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基金经理道歉,为何受伤的总是基民?
文 |《财经》新媒体 蒋金丽
编辑丨蒋诗舟
前有汇安基金,后有嘉实基金。一场暴跌颠覆基民信任,道歉之风开始盛行。暴跌过后的反思值得鼓励,基金经理的道歉却不值得提倡。与其顾左右而言他,不如正视行业竞争法则与投资者利益的冲突。
一场回撤引发的致歉
又有基金经理出来道歉了。
这一次是嘉实基金成长策略组投资总监归凯。3月25日收盘后,他在今日头条上连发4篇“微头条”,其中一篇是针对年后基金出现的回撤致歉。
“我们努力做到希望能控制回撤,但是整个核心成长类资产达预期波动比较大,所以我们也深感抱歉,整个基金回撤比较大。”归凯表示。
部分基民对此并不买账,“道歉有用吗?让基民赚钱才是最重要的”。还有人质疑他“一拖八,有精力”?
评论区挺他的人亦不少,“不必纠结一时的涨跌,归凯的长期业绩没让投资人失望过”。对于这一举动,有基民认为“这个时候能出来道歉,还是让人比较安心的”。
《财经》新媒体注意到,尽管持仓较为分散,截至3月26日,归凯农历年后的最大回撤仍超过20%。
作为嘉实的明星基金经理代表,归凯在管基金8只,规模超过500亿元。其中,管理时间最长、业绩最好的一只基金是嘉实泰和,任职回报为169.63%(统计区间:2016年3月10日-2021年3月26日 )。
归凯将自己的选股原则总结为12个字:先质量、后估值,先长期、后短期。投资围绕大消费、大健康、大制造和科技创新四个领域展开。
一场暴跌颠覆基民信任,或是为了安抚情绪,道歉之风开始盛行。
此前,因建仓速度过快,导致基金净值大幅下跌,汇安基金深夜致歉,“短期内,这只产品让信任我们的投资者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浮亏,这让我们深感不安”。
基金不是保本的买卖,市场波动在所难免。暴跌过后的反思值得鼓励,基金经理的道歉却不值得提倡。
资管行业的规则从来都是“卖方尽责,买者自负”。如果没有投资行为上的过错,基金经理仅仅因为短期波动而道歉,这与公募行业长期投资的理念相违背,也与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培养投资者风险意识的初心相背离。
为何受伤的总是基民?
回顾22年的发展历程,从野蛮生长到逐渐规范,作为监管最为透明的资管行业之一,公募基金的发展阻力不在于牛短熊长,而在于行业竞争法则与投资者利益的冲突。
一方面,基金经理的相对排名考核机制,加剧了持仓的抱团行为,催生估值泡沫。而为了保住排名,基金经理不敢轻易调仓和降仓。以这轮消费股抱团为例,价值发现和机构审美趋同是比较一致的说辞,但其中不乏偷懒赚快钱的乌合之众。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某家基金公司内部硬性规定,只有业绩排名前十的基金经理有自主选股权,并将他们的持仓圈定为一个股票池,其他基金经理只能从中挑选标的。这样的做法,不仅扼杀了基金经理的独立投研能力,也势必导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另一方面,股东对规模增长和排名的硬性要求,使得基金公司在产品发行上急功近利。可以看到,基金公司总是在市场高位的时候,大力发行新基金,以此抢占市场份额。在基金发行的过程中,又总是着重宣传历史业绩,对产品风险轻描淡写。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投资者体验差,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
此外,投资者教育不到位,也是公募行业长期以来的痛点。背后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基金公司和基民之间存在真空地带,客户的黏性掌握在以银行为主的渠道方。
不可否认,曾经边缘化的公募基金能发展壮大,银行渠道有汗马功劳。但作为联接基金公司和基民的纽带,银行并不注重投资者风险教育,而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尾随佣金,热衷于造爆款和助长“赎旧买新”之风。
逐渐占领年轻基民阵地的互联网销售渠道也不例外,主页推荐的基金多为近一年来业绩靠前的热门基金。这些基金大都重仓了热门板块,风格较为激进,存在较大的回调风险。
当然,基民投资体验差,不能完全甩锅给基金公司和渠道。疏于学习和提升专业知识、盲目跟风买基金和追涨杀跌、一心想赚快钱,是普通投资者的通病。
理解产品本质是投资基金的前提。企图“躺赢”,终会为自身的不理性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