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亦斌:乡土情结 人文关怀 /品读李宏伟系列乡土散文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唐志平
乡土情结 人文关怀
/品读李宏伟系列乡土散文
张亦斌
新时代散文题材越来越广泛,散文创作的手法越来越新颖,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较之现代散文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长度、宽度、厚度三个方面有明显的变化。作家们都以“颠覆”传统为荣。但也有一些作家秉持初心,在对时代生活的真切体验的同时坚持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学创作。李宏伟就是其中一位,他出生于新邵农村,工作在邵东县城,时刻保有新鲜的思想敏锐性,始终坚守乡村那块净土,用饱蘸乡土情结的笔触,坚持乡土散文创作,他那充满人文关怀的散文作品不时见于《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湖南日报》《辽河》《邵阳日报》《邵阳晚报》等报刊。
对于现代作家而言,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转化为笔下的散文才是现代散文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在李宏伟的系列乡土散文中,他将自我记忆深处关于家乡的美好片段一一写了出来,始终洋溢着生命的希望和热情。“许多年了,故乡那口井,缄默无言,寂静地躺在故乡山旮旯那片无名山地里。斗转星移,时光流逝,清澈甘冽的井水日夜不息,隽永如故,润泽着那方水土。”在《故乡的井》这篇散文中,李宏伟将与故乡那口古井相关的童年记忆娓娓道来:清晨,小屁孩跟在大人后面用木桶提水;临近年关,大人们用井水打过年豆腐;乡亲们用井水冲洗伤口,老人临终前要喝一口井水才咽气……如烟往事,在作家笔下汩汩流淌,让读者的心底洋溢着浓浓的乡愁。
故乡是一座坟墓,那里埋葬着先辈,埋葬着我们纯真美好的回忆,埋葬着年幼时的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初的幻想。对故乡的着恋,对亲人的思念,成为李宏伟乡土散文的重要内容之一。他的《花木床》,表面上看起来是写母亲的嫁妆,其实是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来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今夜,我又睡在老家的花木床上,朦胧中,仿佛又闻到了童年时床铺里老稻草的味道,还有母亲浆洗蓝花布床单时淡淡的清香。”在父母过世后,李宏伟每次回老家,总要抹去花木床上的尘埃,擦拭干净,在上面躺一躺,睡一觉。在他的内心深处,花木床,以及容纳花木床的老家,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人对乡村生活眷恋和怀念的一个载体,一个寄托,乡村成为人们的精神净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和农村的对立更加尖锐,乡村正在逐渐随着时代的发展失去其固有的色彩。中国的文人敏感的内心特别钟情于曾经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方土地;离家越远,其思弥深;离家越久,其情更浓。好在文人们会用笔记住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一草一木,记住游子对故土的美好回忆,对故土的依依眷恋。李宏伟在《乡桥》一文中,念念不忘乡桥带给自己的点点滴滴的记忆。“多年后,乡桥附近又新建了一座水泥桥。除了汽车摩托车外,乡民们还是习惯走这座乡桥。”之所以乡民们愿意走乡桥,是因为这座乡桥陪伴着他们从小到大的每一天,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李宏伟的乡土散文也还存在着不足。郁达夫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编订《中国新文学大系》时就明确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李宏伟的乡土散文缺乏独特的个性。如果他能正视这一点,在坚持乡土散文创作的同时加以改进,一定会取得不俗的成绩。
【作者简介】张亦斌,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南省闪小说学会理事、邵东县作协副主席。出版有专著《满票》《枕上读史》《故园之恋》。作品在《湖南文学》《延河》《绿风》《杂文选刊》《辽河》《东京文学》美国《美华文学》等国内外报刊发表并收入《中国最美散文》《当代作家新创作选粹》《2014散文百家精选》《中国微篇小说佳作2014》《最适合中学生阅读杂文年选》《尘世之美》等50余种选集,参与编写系列丛书30多本。图书《枕上读史》获邵阳市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优秀奖、邵东县首届绿汀文艺奖提名奖,散文《油菜花是乡村的一枚标签》《根在麻城孝感乡》等在“中国﹒麻城孝感乡”全国散文大赛征文、“双溪湖油茶杯”全国文学书画摄影大赛、《西部作家》精短散文大赛、山西经济广播《记住乡愁》征文中获奖。多篇散文被选为中小学升学试卷阅读理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