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焦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认识
焦虑一词的词源解释是“感到烦恼和麻烦”。
焦虑是一种与恐慌、担忧、不安、恐惧和紧张密切相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虽然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正常生活的构成部分,但当它出现得过于频繁、过于剧烈或者变得难以掌控时,就变成了心理障碍。
《如何才能不焦虑》是一本针对心理学门外汉的自助书,笔调轻快、幽默,逻辑明晰,旨在帮助那些被焦虑困扰的人群,献给一有风吹草动就好不淡定的你!
和另一个人一起旅行的人必须等到那人准备就绪,也许要等很长时间才能动身。
焦虑始于你意识到威胁的存在,这个威胁可能是针对你生命的,如飓风、强暴或抢劫等。
但更多情况下,焦虑来源于一些非致命性因素,如迫在眉睫的解职、关系破裂或庭审等。
以上任何一种情境,如果将其视为威胁的话,都仿佛具有能危及生命的力量。
有时候,如同在第三章将要讲到的,焦虑只不过是对于未知前路的一种模糊不清的恐惧感,它总是指向未来的,也总是在传递危险信息。
焦虑的另一个构成要素是关切。
没有关切,就不会焦虑。
关切是指对人或事的在意。
如果这份工作毫无意义,你还有其他好的备选项,那你对它的指望就不会那么多,失去它也就不会焦虑。
然而,如果读书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那每次考试都足以让你神经紧张。
因此我说:关切+威胁=焦虑。
焦虑并不直接产生于某个人或某件事。
有些事让你备感压力,但对别人而言却未必如此。
你的焦虑只与你自己的状态相关,比如丢工作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而对别人而言可能反倒是一种解脱。
……
仔细想想,所有在你生活中引发焦虑的情境——老板对你表现的评价、孙女的钢琴独奏、妻子的重大医学检查——都只是因为你对这些事情的结果非常关切。
为什么理解这些如此重要?
因为只有将焦虑追溯到那些让你关切和感受到威胁的事物上,你才能学会有区别地对待生活中那些容易引发焦虑的事情和人际关系。
有无数的事情可以引发焦虑:啦啦队选拔、带着血压计的医生、厨房里发现蟑螂、后视镜中警察的探照灯、乳腺癌报道、一场不祥的暴风雨预报等。
这些事件的共性在于,它们都为你生活的某些方面带来了某些潜在威胁。
也就是说,如果某件事对你来说是重要的(关切),同时你知觉到了一种迫在眉睫的危险(威胁),你的焦虑就来了。
依据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和阿法乐特行为医学联盟的定义,焦虑症状包含一种末日降临的感觉,个体感到自己正在丧失理智或者即将晕厥、崩溃,就像癫痫发作或心脏病、中风突发将死的感觉。
躯体出现心跳加剧、头颈部动脉搏动、喘不过气、过度换气、不住颤抖、大汗淋漓、全身乏力和头晕等症状。
焦虑的其他表现还有诸如感觉异常(如手足末端的刺痛感)、窒息感以及胸痛、胸闷的感觉等。
但是,改变上述等式的任一部分——关切或威胁——整个情况就会随之大变。
……
对于长期焦虑的人来讲,理解了“关切+威胁”公式,就能将那些惯常导致焦虑的思维模式进行彻底重构。
事实上,这一公式为人们提供了两个可进行干预的地方:要么改变对威胁的认识(如果我进不了啦啦队,最坏也坏不到哪里去),要么减少关切(嗨,不就是钱嘛,谁都知道它总是去了又来),就是这样,改变任意一个,就能改变焦虑体验。
现在你明白了,认识的即时变化带来感受的即时改变:有多少次在家时你担惊受怕,以为听到了冷血杀手闯入的声音,其实只不过是猫撞翻了台灯。
你的大脑对情境进行快速重估,一刹那间,危险变得温和,焦虑相关的症状也就呼啸着瞬息停下。
也许威胁或危险从未真的存在,但只要你知觉到了危险(闯入者)并对此产生了关切(会危机生命),你就会焦虑。
焦虑难道不就是这样来的吗?
记住:让你焦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认识。
心理学家理查德·卡尔森(Richard Carlson)博士在他的著作《别为琐事烦恼》中提出了两个应对压力(焦虑)的办法:
其一,别为琐事烦恼;
其二,一切皆是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