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叔三少:安静的修炼
一、现在我厌倦了任何形式的小说,对人物传记、纪实文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现在大部分时间,我都是腻在家里阅读。到外面看不到什么。在书里有时反而会看到更多的东西。
西方的书看多了,总是忍不住想表达,就写点儿东西,想做点儿什么。花了一个月,断断续续读完《唐诗宋词300首》,我啥都懒得干了。里面倡导的文化价值观都是毁灭式的。全是惨兮兮,不是事业不顺的,就是感情不顺的,有正常心智的诗人寥寥无几。
现在我开始看国外各类名人自传,看多了,我知道啥叫世界观,啥叫信念,啥叫方法论。知道了这些东西,对我做框架布局。
日本的书很有他们的个性,读日本的书多了,我发现他们的克制来源于对本能的压抑,这样就容易导致他们遇到事情了喜欢走极端。
所以,日本青年的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
读美国的书多了,美国遇到啥事儿,大大咧咧,哈哈一笑就解决了。
我以为朱熹属日系人物,苏东波属美系人物。平心而论,我还是喜欢苏东波多点儿。太多的刻板,太多的不近人情令人厌倦,令人厌倦的背后是有规矩,是有方圆,有礼节,有修养,这又是我极其迷恋的风景。
苏东波生性豁达,活波开朗,不合群,海阔天空,自由自在。也就是集体意识非常弱,这样就导致自己无论干啥都非常容易出局。
人为什么要读书?就是为了学会怎么生活,怎么思考,知道自己活着的目的是什么。
现在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每天关注30个同行,每天读一本书,每天写3000字所思所想。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简单做。一以贯之。
很多经典的东西,我不觉得是经典。四大名著,唐诗宋词,我实在看不下去,《古文观止》还能耐着性质读下去。唐诗宋词言志的内容非常少,全是毁灭性的文雅牢骚,以后少翻,甚至不看。
《道德经》、《坛经》、《论语》、《周易》、《古文观止》,没事儿都翻翻,还有必要。早年读了太多国内的小说,以后,阅读以国外的东西为主,国内的东西只看自己感兴趣的,不感兴趣的就不看了。
二、做流量对我而言,就是找到所有的软文平台,音频平台,视频平台做内容就行了。线下我还有一家实体店,就是想多接触点儿人。
我在系统学习分类学,要是所有的项目都在一个群里,会打乱我的思维,一个虚拟项目一个群,这样有利于我更新资料与帮大家解决问题。我是锁定了10项虚拟领域,每个领域就是一项技术,是能解决当下生活和工作中实实在在的问题的。
我会更新100本资料。10个项目,就会涉及到1000本资料,这1000本资料绝对够我啃20年到30年的。无所谓了,有目标了,最起码不会活得浑浑噩噩,模模糊糊。
现在我迷恋上了分类。遇到任何形式的杂乱无章都无法忍受。我之所以迷恋分类,就是彻底喜欢上了门捷列夫。有时间我一定会去看看门捷列夫的故居。
也就是从门捷列夫那儿,我彻底领悟到了何谓一是一,二是二。一就该呆在一呆的地儿,二就该呆在在二呆的地儿。整理和组织材料,对我而言,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我遇到任何知识都能做成框架,做成系统。框架和系统又能变成软件,做软件得学编程。我实在腾不出时间学编程,只能将自己需要的资料分门别类。
在做分门别类这件事上,我能洞察到很多系统的东西,这些系统性的东西背后似乎有道迷人的规律。这种规律隐隐约约在我的脑海中转圈,现在我力弱,还抓不到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变得越来越强大,早晚有天我会抓到它。
我是一个很少社交的人,深居简出。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工作累了就是打扫房间或窗口站站。不想出去了。一出去,几个小时就没了。
我厌倦任何形式的社交,也不打算参加任何圈子。现在我在地面是有实体店面,不过,打交道也是局限于上门的客户。
晚上的公园,彻底不去了,到处都是唱歌,都是跳广场舞的人。我去了,也是习惯性逃离。觉得是噪音,总是令人心神不宁。
我天性喜欢安静,喜欢自己一个人默默琢磨一些道与术。以前我是急着赚钱。现在我是钱花完了,才会琢磨怎么赚钱。
我的改变,是在一瞬间完成的。是在那一瞬间完成的,我羞于开口。总之,我成了沉默的人,我深刻迷恋一句话:一个人习惯性沉默才会成魔。
三、人在你稍微掌握一点儿常识后,就知道很多道貌岸然的文章都是错误的。
我特别讨厌煽动情绪的文章或电影。我喜欢看以小人物眼光,或上帝视角写的小说或拍的电影。这样的小说和电影非常多,真正喜欢看的人比较少。很多人还是喜欢被人牵着走。各类历史文献,纪实文学,名人传,记录片,都有必要看看。知道的东西多了,就不容易犯浑……
买本《房中术》和《厚黑学》,学一招用一招。学有所成,再买本《缺德学》练练。差不多就能摆摊收智商税。
智商税收的差不多了,再买本《小人经》琢磨琢磨,就可以在全国摆摊了。
读书能改变命运,就看你读啥书了。光读还不行,主要得练。不要怕花钱,不要怕丢人,良心与道义一喂狗,很快就能脱颖而出。
啥样的文化造就啥样的人。修炼到大奸似忠,外似朴野,中藏巧诈、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就能在全球摆摊……
本文作者:狼叔三少;公众号:狼叔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