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聊电影史:1920年代电影及电影人(2)
重读电影史的意义(三)
记录电影所包含的质朴和某种本源性,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相对真实的生活光彩、生活气息和生活节奏,使观众得以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过往和现在的世界,进而去感知未来的世界。无论是过去英国导演格里尔逊的《漂网渔船》(1929)、安东尼奥尼的《中国》(1972),还是近年来克里斯帝恩·弗莱的《战地摄影师》(2002)、田壮壮的《德拉姆》(2003)和刚刚上映的法国影片《帝企鹅日记》,无一不凸显出记录电影那真实的力量和真实的人文力量,它为人们寻找到一种存在的本质,展示出世界上客观事物的种种动人和残酷所在,也验证了格里尔逊的那句表述:记录片是创造性地对待现实。
其实从世界的电影史上看,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法国的新浪潮、英国的自由电影运动,都从记录电影中汲取了灵感,学习了记录电影的精神、观念以及多方面的技巧和手法,事实上这是一个观念和创作的立场问题,这个立场植根于记录电影的美学特征。
故事片作为电影最为主要的种类,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读所指的电影史,其实就是电影的故事片史,包括乔治·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和乌利希·格雷格尔的《世界电影史》,都是如此。
从1908年到1930年间,电影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即电影逐渐找到了用视觉造型、镜头及其组接来建立独特叙事形态的道路,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电影故事片的形成确立过程。尤其是美国的格里菲斯和苏联的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他们成功的影片创作都运用了蒙太奇来叙述故事和表达故事主题。《一个国家的诞生》是电影实现用影像相对完整地叙事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故事片开始成熟,直到声音进入电影,故事片便实现了用影像和声音两种媒介进行叙事的完整性。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影语言的日渐成熟,故事片作为电影类型的主要表现便越来越完善,从而产生了电影史上的各种电影流派,远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法国先锋派,近到伊朗学派。这些电影流派大都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流派内部之间有着共同或相近的艺术诉求抑或宣言,像以法斯宾德和施隆多夫为旗手的新德国电影运动,他们吸收了法国新浪潮电影革新电影语言的成果,并融会了好莱坞电影技巧,赋予电影以哲理化、纪实化和心理化等特点,创作出了《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锡鼓》等一批作品;再有如以丹麦导演拉斯·冯·特里尔为首提出的“95道格码宣言”,宣言强调用手提或肩扛摄影机进行拍摄以达到生活的真实记录效果等,正是在宣言的影响下,张艺谋在一九九六年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都市题材影片《有话好好说》。【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