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再说父亲聚会
再说父亲聚会
郑冬前||江苏
父亲聚会回来,带回一本《最美响水散文》。
这本书,我熟悉,我的《无枝的香樟》被这本书录用。我告诉他,这本书里也有我的文章,父亲喜悦地“哦!”了一声,但没有把书的封塑拆开,还是我拆开,放回父亲放置的位置。
后来,父亲看没看,我真的不知道。
我忙于上班,他忙于照看我的女儿。他带孩子真的特别认真,从女儿晒黑的脸上看出,他们的户外活动少不了。与我母亲带孩子不一样,母亲大多把孩子宅在家中。父亲去工地了,孩子皮肤又白了。
现在父亲还带人在外地做工。每年年底,我都回家和他一起结清工人的工资。算账的时候,父亲戴上眼镜,我第一次看见父亲戴眼镜,多像讲台上那老先生。他把账本伸向远方,凭着记忆与账目,向每一位工友复述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哪天你领钱了,哪天你请假了,这个工地你待几天,那个工地你待几天……多像讲台上的老教授在分享他的超强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像我这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称不上有多老,但也绝对不再年轻,有些事、有些人确实记不住了,这一点我远不如父亲。想着父亲算账时都戴着眼镜,他不打开聚会发的那书我就能理解了。
父亲参加聚会前后,大大小小参加了好几次活动,有一天可能喝多了,让我去接他,他也说不清楚在什么地方,什么路上。最后还得让他的同学王吉告诉我方位,我才找到他,王叔叔一直陪着他。那天晚上我也是第一次参观了康宝老年公寓,听到了许多新鲜的话语。王叔叔已经退休,“退休”一词用在王叔叔身上很不妥,他致力于养老事业,换了一个为社会服务的渠道,必须为他点赞。五〇后的“父亲”们吃过太多苦,经历过太多的曲折。确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中坚的力量,用最坚强的脊梁撑起最辉煌的中国。如今依旧是最美中国劳动者。
我大姑父赵开松,原来和父亲是同学,直到看到父亲的相册,我才知道。
在我印象中,他就是城里人。那年我参加中考,父亲带我到他家吃饭,他家住在单位的家属区里,两间小平房,在他家我第一次见到电饭煲,特别新奇。姑姑和姑父下班为我们做了几个菜,父亲和姑父少不了喝酒,两个人谈了那么多家长里短,我都不感兴趣,我只记得那电饭煲里的饭好吃。当我到响水工作的时候,他家已经住上楼房,我和爱人在响水中学旁租了两间平房,很像姑父当年住的那个我羡慕的平房,如今我也住上了楼房,他们两口子随着孩子赵娟去了苏州,说真的,难得见上一面。
当年父亲为什么就偏偏带我到他家吃饭?看了他的同学名单我才解了这多年的疑惑。
前些天,我写了一篇文章《父亲的同学聚会》,得到侯叔叔的认可,他把我的这篇文章分享到父亲的同学群中,群里因此又兴奋了两天,孙茂元叔叔分享给我叔叔阿姨们很多鼓励的话,他还给我文章留言:
“这篇文章写出了父亲每个同学的心声。匆匆岁月,我们生命的这本书剩下的页数真的不多了,能参加同学聚会确是件幸事!我看了许多回忆父辈的文章,但写父母参加同学聚会的却不多。这篇文章在我们同学群里暴屏!特别是‘愿父亲能参加更多次的同学聚会’让我们每个同学心里都暖暖的!”
孙叔叔是我父亲的同学,是当年那个班的班长,是我的前辈,他夸我就是对我的鼓励,对我的教育,对我的引导。也谢谢父亲,他让我认识了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
曾经,父辈们为了我们读书,他们奉献的不仅是青春,还有健康的身体。今天,快节奏的生活时空里,父辈们却不知如何当好自己,他们很多时候在问我们需要什么,我们很少问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还没好好享受生活就老了,可他们不服老!同学聚会时爽朗的笑声、激情的畅饮、飞扬的神采让他们重拾那个永远回不去的青春年代。
父亲聚会的心情,我们平淡的家庭生活创造不了;父亲聚会的喜悦,我们平和的生活机遇代替不了;父亲聚会的快乐,我们平常的家庭“狂欢”相比不了。聚会是父亲生活的装饰,我们都希望父母开心,那么这样的点缀再多一点又何妨呢!
后来我从孙叔叔那儿得知,父亲喜欢读我的文章,我心目中不读我文章的父亲知道我文章里的一切。父亲喜欢的,我没有理由拒绝,我有理由让他更喜欢。
长辈的一举一动,其实都是你暂未读懂的文字,终有一天,那些泛黄的文字会变得金黄,熠熠生辉。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郑冬前,男,江苏响水人,中学高级教师,响水县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盐城市初中语文教坛新秀,《人民币——中国国家名片》综合实践课获县一等奖,市二等奖。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编辑:冬 歌
副总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执行主编:吴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