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续命汤 - 中风第一效方!却很难读懂!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
处方: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川芎、杏仁各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
制法及用法: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剂,必佳。
剂型:汤剂
点评:世界上有一种距离,就是他站在你面前,而你却读不懂他。小续命汤,就是这样的距离,方剂中的每一味药都很熟悉,却很难读懂。一共12味中药,很像堆砌的一支杂牌军,毫无章法可言,然鹅,真的是这样吗?
诸位同仁,把笔给您,能否把这个方子讲明白?反正我是不能。
但是因为不懂,所以才有研究的必要。如果都懂了,就没有必要研究了。
全国著名老中医郝万山教授说,张仲景的方子,你读一遍,会有一遍的收获,你读十二遍,会有十二遍的收获。小续命汤,当然也被包括其中,因为它被收录在了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面,既然千年以来,诸位医家均舍不得丢掉这个方子,想必一定有它的独到之处。我们且看“清茶清清”先生提供的一个医案:
某男,三十五岁,平时很健壮,五天前突然面部左半边歪斜,言语蹇涩,担心是不是中风,前来就诊。脉浮大,食欲一般,大小便正常,余无其他不适。
诊断为颜面神经麻痹,投予了续命汤五日药量。药物服完后又来诊,明显好转,变化很大,与治疗前比,判若两人。继续给予七日药量,后未再来诊。在该患者的店铺里工作的另外一人来看病,遂问病情,此人回答说,用药后很快好转,以后就痊愈了,与平时没有两样。
续命汤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附方中出现的处方。原文: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味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有人说续命汤是麻黄汤、桂枝汤、四物汤的加减,也有人说,应该是这个方包含着麻黄汤、桂枝汤、四物汤的原理。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方药:[古今录验续命汤]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约16克)。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从方药组成及煎服法来看,的确有麻黄汤、桂枝汤的影子,“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提示我们,这个方剂具有发汗的功能。问题是:什么样的中风病症?需要使用汗法治疗。
从黄芪桂枝五物汤、小建中汤、桂枝汤、补阳还五汤的方剂组成、适应症及煎服法来看,均无汗法治疗的必要。只有麻黄汤有汗法的方证存在。问题是:什么样的中风病?需要类似于麻黄汤的汗法治疗。
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中,提出了“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去节),连翘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瘀热在里,同样是使用麻黄汗法的指征,当然,这是广义的汗法而言,用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的话来说就是”火郁发之。“
按照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的提法,升阳、温阳、通阳,是扶助阳气的不同方法,升阳健脾如桂枝,温阳如附子干姜,通阳如麻黄。其中,通阳针对的是阳郁。
《备急千金要方》小续命汤:处方: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川芎、杏仁各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
《金匮要略》方药: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约16克)。
加粗的中药,是两个方子不一样的地方。
路志正教授说,不要光学习一方一药,要学会”法“。
胡希恕与李可两名教授有不同观点。胡老认为,这个药方难以治疗我们平时所说的中风病,在临床上治中风病要慎用这个方子。胡老说,古人将脑血管意外认为风邪中人,有待思考。胡老更说,这是古人的错误认识,临床脑血管意外或脑血栓形成,若真以被祛风药治之,万无一愈。但实战大家李可却认为这个方子治中风很好,并曾用此方加减治愈其本人所患的中风病。疗效是硬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李可用此方治愈过中风病,就说明这个方子能治中风病。
毛进军教授认为,中风病的病位在表,病机就是8个字:营卫郁闭,络虚邪滞。病机的关键就是“不通” ,因此,不论是外邪犯表,还是内伤出表,治疗上都要以表证为重点,就要用《古今录验》续命汤来治风为主,开泄表闭,透达营卫,祛风能络。
胡希恕与李可不同的治法,是在“通”的前提下的不同阶段治法。清代名医魏之琇在《续名医类案.卷二.中风》中说:“华岫云曰:凡肢体拘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此本体先虚,风阳夹痰火雍塞,以致营卫脉络失各和。治法,急则先开关,继则益气充血,盈脉络通利,则病可痊愈。(徐灵胎曰:此数语是总诀)”。
读了这段话,有恍然大悟之感觉。在治法在,首先要解表,要先“开关”,先解紧急的病症,然后再“益气充血,盈脉络通利”。胡老之治法,在于第二阶段:补气血,盈脉络通利。李可之治法,续命汤之治法,则在第一阶段,先解表,先“开关”。所谓“治法,急则先开关,继则益气充血,盈脉络通利,则病可痊愈。”第一步,先“开关”,先解其表;第二步益气充血去瘀,再解其内。
以“通”为核心,表则解之。逊思邈在《千金要方.诸风》中说“依古法用大小续命二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效如神”。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风第二》中说:“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逊思邈说的是大小续命汤能通治中风,有很好的效果。陈修园说的是治中风要以“通”为主,其中的闭证,首先续命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芍药知母汤、葛根汤等,都有过案例证明能治中风偏枯。其实质就是以“通”为主,其中又以解表为主。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的名方,也是以“通”为主,但却不是以“解表”为主,而是以“去瘀为主,在治法上应属第二阶段。
《古今录验》续命汤的主证是太阳伤寒,合证是太阴,兼内热。血虚,经络不通。续命汤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川芎,杏仁),以麻黄汤为主,发汗解表为主;合麻杏石甘汤、干姜甘草汤、四物汤加减。总体是发汗解表、清里热、护胃气、活血通络。麻黄汤合麻否石甘汤解表清热,干姜甘草汤加人参护胃气,四物汤加减补血通经。以六经辨证析之,则是以太阳伤寒为主证,以有内热而胃气偏虚,血虚,经络不通为合证。从这个方子看出古人对客观用药的严谨态度,一切以机体反应存在的客观实际出发来选方用药,有是证,用是方,有是病,用是药,做到对证用药,对病用药。本方中,以太阳伤寒为主证,就用麻黄汤;有内热,就合麻杏石甘汤;胃气偏弱,就用干姜甘草汤加人参;血虚则以当归补之,经络有碍则以川芎通之。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治诸风》小续命汤方一,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阴合病。小续命汤方一(麻黄,防已,人参,黄芩,桂心,白芍,甘草,川芎,杏仁,防风,附子,生姜),以麻黄汤合桂枝汤解表,以四逆人参汤温里
关于【大小续命汤】在历史上流传的时间在2000年以上,是古代治疗中风的一个经方。现代药理认为:其中附子、麻黄、桂枝有升高血压的弊病,基本就被禁用。我曾经和力红谈过,我要给【大小续命汤】平反,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大小续命汤】中间差不多,【大续命汤】多了一个生石膏。
我这次6月份在深圳中风以后,当时右侧麻木,舌头发硬,讲话困难,回去就开始吃这个药,半个月就基本恢复,恢复到目前程度,最近有点累,昨天又冬至,冬至阳生,古人讲交节病作,伏邪外出,有点不舒服。休息了一晚,就度过去了,吃了点儿【苏合香丸】。
续命煮散
《千金卷八诸风门》,这个方子是在孙思邈老人家近100岁时写的,他自己中风了,整天被病人包围,劳累了。然后就病倒了,这个病有些什么表现呢?
吾尝中风,言语强涩,四肢朵颐,出此方,(他自己开的,让她弟子给他煎好)日服四服,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
古代写书的,还没有谁自己得了病以后写出来,所以这个病,孙思邈最有发言权。
延伸阅读
续命汤治疗中风的关键在于解表
作者:行之中医
续命汤用来治疗一系列疑难杂症,如“脑卒中以及脑卒中后遗症,重症肌无力,周期性瘫痪,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高血压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严重的皮肤瘙痒症,脂溢性皮炎等病症”颇有疗效。然而,多数医家从脏腑角度强为解释此方,难以让人信服,我认为从六经辨证角度注重对表证的辨识,方可明白此方治疗中风的关键在于解表。
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在《伤寒论通俗讲话》中对于“表”与“表证”的定义可以作为辨识表证之准绳。胡老认为“表即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表证”。担心读者不明白表证之定义,胡老还专门在下面写有“按:以上所谓病位,是指病邪所反应的病位,不是指病变所在的病位。”从“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可以看出表证的辨别过程,就是病机确定的过程,这就提示我们辨别表里证时,不能以病因来判定,而应以病机为准绳,要做到审证求机,而非审证求因,不必拘泥于“外风”、“内风”、“外感”、“内伤”的病因之争。如卒中,现代看来病变部位在大脑,但是病邪的反应部位主要在于表部,如《古今录验》续命汤证中“身体不能自收”、“冒昧不知痛处”、“拘急不得转侧”,小续命汤证中“身体缓急”、“口目不正”,大续命汤证中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都是表证的确证。有表证,再细辨为表实证,又怎么可能不用麻黄、桂枝、生姜这类解表药呢。这也可以解释续命汤能够被活用治疗皮肤病。
有人认为麻黄在此方中主要是破癥瘕积聚,我认为这不是此方运用麻黄的根本原因。《神农本草经》中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把“破癥坚积聚”写于最后,可见“破癥坚积聚”并不是麻黄的主要作用,我认为麻黄破癥坚积聚的作用是建立在解表的基础上的,没有解表为基础,根本谈不上破癥瘕积聚,把麻黄换成纯粹的活血化瘀药,此方也就失去了灵魂,根本难以起到治病救命的目的。前辈医家只是为了便于理解而这样总结,其用来解表的真谛又需我们去认真体会,单纯的拿来主义是学不好中医的。
朱心红等给一例诊为脑梗死(阴虚阳亢型)的病人服用愈风汤加减时发现:“服前两剂时无明显效果,于第3付煎药时加入生姜一两,服用后左半身麻木明显好转,头晕、头痛消失”,用此法治疗另一脑梗患者,亦有良效。他们还发现“《千金》所载小续命汤方有三:两方治脑卒中、偏枯,一方“治风历年岁,或歌或哭或大笑,言语无所不及”,该方较前二者少生姜,而其治迥异,可推测,小续命汤治疗脑卒中,生姜似不可少且方中其用量最大,五两。”然而却没能理解加用生姜而取效的原因。我观《经方心得》所载,这两个小续命汤方中虽然生姜量大,麻桂用量则偏少,而再看大续命汤以及西州续命汤数方中未用生姜者,方中麻黄等解表药的量则会多于用生姜者,可见生姜不是必不可少,小续命汤两方中生姜的大量应用,不单代表生姜本身,更是代表了方中解表药(麻黄、桂枝、防风、生姜等)这一整体。有时候,不应单从一味药的使用以及用量上总结经验,更应该从这味药所属分类的高度去理解,或许就可以看透用药本质。
郝万山讲到:“曾治一产后身痛不休的病人,因其产后多汗,担心生姜量大会增加汗出,于是初用本方生姜用量极小,药后身痛不见减轻,复诊加大生姜剂量,则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刘渡舟总结:“本方最妙之处在于加重生姜的剂量,借其辛散之力而走于外,使全方的益气养血作用达于体表,补而不滞,专治营卫气血不足所引起的身体疼痛。…黄芪桂枝五物汤也重用了生姜,与本方之义同。”以上两人的经验既说明了生姜具有较强的解表作用,也说明了有表证必用足量解表药方能起效。
时医多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属气虚血瘀者,我亦曾亲见父亲用大剂补阳还五汤治疗一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效果尚可。然而,我认为运用此方而使患者的偏瘫症状好转,取效的关键在于黄芪,而黄芪取效的关键在于固表(而固表亦即解表,用以治疗表虚证),如若不用黄芪,单纯活血,或者换用人参等其他补气而不达表之药,断然难以取得疗效。毛进军老师运用续命汤加减治疗周期性瘫痪病人一例、脑梗塞病人两例,在一诊已获效的情况下,每到二诊或三诊时即加黄芪60g,“以加强温里达表,益气通络的力量”,效果很好。而三例病人纯粹的活血药使用很少,作为补气药的党参也是正常用量,没有加量,可见黄芪益气通络不是重点,达表固表之力方为关键。
总之,解表是中风治疗的重要一环,中风初期多表实,表实为主者可选用续命汤类方加减,故而续命汤方多在中风初期服用效佳,后期多表虚,表虚为主可以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桂枝茯苓丸,多在中风后期服用,至于表实、表虚兼夹者,可参考《经方心得》在续命汤基础上加重剂黄芪。补阳还五汤活血有余,而达表之力不足,故而我建议用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桂枝茯苓丸替代之。
小续命汤三方中有两个方,生姜都用到五两,而相对的麻黄、桂枝用量减少,同时,其中一方说: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一方说:偏宜产后失血,并老人小儿。可见,生姜的解表作用很值得重视,我想或许与它温胃解表有关,可惜我对生姜认识很不足,还是最近上金匮课时师兄提及生姜的解表作用,引起了我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