,练的是打开身体中脉,中正安舒,含而不露。

附网上起势拳照供大家欣赏

陈小旺大师

马保国“大师”

雷雷“大师”

拳友一

拳友二

拳友三

杨澄甫宗师与金抗火老师对照

提升拳艺,传播正脉太极拳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