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战:永嘉之乱(1)盛世与末世的落差,本质都是人才的距离

306年11月庚午,司马衷同志终于在晚年的颠沛流离后败给了命运之神的黑色幽默。

三天后,23岁的司马炽登基,是为晋怀帝。

这位司马炽是司马炎的25子,史书里的口碑相当棒,这些年家族里一大群王八犊子穷折腾,这位小伙子就在家读历史。(属孝惠之时,宗室构祸,帝冲素自守,门绝宾游,不交世事,专玩史籍,有誉于时)

司马炽上位后开始遵旧制于东堂听政,每到朝宴,动不动这小伙子还和群臣探讨业务经籍,黄门侍郎傅宣叹道:“十七年了!没想到又一次看到当年武帝的盛世了!

这位司马家的历史学博士寄托了人们太大的期望。

毕竟你家这些年出了太多二逼了,我们太渴望一个正常人了!

人之将死,总会有回光返照。

王朝亦如此。

司马炽继位十天后,306年12月初一,日有食之,苍天示警!(十二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日食出现在这岁末,似乎在预言华夏大地,更惨的岁月,即将到来了。

转过年来公元307年,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年号,“永嘉”登上历史舞台了。

他哥哥司马衷,在17年的皇帝生涯中,居然用了10个年号!

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兴、光熙,这每个语义“吉祥”的年号背后都是一段图穷匕见的混乱撕逼。

“永嘉”,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期盼。

但这个年号后面除了佛国大理的皇帝段正严(段誉原型)之外,再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和政权敢再启用这个“美好寓意”的名号。

除了笃信佛法的大理国之外,似乎谁家也没有信心降服这个年号背后的那股腥风血雨的戾气!

对于华夏大地的百姓来讲,宁当太平狗,不当乱世人的悲惨人生,在这一年彻底开启了。

前面的八王之乱,历史非常幽默的用报应手法如是因如是果的将司马家族做的那些缺德事劈头盖脸的扔了回去。

整个中原大地也在诸司马大混杀中满目疮痍。

在司马越艰难收尾终结“铁王座”之战后,才发现真正的凛冬,刚刚到来。

幽州的最牛私生子鲜卑姥爷王浚,靠着时代的恩赐,带领着战法从此升级的北境铁骑让中原大地开始颤抖。

蜀地在大乱多年后率先挣脱了西晋政权的控制,少数民族的李家率先割据了两川,并州的五部匈奴,在刘渊的整合下成为了冉冉升起的新民族政权。

被汉民族压制了上百年的“胡虏”和“蛮夷”们,此时散落于塞内内附的数十万“杂胡”们,在司马家族自相鱼肉,天厌晋德之后,开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原实力消耗殆尽,满目疮痍,已经再无力去抵抗了。

北中国长达三百年的磨合与阵痛,开始了。

非常有意思的是,除了第一棒的匈奴屠各之外,这三百年的天下大乱,上半场的真正主角,却令人意外的并非是已经在塞北盘桓强大了上百年的鲜卑。

上半场,是由两个极其不起眼的小民族引导的。

羯和氐。

历史无需编导,乱世就是舞台,造英雄的乱世,再度开启了。

就在北境即将轰隆隆的开启时代齿轮之时,永嘉元年九月,发生了这个时代几乎是最关键的一件事!

这件事给这个时代的南中国,定下了百年大调!

九月,帝国一把手司马越命镇守徐州的琅邪王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持符节,南渡建业。

后面百年中华南北的恩怨与纠葛、搏命与撕扯、崛起与毁灭的种种伏笔,在这一刻,被打好了!

可以说,历史在这一刻,既随机,又注定的将司马睿这个并不起眼的人物,拱到了台前。

司马睿和捧他的司马越不一样。

司马越这辈子一直在盘算做局,处心积虑。

司马睿却真的是被一步步推到那个历史潮头的。

当初司马越收兵徐州一路向西后,命司马睿替他镇下邳。

这位司马睿,是司马懿三子司马伷之孙,跟司马越其实没有近血缘关系,两家差的有点远。

司马睿之所以会被司马越视作心腹留在徐州镇守,有三个原因:

1、因为这哥俩本身是邻居,琅琊和东海挨着。

2、司马睿祖上在徐州有一定的威信,爷爷司马伷作为镇东大将军都督过徐州诸军事,而且平吴时司马伷率军出涂中立有大功。

3、最关键的一点,因为司马睿的主心骨叫做王导,王导的家族和司马越相当不一般!

司马睿之所以被一步步推到那里,跟这个王导有着极大的关系。

王导的家族很多朋友可能都听到过,大名鼎鼎的琅琊王家,自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出了35个宰相级别的国家级干部,他家的一个旁支中出了中国最后一位圣人,王阳明!

该说说这个传奇的家族了。

王家是个非常古老的家族,由姬姓而来,始祖最早可推至齐桓公时代。

王家的第一次崛起是王翦、王贲、王离的祖孙三代军功封侯,但比较遗憾,后来赶上了项羽先生,王家的第一次爆发被强行断档了,王离之子王元开始带着家族迁于琅琊。

随后王家在沉淀四代之后,也就是到了王离的玄孙王吉这,开始爆发了。

关于王吉这位王家的发迹人,有六个字知名度相当高。

王老爷子对子孙们留下了“言宜慢,心宜善”的六字真言。

准确的说,那是前两句,王老爷子留下了一大堆有用的“三字经”。

老王当年在劝被霍光废了的刘贺好好做人时有过这么一封上疏:《奏疏戒昌邑王》:言宜慢,心宜善,行宜敏,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不远,忧亦近。

稍微解释下:

宜慢:说话要深思熟虑,想好了再说;尽量最后一个表态;

心宜善:干啥事别太自私,多替别人想想,多成人之美,多救人危难;

行宜敏:干任何已经决策好的事时要雷厉风行,所有的思路会随着你的努力不断打开局面,开花结果;

骨宜刚:老爷们要有自己的人格!别特么活的像个没骨头的畜生!

气宜柔:待人接物和善些,争强好胜除了让所有人对你下黑手外没任何意义,嘴上是争不来任何东西的。

志宜大: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胆宜小:做事想成本,要有底限思维;

心宜虚:谦卦,六爻皆吉!

言宜实:说话别总扯淡,言之有物捞干的,做事也一样,生活是具体的。

慧宜增:多看书,多跟牛人聊天,多琢磨自己之前是咋现眼的。

福宜惜:十分伶俐使七分,常留三分与儿孙,若要十分都使尽,远在儿孙近在身。

虑不远,忧亦近:花无百日好,人无百日红,啥事想远点,有点保险思维。

写到这咱就摊牌吧,谁家要是拿这个当了家训,后人是真的不用担心的,那真叫是儿孙自有儿孙福了。

所谓的“家风”和“家训”其实就应该是这种哲学性的“智慧罐头”!

写几十万字的作文,谁看呀!

短短几十个字,每句话拆开都是几十万字的智慧,能让子孙后代在遇到事时第一时间想起来自家的“智慧罐头”!

能传物质财富挺好,能传人脉遗产更好,最好的还是传些家族的智慧。

没有财,没有人脉,只要有智慧,就一切都能无中生有的重来!

王家自王吉发迹后,靠着这家训从此就再也没被打下去。

琅琊代有人才出,风吹雨打都不怕了。

汉宣帝时代,王吉当上了博士谏大夫。

王吉子王骏,为御史大夫。

王骏子王崇,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

······

后来琅琊王氏传到了青州刺史王仁的这一代时,东汉已经快完蛋了,王仁子王融是东汉名士,鉴于当时党锢之祸和桓灵祸国的朝堂混乱,王融拒绝了多次的朝廷任命,在家安心带孩子了。

随后,琅琊王氏在王融的俩儿子身上等来了质变。

王融生了俩大孝子,长子叫王祥,“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那位。

王祥亲妈死的早,后妈对他就没好过,但王祥在一次次的受虐中特别开心,一次后妈生病想吃鲤鱼,结果天寒地冻王祥不想着拿石头凿兵反而脱光了躺那捂冰。

感动天地后冰突然裂开蹦出俩鲤鱼让他吃。

其实从这事能看明白什么呢?

我们永远不怀疑王祥是个大孝子,是个大德大行的人,因为没那么大的德行福报是无法从举秀才一步步干到国家级领导的。

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多大呢?

几乎不可能,那冰不是神经病,那鱼也不是神经病,肯定是他用常规方法弄来的。

那这个故事又是怎样流传出来的呢?

肯定是王祥对别人说的,天寒地冻的谁还在旁边蹲着采访啊!

那王祥的目的是啥呢?

通过这种神迹的包装,缓和和父母的关系嘛!让那老两口长点心嘛!(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

做善事,也需要因地制宜的去营销去推广,从而逐渐改变我们和周围人的人生。

所谓“法布施”,就是让所有和你有缘的人因为你,对善良和善举有信心。

王融次子叫王览,他哥是“二十四孝”,他是“二十四悌”,知道他妈要毒死他哥哥,于是替他哥喝酒试菜。(王览争鸩)

这混蛋妈成就了俩千古留名的儿子,这哥俩则在三国时代这个士族占位的关键年份,成功发力帮王家占据了非常有利的地形。

其实在当时,琅琊出产的最牛家庭是诸葛氏。

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但是诸葛家族光给司马家点炮了。

就算你才能通神,你所效力的国家实力和潜力永远要比你的个人能力重要的多,河内司马家和琅琊王家就是这个案例的典型代表。

唉!丞相,好想你啊!!!

王祥后来起孝廉出仕魏晋两朝,到了魏末的时候,王祥已经升到司空了。

再后来到了西晋建立王祥申请退休时,司马炎是以睢陵公的身份给的退休待遇,地位同太保、太傅,在三司之上。

他弟弟王览则干到了太中大夫退的休,退休时还赐了二十万钱。

这老哥俩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关键时代干到了如此高位,也使得琅琊王家得以成为了门阀政治的第一代领路人。

其中王祥算是第一代铺路人,王览则是第二代的出品人,在王览后代的这一支中,出现了两个重要人物:

王导和王敦。

这哥俩后来成为了东晋门阀政治中的第一代掌门人。

他们还有个叔伯兄弟,叫王衍。

这三王,在这个两晋衔接的惨淡时代,成为了决定华夏走向的关键导演。

各有各的功效。

王导和王敦要再等等,此时此刻,要说王家此时名头最大的王衍。

每个朝代,总会有那种在各个势力间穿插游走的不倒翁。

比如说秦并天下的韩国,楚汉争霸的臧荼,光武中兴的窦融。

这都是本时代的高级泥鳅。

下场虽然未必都好,但都算是尽到了泥鳅滑不溜丢的本分。

哪个时代,都少不了这种角色。

上一章尾声提到的刘琨,其实就是个小号泥鳅,游走于司马诸王之间满世界乱钻。

时间来到两晋,最著名的大泥鳅是这个王衍。

王衍生逢其时,手握着那个时代最关键的三样东西:

1、家世,人家是琅琊王氏。

2、相貌棒,外表清明俊秀,风姿安详文雅。

3、能哔哔,善清谈,能策论。

我想找个今天能跟他相提并论的例子,发现没戏。

家世够的人没他长得帅能嘚嘚,长得帅的没有他那种大院背景和口条,能忽悠的通常长得都挺哏的,所以这人真挺“极品”的。

他幼年时,曾去拜访竹林七贤的山涛,山涛见到他后感叹了许久。

等到王衍离开的时候,山涛目送他走出很远,随后给出了这样的评语:不知道是哪位女同志,竟然能生出这样好的儿子!然而误尽天下百姓的,就特么是这小子啊!(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这位山涛,很有发言权。

因为这位爷一辈子选择没错过,而且眼光毒辣到什么地步呢?

举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他看出来了当年司马懿装死要搞事情!(与石鉴共宿,涛夜起蹴鉴曰:“今为何等时而眠邪!知太傅卧何意?)

不知道小小的王衍当年在山涛那里是怎样的表现,但可以推测出来的是,山涛看到了这孩子极度适合这个时代崭露头角的金玉其外,同时又品出了这孩子夸夸其谈背后的败絮其中。

家境原因,王衍十四岁的时候就常到时任尚书仆射的羊祜那里去做公文汇报。

看到大领导羊祜,小王衍不卑不亢,言辞清晰明白,被所有人都惊为大才。

那位大外戚杨骏后来看到王衍,激动的想把女儿嫁给他,王衍却看不上杨家的门第,认为配不上她王家,开始装傻发狂。

后来司马炎听到王衍的名声,就问他的堂兄王戎:“当世哪个人可以和王衍相比?'

王戎说:“没有见到当世谁能跟王衍相比,应该从古人中去找啦!

司马炎的时代,是个整体宽容的时代,是个高级士族已经可以公然吹牛的时代,很多看起来匪夷所思的神仙级扯淡在这段时间都能找到。

273年,尚书卢钦举荐他为辽东太守,王衍不去,认为没劲,在家整日吟咏谈玄。

这个眼光很高的败家子在他父亲死后败光了家财,随后终于决定入仕了。

没办法,人生就是这么不公平,人家最后的退路是去当官。

有的人生下来求一口饱饭都不得。

有的人生下来给个金屋子都不住。

王衍步入仕途后一帆风顺,人家有家世,有相貌,有名望,擅长谈玄是当时的文坛大咖,先担任太子舍人,后来入朝任尚书郎,直到历任北军中侯、中领军、尚书令等关键职务。

登入高级殿堂后,他开始展现出自己政治不倒翁的天赋。

他的三个女儿,一个嫁给了贾谧,一个嫁给了司马遹,最小的嫁给了顶级士族裴家。

人家这叫在皇族、外戚、门阀三个阵营中分别押注。

二女婿司马遹被贾南风搬倒后,王衍做主替闺女离了婚划清了界限。

很快贾南风也倒台了,王衍这个贾家老丈人兼皇孙落井下石者却并没有像张华那帮后党那样被司马伦灭门清算。

因为当年他曾经给司马伦的心腹孙秀做过品评认证,出过鉴定书,因为这层关系,王衍及家族幸免于难。

后来司马伦和司马囧这两届政府时,王衍都不看好并未合作,自司马颖上台后,他看好了自己的下一个投机方向。

司马越。

王衍的三闺女,是和他琅琊王家齐名的河东裴家的裴遐之妻,裴遐又是司马越妻子的从兄。

人家这嫁闺女的三个方向最终并没有走错。

还是押中了一个!

不得不说,这老小子眼光真的很毒辣,他选的这个司马越,最终终结了八王之乱。

王衍和司马越的互相对眼除了这层亲戚关系外,还有互相依存的政治意义。

司马越是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之孙,他并不具备皇室正根的号召力,别看他最终出手清盘了,但他在世家大族层面上并不具有号召力。

这是个极其看出身的年代!

士族门阀间尚有评级,何况你这个大赝品呢!

他的远房出身,是巨大的政治劣势。

王衍门阀导师的咖位,是他极其需要的政治名片。

继何晏、王弼等开创清谈的正始玄学后,王衍算是第二任继承者,这哥们并没有提出过什么更深一层次的理论与创新,但在发扬玄学的时尚造型上颇有成就。

史载,王衍担任元城县令时很少办公事,经常约人在一起没完没了地闲聊,最喜欢聊老子和庄子的玄理,清谈时手里拿着麈尾拂尘,侃侃而谈,

但是吧,这大哥脑子不好,就是经常前后矛盾,漏洞百出,总把前面吹的牛自己给推翻了。

不过面对人的质疑,人家又能把胡说八道的东西给你圆过来。

“信口雌黄”就是说的他。(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王衍的门阀等级、神仙造型以及忽悠技能点使得朝、野全都服他的文坛地位,当时号称“一世龙门”!

(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

顾名思义,我们听到过“鲤鱼跳龙门”,跳过去后就化龙了。

当年东汉晚期党锢之祸时代,士族们自己搞评比,玩选美,当时大咖李膺有重名,后起的文人有登门拜访的,叫做“登龙门”。(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一百多年后,王衍也成为了著名导师,成为了给文人们盖章的关键龙门。

他的举止、动作、喜好等等全都被当世的文人所效仿追逐,尤其是那些寻求政治进步的新晋后生,他王衍在当时就是顶流!(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放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

两晋的世风是一步步如何走向奢靡扯淡的我们在两晋第一篇就说了。(第六十战:西晋平吴(1)“君权神授”的信仰崩塌(上)

这个时代最终选出来这样的时代领袖,某种意义上是数百年积弊和司马懿放屁后强强联合的必然。

咱们的大大,说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个国家的风气会是什么样?

我们的伟大中国交出了这个时代最让人满意的成绩单!

王衍作为时代顶流满嘴颠三倒四的打嘴炮,对世风又会是一个怎样的引导?

八王之乱中,我们详细的讲了兵是怎么打没的。

但另一个深入问题来了,为啥西晋的兵打没了就真的没了?

在西晋的末世,你再也看不到搞出屯田制的枣祗,再也看不到十项全能实事求是的丞相,再也看不到走到哪建设到哪的司马懿和邓艾,总之,那种务实的实干家找不到了。

在王衍为首的空谈者的引导下,这个时代生产不出造血机器了。(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

王衍这样出众的江湖地位和琅琊王家的士族第一等家世,成为了司马越吸收各方面认可的一张极其重要的政治牌。

司马越最终得以收尾八王之乱也成为了王衍谋取更大政治利益的重要依托大树。

司马越和王衍,颇有点各玩各的贵族夫妻感觉

司马越以其宗王名分和执政地位,为王衍和他的家族与他的小弟士族势力提供官位认证。

王衍则为司马越提供统治国家的士族集团弹药。

他们两个,其实影子上有点像当年曹操和荀彧的组合。

但是水平天差地别。

司马越除了算计人之外全方位比曹操差了十条街,王衍则更是除了外表之外跟荀彧没有一丁点能贴上的样子。

在这两对班子的背后,是两个时代的人才水平的巨大差距。

晋末的时代名士质量,跟当年汉末的颍川集团素质差的实在太远了。

当年荀彧带出来的钟繇、荀攸、郭嘉等随便拎一个出来,在这个时代都能翻江倒海!

而王衍为首聚拢的政治人才库,却罕见什么经世治国谋断之才。

王家、谢家、庾家、阮家、郭家、卫家等等大族均被司马越所招揽,史称“司马太傅府多名士,一时俊异”。

但最终,这个“一时俊异”的越府幕僚却并没有扭转天下糜烂,异族蹂躏中原的大局势。

甚至一丁点的阻滞的效果都没达到。

后来这一大波“越府幕僚”在中原失败后又由中原逃到了另一个“马王组合”司马睿和王导这。

除了继续垄断官僚体系外,也未见到什么高明之处。

并不否认,这是一个质量整体滑坡的年代。

但更要正视的是,领头人的能力天花板决定了整个集团的最终能量。

司马越和王衍充分的露出了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大红屁股,在后来的天下大乱中一直被牵着鼻子走,没有一刻是主动的,更从来没有捋出一个头绪。

这二位一个是除了阴谋诡计外,军事政治全部乏善可陈的乱世执政,另一个是除了吹牛扯淡巩固权势外丝毫不考虑国家的伪君子真小人。

这个乱世还能有什么希望?

王衍在这乱世中留下的最著名的一段话是这样的:他对司马越说,中原乱了,派我俩弟弟去荆州和青州去寻帮手拉队伍吧。随后给兄弟王澄安排到了荆州,给王敦安排到了青州。(说东海王越曰:中国已乱,当赖方伯,宜得文武兼资以任之。乃以弟澄为荆州,族弟敦为青州)

转头他跟他弟弟说,荆州和青州都是能割据的好地方,你们俩在外,我在中央,现在中央快完蛋了,将来咱家靠这两块地方既可以成霸业,又可以匡帝室,你们俩任务很重哦。(因谓澄、敦曰:,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为三窟矣。今王室将卑,故使弟等居齐楚之地,外可以建霸业,内足以匡帝室,所望于二弟也)

瞅瞅这王八蛋说的话!

王衍早就在想退路了!

他的打算,是趁着这乱世,偷下自家的一块基业。

谁说只有你司马家才“一切皆有可能”呢?

这个时代的口号是“Just Do It”嘛!

他在洛阳为中央,王澄(亲兄弟)在荆州,王敦(叔伯兄弟)在山东,这是他这只狡兔的三窟。

王衍对这个乱世的预判,是东汉末年。

他所布置的这三窟,全在长江以北。

他认为,乱世早晚会终结,中原早晚还是会回到平静的。

司马家要是能缓过来,我就做个没理想的荀彧;

缓不过来,我王家就做第二个曹操!

但是,他怎么也没料到,最终的局势变化,迎来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

也因此,他最开始并不是很上心的另一个兄弟王导,成为了琅琊王家在这乱世中,最终脱颖而出的指望!

亲们,帮点“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