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歌”,你明白它深层的含义了吗?

赵文 李仲愚 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跟着李仲愚先生复习一下“十问歌”。

问诊即医家通过对病人及病人亲属等进行询问,从而全面了解病人疾病起始、发展,特别是现状等相关情况,以判明疾病阴阳、虚实、寒热、表里的方法。

明代张景岳通过《景岳全书》将它归结为十问。

歌曰: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彰神见,

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其歌诀是比较全面的,后来李仲愚先生在实践中有所增删。

歌曰: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问服药参机辨;

儿科特重问痘麻,妇人尤必问经期。

李仲愚先生认为,问诊也是医家与病家沟通的过程。凡临床诊病,病家往往都有自述,医家应抓住病家自述的机会追问,并通过追问建立起信任,这是很重要的。

而真正明白以上十问的内容,则病情、病性、病位,则只在掌指矣。

病人求医而不告诉医生病情病状是错误的。但若医生装神气不进行问诊,或说“你不要讲,我都晓得”,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唐代大医孙思邈之所以叮咛告诫学医者“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就是这个道理。

1. 一问寒热二问汗

问寒热,即是要探明患者内外之寒热,于是表里立判。

如伤寒太阳病,先问寒热。凡有烧热的情况,就决定恶寒;有恶寒,也就决定有烧热。此时,有汗即应选桂枝汤解肌止汗,无汗则应选麻黄汤透表。

若有厥阴的寒症,则应选吴茱萸汤;若是四大症都具备,则自然选白虎汤主之。

若身上只是感觉不舒服,是无汗的温病,即以银翘散主之。若只是上呼吸道感染而有汗,还只是温病初期,应以桑菊饮主之。若阳明热症又有太阳表症,则以麻杏石甘汤主之。

胃病,只是疼痛严重,则属于寒症,一付理中汤即可解决问题。但若肠中有热而胃中有寒,则病家又痛又心烦,说明是寒热夹杂的情况,这时就要变通用理中汤加黄芩、黄连,使肠中之热能清,胃中之寒能温。

所谓“问汗”,关键亦在察明表里。

如表邪盛,一定无汗。

若病家自述在睡着之后即出汗,就说明是阴虚的盗汗,选当归六黄汤(当归、黄芪、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效果就很好。

但若病家自述是睡醒即出汗,则说明是阳虚自汗,选四君子汤加黄芪、防风之类,自然补虚止汗。

这两种自汗又都可用麻黄根、浮小麦、龙骨、牡蛎、五倍子等治标之药敛汗。

但若有大吐大泻之后突然出现大汗淋漓的情况,就说明已由实症转为脱症了;若中风之后大汗,也属脱症,都要大补元气。

若有肺心病至气喘严重后,突然出现大汗淋漓的情况,则说明已向肺脑病转移,不及时治疗,就要产生神昏谵语的情况了。

还有病家出黄色汗液的情况,若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判明是胆囊的原因,就应选茵陈蒿汤为基础方。

还有未满周岁的小孩和少女经潮期间,自觉身上发热,有汗或无汗,而体温测量又正常,在小儿,是身体发育的原因;在少女,是经潮的原因。

由此可见,掌握病家寒热情况与出汗的情况,是很重要的。

2. 三问头身四问便

头与身的症状可以是分离的,也可以是联系在一起的。

如张景岳说:“问其头,可察上下;问人身,可察表里。头痛者,邪居阳分;身痛者,邪在诸经;前后左右,阴阳可辨;有热无热,内外可分。”

先说头身。如头部的病症,就有头昏头痛等。

若单纯头昏而不头痛,又表现为一时昏一时不昏,则说明是虚症头昏,多因贫血、阴虚或脑力劳动过度等所致。

若持续头昏,又有颈项僵痛的情况,无汗以葛根汤主之,有汗用桂枝汤加葛根主之。

还有因肝阳不潜、血压升高导致的头昏,就要用养阴、平肝、潜阳之法,以四物汤加夏枯草、桑叶、菊花、草决明、石决明、荷叶、芭蕉叶主之。

有脑中厥阴瘀阻或脑部血管收缩变细,使脑部供血不足产生头昏,又宜选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

若有阳明经瘀阻,则应以桃红四物汤加白芷、葛根主之;若太阳经瘀阻,则当用桃红四物汤加羌活等。

除了头昏,还有头痛。

气虚头痛白天甚,从晚上子时到次日午时更甚,此时便要壮阳,用参附、术附汤甚至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阴虚头痛是午后更重,至半夜方减轻,应选四物汤为基础方,养阴加天冬、麦冬、玄参、生地等,清血热加丹皮、紫草等。

但若有颈项痛又发热,又有神昏,又有牙关紧闭、项背腰背僵硬而病人又发寒颤的情况,则说明是脑炎类温病,这时候,千万不能盲目退烧,不然,会使温热内伏,由卫气至营血,从而使病情转坏。

此时应发汗,若右手脉大,则一定化热,要用辛凉解表之法,以桑菊饮或银翘散主之。若左手脉大,则一定化寒,要用麻黄汤主之。

但若无表症又无恶寒,而现少阳病症,有寒热往来的情况,则间隙时间不论一天、两天,或一天之内反复几次,都说明不是柴胡汤症而是桂枝二麻黄一汤症。凡冷久而热短,用桂枝一麻黄二汤;冷热时间相等,则用桂枝麻黄相合各半汤。

再说大小便。

张景岳说:“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其寒热虚实。盖前阴通膀胱之道,而其利与不利、热与不热,可察气化之强弱。后阴开大肠之门,而其通与不通,结与不结,可察阳明之实虚。”

简单说来,凡大便结燥,便有热症;小便清长,只可能是寒症。小便黄短,便自然是热症;大便带血,可能有痔疮;解黑大便,就可能是胃溃疡出血等;若小便浑浊,可能是前列腺炎症;小便刺痛、出血,可能是生殖系统疾病等。

3. 五问饮食六问胸

先说胸。

胸部泛指人体上焦,包括了肺与心两个重要的脏腑。张景岳说:“胸部膻中,上连心肺下通脏腑。”

人的肺气通天,地球大气层内空气,即所谓天气,通过人的鼻孔进入到肺,通过人体血液氧化产生人体所需要的热能。

人的心脏主全身血和血脉,为人体提供所需的动力。心属火,肺属金,本来是相克的,相克之中又寓相生,所谓相反相成,从而完成了人体卫气营血的形成。

比如病家的胸闷、胸部隐隐作痛,说明人的心脏已经出现了障碍。

若有心悸心累出现,则可基本判明病家或心肌炎,或心脏缺血,或心动力不足。

有胸闷的情况,或是有胸部痰饮,或是肺内留饮或肺内积液等。

但若在背上的肺俞、身柱等穴有压痛点,则说明是肺脏本身的病变;而若乳根、膻中等穴有压痛点,神道、心俞有压痛点,则说明是人体心脏的病变了。

若肺内长包块等,背上肺俞等穴的压痛点就很宽,而病灶在中间部位,则人体背部(以督脉身柱为中心)两旁均有压痛。

问饮食。

张景岳说:“问饮食者,一可察胃口之清浊,二可察脏腑之阴阳。病由外感而食不断者,知其邪未及脏”。

问饮食包括问人的胃口和食欲等。

若胃口不好,则不宜用滋腻之药。胃口好,又要辨明喜欢哪种味道,如喜吃酸,说明肝脏有病;喜吃甜,说明脾脏有病;喜吃辛(麻辣类),肺有病;喜吃苦,心有病;口甜,脾有病;口中麻辣,则肺有病;口咸,肾有病。

若口渴,有高烧、大汗等,是比较好辨别的阳明热症,要用石膏、知母、花粉等对治。

另外有阴症的口渴,舌干咽干,欲饮水,两部尺脉均弱,尤其是右手尺脉很弱,这种情况,说明是肾阳不足,不能将人体津液蒸发上去,当用姜、桂、附及参、芪类药,使津液上升。

而一般的阳虚口渴,舌质是嫩红或是红色的,舌润鼻孔也润。阴虚口渴则舌质苍白或黑色,有口鼻均干的情况,此时,当用甘露饮养阴,或以甘露饮与参麦散合用。

但若吞咽东西不利,又有大便干燥的情况,说明胃阴不足,当用半夏、蜂蜜等降逆养胃阴之品。

而若从咽喉食道到胃,均有痞满的感觉,而且吞咽食物不下,即不通不利,很可能就是食道癌之类的病变了。

4. 七聋八渴俱当辨

张景岳说:“耳虽少阳之经,而实为肾脏之宫,又为宗脉之所聚,问之非唯可辨虚实,亦且可知死生。”

具体说来,耳聋一是外感少阳病症的耳聋,一般是口苦、咽干、目眩的情况,凡发病时间不长(属新病),均可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

二是外感太阳或阳明而突然耳聋。凡太阳病症,均恶寒,阳明有鼻干不眠的情况,均应以解表清热之法对治。有寒以麻黄汤或葛根汤主之;有热用银翘散、桑菊饮或三黄解毒汤主之。

三是肾虚导致的耳聋。一般有腰酸腿软、遗精早泄等症状,可以地黄汤为基础方。

四是有脱阳或脱阴导致的耳聋。脱阳必然脉散大,脱阴必然脉虚细、人疲乏;脱阳有幻视,脱阴有眼盲等情况,应以参附汤或独参汤主之。

五是有耳聋并发头眩晕的情况,是因胆经和三阴经的风与火,每见于美尼尔综合症。

另有中耳或耳乳突感染而致的耳聋,均宜以温胆汤为基础方,加以清轻之品,如银花、连翘、夏枯草、菊花、蒲公英等,而三黄汤类均属凉药,不宜早用,而应慎用。

所谓问渴,即张景岳所言:“渴与不渴,可以察里证之寒热,而虚实之辨亦从以见。”

口渴主要有外感的口渴和内伤的口渴两种情况。

外感口渴以上焦温病居多,宜以辛凉解表之法对治,选麻杏石甘汤与银翘散或桑菊饮合用,也可再加入花粉、甘草、生石膏等。

阳明口渴,或因寒邪化热,或直接进入阳明,有口大渴、大汗等,以白虎汤主之。肺热一清,口渴自止。这类病,宜适用甘草并服用新鲜水果汁等。

若内伤阴口渴,或咽干、咽痛、喉痛,均可以甘露饮加味而治。咽痛、喉痛剧烈,必要时可加入青黛等。

若肾虚导致口渴,病家舌下不能分泌津液,这时,就要用六味地黄汤与参麦饮合用了。

5. 九问旧病十问因

问旧病,就要弄明白旧病与现在新病之间的因果关系。若是旧病未痊愈,就要继续治旧病。

问因就是问明病因,是因外感六淫的风、火、暑、湿、燥、寒,还是内感喜、怒、惊、恐、忧、思、悲的七情内伤,再不然是不内外伤等,旧病和病因明白了,依理治病的方向和目标才不至于错误。

6. 再问服药参机辨

即通过问诊,了解掌握病人服过哪些药,哪些有效,哪些无效;如何有效,如何无效;病人对哪些药物有特殊反应等。

这里,值得说明的是,最后两问,是针对妇女和儿童的。过去麻疹对小儿生命威胁很大,故必问明。而妇人经期,涉及妇科疾病并关系是否受孕,甚为重要。

唐代笔记《红线》就有为医者不慎,对孕妇开泻药,伤及人命,自己受到惩罚的故事,所以为医者对女子和儿童之病,都应格外小心诊治,方才与医家慈悲精神相合。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医道灵源:李仲愚先生医道理法精要》,赵文整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2.7。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

(0)

相关推荐

  • 李培生治疗外感热病的学术思想研究

    湖北中医药大学 | 陈妙琪 <伤寒论>由张仲景所著,是现存最早的理法方药俱全的系统论述外感热病的临床医书,其,是最早提出辨证论治的医学著作.张仲景在继承<黄帝内经>对外感热病的 ...

  • 史锁芳教授用乌梅丸  六经发热

    总结史锁芳教授用乌梅丸治疗寒包热证哮喘的经验.方法:通过长期跟师侍诊,整理资料,结合典型病案分析史锁芳教授用乌梅丸治疗寒包热证哮喘临证思路.结果: 史锁芳教授认为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寒热错杂 ...

  • 〖中医必学〗十问歌、五脏平脉歌

    〖中医必学〗十问歌、五脏平脉歌

  •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病情演变.现有症状.诊疗经过和其他有关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而作出临床诊断的一种方法,是临床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诊断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得到疾病的本质 ...

  • 真正的中医问诊:十问歌源头详解!

    十问篇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上十问者,乃延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也.明此十问,则六变具存,而 ...

  • 中医十问歌详解

    中医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谒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眼药叁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

  • 问诊明理篇:用古中医详解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辩,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上十问者,乃延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也.明此十问,则六变具存,而万病形情 ...

  • 学习集:中医十问歌,快快进来收藏

    十问歌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中医讲究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四诊就是望闻问切.说到中医的四诊,就不得不提及中医问诊<十问歌> ...

  • 中医养生十问歌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 ...

  • 十问歌,脉诊歌决: 一、十问歌 一问寒热

    十问歌,脉诊歌决: 一.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