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病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
辨病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
(一)气血病变是临床辨证之本
颜氏根据《内经》“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之说,认为气血是形体、脏腑、经络、九窍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行之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起着营养和联络脏腑组织、表里上下的作用,人的生、长、壮、老、病、死,尽管其表现形式不同,但归根到底,都离不开气血的变化。气血以流畅和平衡为贵,若气血失畅,平衡失常,则会引起一系列连锁的脏腑寒热虚实病变,从而导致疾病丛生,因此,八纲、卫气营血、六经、脏腑、病因等辨证方法均离不开气血的变化。
八纲辨证虽无气血二字,但气血即贯于八纲之中。阴阳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气血,正如《寿世保元》所谓:“人生之初,具此阴阳,则亦具此血气,所以得全生命者,气与血也”,血气未并,阴阳平衡,五脏安定,反之,气血以并,阴阳失衡,病形已成;表里之辨与气血密切相关,表证病邪在卫在气,里证病邪在营在血;虚实辨证不能舍气血而言虚实。《素问·刺志篇》谓:“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形实,气虚形虚,脉实血实,脉虚血虚”,虚证多兼气虚或血虚,实证皆夹气血瘀滞;寒热之变均直接影响气血正常功能,热则煎熬气血,寒则凝涩气血。据此,颜氏指出,气血病变是临床辨证之本,也是疑难病证的辨证之本。
(二)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灵枢·口问篇》谓:“夫百病之始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怒,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经脉厥绝,脉道不通……乃失其常”,指出病邪不论来自何方,首先均干扰气血的功能,而使之紊乱,以致阴阳失衡,经脉瘀阻不通,气血循行失常。颜氏认为,这既是常见病的发病过程,也是疑难病证的发病规律。疑难病证虽然表现奇异少见,致病因素错综复杂,但在复杂的病变中大多要涉及 气血,进而造成脏腑组织功能紊乱。不论是器质性病变,还是功能性疾病,均以气血失常为枢纽。
《素问·调经论》则谓:“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守”即保持之意,“守经隧”即谓要保持气血在经脉中运行通畅。颜氏认为气血通畅不仅反映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的充盈健旺,也表明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正常。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旦气滞血凝,脏腑经脉失其所养,功能失常,疾病即随之而起,因此,在诊治疑难病证中,必须重视气血流畅这个重要环节。
颜氏根据《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的理论,提出“气为百病之长”之说。他认为气为一身之主,升降出入,周流全身,以温煦内外,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得以正常活动,若劳倦过度,或情志失调,或六淫外袭,或饮食失常,均可使气机失常,而出现气滞、气逆、气虚、气陷等病理状态,并波及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产生种种疾病。正如张景岳所言:“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而病之为虚为实,为热为寒,甚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正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同时,气机升降失常也是导致痰饮、瘀血等内生的根本原因。气为血帅,气能行津,气机一旦失常,即可引起血滞致瘀,津停致痰,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谓:“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不去,由气之不顺也。”
《医学入门》谓:“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胎也。凡寒热、蜷挛、痹痛、瘾疹、瘙痒、好忘、好狂、惊惕、迷闷、痞块、疼痛、癃闭、遗溺等症及妇人经闭、崩中、带下,皆血病也。”颜氏指出,气分、血分是疾病发展的两个分期,邪之伤人,始而伤气,继而伤血,或因邪盛,或因正虚,或因失治、误治,邪气久恋不去,必然伏于血分。他根据《素问·缪刺论》谓:“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必舍于经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叶天士“初病在气,久病入血”之说,主张对痼疾、顽症、劳伤沉疴、累月积年之内伤杂病、疑难重症从血论治。
颜氏指出,气血失和是脏腑失调和机体病变的集中表现,它与任何一脏一腑的病变都密切关连。气血不和,循行受阻,势必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进而疾病丛生,所以从气血角度辨证,可以把握疾病在机体中的整体病机,通过调和气血即可调整脏腑功能,使其从病理状态转至正常的生理状态,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