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视线|以史观今:“海绵城市”广府古城2500年从无洪涝成灾记录
图片来源 | @巨浪视线APP
作者|罗健敏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规划师,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长
近些年来,有一个概念在国际上说得挺热闹,很被大家认可的叫“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城市的地面要柔软一点,要透水,能吸水,这样才不至于降下来的所有的水立刻就变成路面积水,甚至淹了地下室,这个想法是对的。
现在咱们在城市规划上,有一个规范或者法规样的规定,就是在每一个单位所拿到的这块土地范围之内,不管是多大一块地, 100亩还是1000亩,这块地的绿地占百分比不能低于某一个数值,例如不能低于30%,这是很多地方的规定,我们最近在西安某一个地方,绿地要高于65%,主要以绿化为主。我认为有这样的规定和执行是非常必要的。
“海绵城市”这个概念,现在大家认为是西方人最近才提出的。我要告诉大家咱们中国的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有一个小小的古城“广府古城”,只有一个平方公里。这个古城没有一条下水道,可是2500年来没进过水,也没有内涝。
图片来源 | 互联网
按理说,这个古城选址于永年洼这个四面湿地的孤岛之上,不远处又有滏阳河和支漳河两条河相夹,很容易遭遇水患。
一旦滏阳河支漳河大洪泛滥,古城如何自保?当然我们看见了古城墙,但是就算城墙对外可以阻拦住洪水,可城内雨水大了导致的内涝又该如何?
我们大家都知道,防洪与排涝是相互矛盾的。如广府这样一个地势不那么高的水中岛城问题就更难处理。如果雨水大了,外面挡得住洪水,城内的水就排不出去。如果有下水管能 把内涝排出去,则同一个管道在外面洪水高时,水就可以逆管而上,倒灌入城,直到最后 城里城外水面一样高为止,而这就是灾难。
可是据我们查到的史料和永年、广府百姓的口传,广府城里2500年来从未遭过水淹!无论是外面的洪水还是城中内涝,都从未有过成灾的记录。那么广府城的防洪排涝是怎么解决的?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查遍全城,并再次俯身在广府地图上,我们想起了当地民间有个说法叫“三山不显,四海不干”。顺着这个线索,我们引导出两个有待印证的结论:
结论一:对外的防洪,完全依靠(一直完整的)城墙,它是防洪保命的屏障。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443年)把全部土城墙砌成了完整的砖城墙。
结论二:城内的防涝是靠四海的池面蓄水解决的。带着这种待证实的结论,我们仔细研究古城后发现,古城的四角有四组洼地,这些水池子能够容水的面积占整个城市土地面积的七分之一。以北京2012年7月21日的暴雨等级来算,我们来极端化一下,15分钟之内在广府古城里同时灌下来,这四海洼地也只涨水37厘米,也就到膝盖这么一点水如此而已!
图片来源 |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2013年 第12期 罗健敏绘 「 广府城中地面雨排水方向 」
广府这座小小的古城,我们稍加探索就发现了那么有价值的知识,令我们这些自以为很有科学知识的现代人自叹不如,这真的是温故知新啊。
工作到这个阶段,规划小组的全体成员已经进入了一种如同考古学家发现了地下宝藏般的那么一种兴奋状态,古城在教育我们,古城和古城人民是我们的良师。
我们再进一步细读广府的竖向现状图,又有了新的发现(我觉得自己快成了考古迷了)。我们注意到,广府大部分小巷的纵坡约为3%~3.5% ,而大街的纵坡则在1.3%以下(见附图)这个坡度对地面排水是我们现代科技书和规范中采用的最佳坡度,先辈在 2500年前就已经这样做了!
图片来源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2013年 第12期 罗健敏绘
横坡则是路两侧高而路中心低。这种横坡避免了雨水量大时对建筑外墙墙脚的冲刷。这对于完全靠地面排雨水的古城来说,这个横断面也是科学的。
图片来源 | 罗健敏绘
广府古城就是典型的“海绵城市”,其防洪防涝的做法,体现了中国古代我们祖先在城市建设上的聪明,这一点上我愿意跟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叫板!
注:文章内附图选自《中国建筑文化遗产》2013年12期《我们救了古城 还是古城救了我们——广府古城保护规划汇报的感悟》p26~p40
广府古城的上述调研完成于2013年,当时的城内保持着2500年来的无下水道而无水患的状况。但2018年我再去广府却发现南大街修了下水道和雨水口!我痛惜且愤怒。
当时雨水管因穿过城墙和引向何处都遇困难而停顿。
此番大雨后,我于2021年7月26日查询得知,广府城内仍未淹未涝,详情亟需调研。
保持广府古城智慧实绩,值得全民关注。我亦将去实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