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轮是开国上将,抗美援朝时出现一个重大失误,回国后职务不高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2039期。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有一位名将的表现,始终存在争议,这位名将就是原第三野战军的兵团司令宋时轮上将。1950年11月7日,宋时轮率领志愿军第九兵团三个军十余万人马进入朝鲜境内,负责在东线与联合国军作战。抗美援朝战争中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在我军兵力紧张的第三次战役中,所有志愿军部队里面没有出现入朝不久的第九兵团各军。

原因就在于宋时轮将军率领的这个主力兵团,在第二次战役中出现了重大减员,而且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战伤亡。有人说第二次战役是志愿军入朝之后打得最好的一次战役,成功扭转了朝鲜半岛不利的战场局势,正因为打得好,还诞生了“万岁军”38军这样的部队,怎么能说我军遇到了重大挫折呢?

顺风顺水是在西线战场,而东线方面尽管我军歼灭北极熊团,也把美军第10军打到大幅撤退,收复了大片朝鲜领土,但是志愿军第九兵团追击乏力,取得的歼敌成果比较差。这还不是重点,关键在于该兵团在东线战场的冰天雪地里冻死、冻伤数万指战员,导致15万人的部队基本失去了战斗力。应该说在入朝和东线作战过程当中,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对于这个情况难辞其咎。

虽然志愿军司令部和军委给九兵团的命令非常急,第九兵团是改变计划,提前从国内启程赴朝参战的,但是宋时轮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战将,既当过参谋长,又担任过纵队司令、军长、兵团司令,作战经验不可谓不丰富;地理位置上,朝鲜战场的纬度远远高于第三野战军在东南备战时的温润地区,战士们入朝需要进行彻底换装,才能够在严寒条件下长期作战,这是一个基本常识。

拿军令紧急作为挡箭牌,来掩盖宋时轮上将在后勤准备工作和战略规划上的失误,显然是说不过去的。说句不好听的,这几乎跟打仗本身无关,就是平民老百姓也知道,根据气候变化来更换、增减衣物,怎么一位名将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呢?这无疑是很令人遗憾的,第九兵团北上是要经过东北的,如果沟通协调到位,即便不能满足全兵团的后勤需求,适当进行就地取材,多带些棉衣棉鞋还是能做到的,很多兄弟部队就自力更生,减少了冻死冻伤的情况。

许多抗美援朝相关题材的纪录片和影视剧当中,都讲到了第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役时出现众多“冰雕连”的悲壮场面,这固然是指战员们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一种表现,意志力值得称颂,但是其背后的组织失误和准备不足,确实是更加令人痛心的。第九兵团是原三野部队中武器最精良的,入朝时带的重炮也不其他部队多,可以说是半个三野的家底,结果没等大显身手就因为这个意外情况而偃旗息鼓了,令野司非常不满。主席倒是没有责备宋时轮,反而发电慰问兵团将士。宋时轮很自责,坚决不肯率部回国休整,而是在朝鲜境内恢复元气后,赶上了1951年的第五次战役。

除此之外,宋时轮将军的作战特点,在解放战争时期都是以打阻击战和率部固守著称,淮海战役中的徐东阻击战是他的代表作,邱清泉、李弥等国军名将都是宋时轮的手下败将。防守和阻击是宋时轮将军的相对强项,指挥进攻作战则不如其他几位志愿军著名将领,让第九兵团在抗美援朝初期承担东线的进攻作战任务,显然不是宋时轮将军最擅长的,这也是宋时轮在抗美援朝期间,表现备受诟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很多朋友拿三野和四野的战斗力、战绩做对比,认为解放战争中两支大军打得都非常出色,林、粟二位首长也是解放战争时期战功最高的我军将帅。但是一拉到朝鲜战场上,三野部队和西线四野的几支主力部队相比,表现和战绩就明显有些逊色了。尤其第九兵团是原本用来准备攻台作战的主力兵团,这令三野的颜面多少有些挂不住,似乎真实实力不如强悍的视野。

事实上并非如此,这跟兵团的主将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后来宋时轮虽然因为资历比较老而被评为开国上将,但是他对应的职务不如同时期的一些上将。在55年授衔时,他只是我军步兵学校的校长,比大部分上将都要低半级甚至一级,抗美援朝时的表现,应当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令这位名将的军事生涯多少留有一些遗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