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猎赋 王粲
遵古道以游豫兮,昭劝助乎农圃。用时隙之余日兮,陈苗狩而讲旅。济漳浦而横阵,倚紫陌而并征。树重围於西阯,列骏骑乎东坰。相公乃乘轻轩,驾四骆,拊流星,属繁弱。选徒命士,咸与竭作。旌旗云扰,锋刃林错。扬辉吐火,曜野蔽泽。山川于是乎摇荡,草木为之以摧落。禽兽振骇,魂亡气夺。举首触网,摇足遇挞。陷心裂胃,溃脑破颊。鹰犬竞逐,奕奕霏霏。下��穷緤,搏肉噬肌。坠者若雨,僵者若坻。清野涤原,莫不歼夷。
这是一篇描述冬日围猎情景的小赋。据《古〈文苑〉本文注引挚虞《文章流别论》说:“建安中,魏文帝(曹丕)从武帝出猎,赋,命陈琳、王粲、应玚、刘桢并作。琳为 《武猎》,粲为 《羽猎》、玚为 《西狩》、桢为 《大阅》。凡此各有所长,粲其最也。”由此可知此为应魏王曹操世子曹丕之命而作。从赋的内容济漳浦之水,知在邺城。自王粲建安十三年投曹操,只有两次随曹操回邺城。一在建安十九年,一在建安二十一年。建安二十一年十月曹操治兵,东征孙吴。故此赋可能作于当年。
建安二十一年二月曹操回到邺城,王粲曾有诗歌颂曰,“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外参时政明,内不废家私。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五月晋封为魏王。冬十月治兵,曹操亲自击鼓,指挥进退,而围猎是最好的演习。猎物又是最好的假设敌。古代中国春夏秋务农,冬天狩猎习武练兵。《魏书》说:“有司奏: '四时讲武於农隙。汉承秦制,三时不讲,唯十月都试车马,幸长水南门,会五营士为八陈进退,名曰乘之。今金戈未偃,士民素习,自今已后,可无四时讲武,但以立秋择吉日大朝车骑,号曰治兵,上合礼名,下承汉制’奏可。”于是在建安二十一年冬十月,曹操治兵,随即东征孙权。王粲随军从征。王粲此赋就是治兵后,受曹丕之命而作。基本是属于颂体之作,最难作好。而此篇别具一格,成为众赋之最。羽猎赋,汉杨雄以此题颂扬汉武帝的狩猎。继而东汉张衡用此题作赋,颂扬皇上感天威之穆烈而狩猎。王粲袭用《羽猎赋》题目,颂扬魏王曹操出征东吴前狩猎阅兵,上合天时,下符民心,遵守古代礼制,于农间时练兵狩猎,并准备率王师出征割据东南一隅的孙权。
这篇赋共三十四句,从狩猎的视角,展示曹操指挥大军的英才谋略,也张扬曹军的军威,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暗示东征孙权义不容辞,必获全胜。是一篇热情洋溢的颂歌。
赋的前八句是一个层次,提出狩猎的古制,布置狩猎的典型环境。为指挥者出征渲染气氛,作了铺垫,有先声夺人之妙。前四句是:“遵古道以游豫兮,昭劝助乎农圃。用时隙之余日兮,陈苗狩而讲旅。”古道:古代道理,此指治国安邦的道理,即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可武,皇帝于冬藏时狩猎,以阅兵布阵,协调指挥与作战的能力。这四句就是讲了这样的一番大道理,即古代帝王行之有效的典章制度。为后世帝王所效法。遵循古代治国的典章制度,悠游地在执行着,农忙时,明白地告诉农民精心耕耘土地,侍弄五谷。在农闲时,练兵布阵,狩猎习武,训练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作战能力的军队。各个队伍协调一致,统一指挥。这样写狩猎,就不是凭个人爱好,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的猎奇行动,而是预示着国家将有重大的军事行动。战前的练兵与作战演习,它即是古代典章制度所规定的,又有现实东征孙权的迫切需要。是形势所决定的。在魏武帝纪建安二十一年注中,引了有司 (主管官吏)的奏章内容,提出治兵的必要,汉献帝批准。于是才有这次东征前的狩猎行动,借以治兵。把狩猎提到治国安邦,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令人敬而生畏,庄严肃穆,感到光明正大,无可厚非。接着四句描写狩猎布阵情形,“济漳浦”“骑乎东垌”。大军渡过邺城境域的漳水河,在漳水岸边横向布阵,又循着原野紫色小路,部伍齐头并进。在西面界域 (址)布下了层层包围圈,在东边森林外整齐地排兵精锐的骑兵,骏马扬头待发。以精悴形象的语句勾勒出狩猎壮阔画面,由动态描写而入静态。威严屹立,整肃待命。暗示军士效命之时,倾刻间发生。跃跃欲试,勇敢冲锋的心里话,尽在不言中,可以意会。表面沉静,而内心紧张。紧张气氛十分逼人。
中间十二句是第二个层次,描写相公指挥,军令一出,兵如山倒,一场大规模的进攻式的围歼猎物的攻击行动,全面展开。其势如狂风暴雨,迅雷不及掩耳,所向披靡,望风溃逃。在咄咄逼人的紧张氛围中,“相公乃乘轻轩,驾四骆,拊流星,属繁弱。选徒命士,咸与竭作。”相公指曹操,乘轻车,驾四匹马,手握流星宝剑,附著繁弱弓。选兵择将,发号施令,众位将士皆竭力效力,迅速行动。一位从容不迫,指挥若定,运筹帏幄的统帅形象,跃然纸上,才透纸背。在紧张逼人的气氛中方显得统帅卓异的指挥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下面六句铺叙狩猎情景,生动形象,气势夺人。旌旗蔽空,飘摇如云,锋利的兵刃,多如森林,错杂并举。入夜火光冲天,原野如同白昼,细物可见。于是山川震荡,草木摧折,缩小包围圈,驱兽入网。用军旗、兵器、火把借代整个军旅行动,士气高昂,所向无敌。又以山川震荡,草木摧折,状写强大声势和无比的威力。狩猎如同作战杀敌,暗示狩则必有所获,未来作战,亦必获胜。为最后一个层次张目。
最后十四句,写狩猎全胜,场面惊心动魄,紧张逼人,然而又令人振奋。“禽兽振骇,魂亡气夺。”状出禽兽惊恐万状,萎靡气竭注定要被捉获。接着具写,“举首触网,摇足遇挞。陷心裂胃,溃脑破颊。”网罗、鞭挞、箭射、枪扎、刀砍,无一生逃。痛快淋漓,将士大展神威,竭尽全力。接着再用六句写鹰犬之劳,“鹰犬竞逐,奕奕霏霏。下��穷緤,搏肉噬肌。坠者若雨,僵者若坻。”上有苍鹰,下有黄犬,如密集雪珠,形成了盛大的攻击之势。箭射的,罗网套住的飞禽走兽。鹰搏肉,犬咬皮肌,纷纷落地,如雨点之多,僵死的,堆积如小丘。如席卷残云,风吹落叶,结束了狩猎活动,大获全胜。结尾两句,“清野涤原,莫不歼夷。”原野为之一清,禽兽完全被歼。总结全赋,收束全篇。振奋人心,也耐人寻味。指挥者的奇才,将士的用力,致获全胜。以此之帅之师,行军战陈,焉能不胜!
这篇赋结构层层递进,层层转深,由虚入实,再由实返虚,结束全篇。引人入胜,同作者一起再次游历狩猎的全过程,有时沉思,有时静观,有时激动,有时称快,情绪高扬而煞用,真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
这篇赋铺陈扬厉,紧扣羽猎题目,从多视角入笔,展开描写。从古制王道,到现实狩猎。从士卒到相公,从场面到获得物。描绘出狩猎的长幅画卷。铺陈与白描手法相结合,令人惊心动魄。场面宏大,气势迅急,显示出强大的军威,无不明写与暗衬相公的指挥的才能。羽猎是征战的前奏,预示东征孙权已具备了必要条件。更加鼓舞士气,奋勇杀敌,为国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