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庚子风云”的西总布胡同
对于北京人来说
想到胡同
总有一种亲近感
胡同自元代始称始建以来
作为北京城市空间的肌理
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
历经元明清三代
又历民国和新中国
胡同承载着老北京无尽的记忆
本期,跟着文旅君来到
京城“三总布”之一的
“西总布胡同”
看看曾在那里行走过的人与事
西总布胡同在元代既已形成,明朝属明对坊,称为总铺胡同,因总铺衙署设于此而得名。总铺是总甲理事的地方,总甲是清朝负责劳役和捐税的官员。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总布胡同,清末宣统时期,以朝阳门南小街为界,分为东总布胡同和西总布胡同,其中西总布胡同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止东单北大街。东西总布胡同,加之民国三十六年(1947)由原城隍庙街而改称的北总布胡同,构成京城有名的“三总布”。
来源:文明东城,侵权即删
“庚子国难”的导火索
克林德事件
1900年,德国公使克林德非命于西总布胡同西口的事件点燃了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的导火索。1900年6月19日,清廷向西方诸国宣战,限各国公使24小时内离京前往天津。克林德第二天早晨带着一名翻译乘轿前往总理衙门抗议,行至总布胡同西口东单牌楼附近时,清军神机营章京恩海等正在此巡逻,克林德抢先开枪未中,恩海开枪还击,击伤翻译柯达士,克林德则当场毙命。
恩海后来被抓捕,12月31日被德军枪杀于总布胡同西口。临刑前,年仅25岁的恩海无所畏惧地高声说:“余因杀敌而死,死无所憾。”。
射杀克林德的神机营章京恩海
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被抓捕
来源:北京日报▪旧京图说,侵权即删
1901年11月,李鸿章与八国联军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的第一条并不是赔款,而是要求中国为克林德立碑。
1903年1月8日,还是在总布胡同西口,克林德碑竣工,内容则是以光绪皇帝名义对克林德之死表示惋惜和道歉,醇亲王载沣参加了落成典礼。1918年一战结束,中国成为战胜国,德国沦为战败国,克林德碑被拆除,一段屈辱历史得以洗刷。
克林德碑落成
来源:北京日报▪旧京图说,侵权即删
巧合的是,时隔不久,签署《辛丑条约》的李鸿章的祠堂竟也设在了西总布胡同的27号(旧时门牌是15号)。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鸿章在北京贤良寺病逝,清廷为表彰他为大清操劳一生的功绩,1902年在京师为其建立了公祠,名“表忠祠”。
作为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曾影响中国政局40年,是清代汉臣中唯一死后在京建立祠堂的人。
祠堂大门建在西总布胡同北侧,后墙则在外交部街南侧甲28号。1949年9月,李鸿章祠堂被辟为北平市第一人民教育馆分馆,1991年1月被拆除改作他用,但外交部街的那一段红墙至今还残留着。
西总布胡同39号(原21号)是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的旧居。他曾这样描述西总布胡同1932年夏天时的景象:“有时候高空积云会带来阵雨,不过常常又会在日落前云开雨住,太阳重新露出来。成群的鸽子从我们的头顶上直冲云霄,伴随着像酒吧风琴音乐一般的哨声。街上的摊贩带着特产,沿着胡同来回走动,到处都是叫卖声,在围墙那边发出回声。”
西总布胡同51号(老门牌30号院)是民国中央信托局旧址,后为日本三井洋行办公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中央美院宿舍,京剧演员冯志孝和画家侯一民曾在此居住。
西总布胡同13号、38号和42号分别居住过医学前辈、前北大医院院长胡传揆,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左克明和积水潭医院第一任院长孟继懋。60号灰色小楼是“宝善堂”中药铺,至今尚可看到楼房侧面“万灵筋骨膏”“张氏追风丸”的招牌。59号北京华尔医院是民国时期著名私人牙医张辅臣大夫的诊所。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油画家董希文曾在西总布胡同74号姐姐家的小二层楼上寓居,用三个月时间创作完成了油画《开国大典》。1953年4月,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怀仁堂参观了这幅巨作,毛泽东连声称赞:“是大国,是中国。”
国民党将军李文、爱国人士李济深曾先后在西总布胡同9号居住。李济深于1959年去世。1965年7月20日,李宗仁夫妇归国后也住在这里。李宗仁在西总布胡同度过近4个春秋后,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逝世,享年78岁。西总布胡同9号院现已成为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的所在地。
内容来源:《老北京述闻 胡同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