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捻 线

捻  线

捻线是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这项手工技艺在城乡已经消失了。而在上世纪中叶,捻线可是我家乡妇女的一项基本技能呢!那时,在我的盱眙老家,女孩子们从十一、二岁能从事一些基本的劳作起,就要学会捻线的,这也是归入“女红”之类的女子必备的基本技能。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落后,物资匮乏,棉线也像其它计划供应的商品一样远远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要,凭线票买线用简直是九牛一毛。庄户人家一年四季缝单的、夹的、棉的衣服需要线;缝帽子、鞋袜需要线;缝包袱、被褥需要线;破衣烂衫时不时打补丁需要线……总之,那年月,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线,而且越穷需要的线越多。为了维持生计,那些勤劳智慧的奶奶大婶们就采用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办法——捻线。

捻线需要线陀,线陀由线轴和线坠两部分组成。线轴长约25厘米,细细滑滑的;线坠直径约3厘米,滚圆滚圆的。如今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女性对当年的线陀都会有记忆的。

线轴多为竹子做成,粗细和筷子差不多。线坠用材多样,有铜的、铁的、陶瓷的,还有木质的。金属和陶瓷线坠稀少而精贵,当年盱眙农村中常见的线坠多为木质的。在熙熙攘攘的农贸集市上,卖线陀的摊位特别抢眼。商家把那圆嘟嘟的木线坠染成了红色或粉色,再配上滑溜溜的线轴。一杆杆线陀整齐地摆放在摊位上,光彩耀眼,着实好看。这种线陀既美观又好用,只是价格相对贵一些,一角钱一杆。集市上也有单独卖线坠的,价格相对便宜,五分钱一个。庄户人家过惯了精打细算的日子,所以当年这种线坠很抢手,社员花一角钱买两个线坠,回家配上线轴,就有两杆线陀可用了。

因线陀制作工序简单,当年也有很多庄户人自制线陀。取一根竹筷子,在圆头顶端刻上一个小凹槽,留着拴线用;再将竹筷方头末端用石刀削细,这便就是线轴。找一根擀面杖粗的圆木棍,用锯子锯下一指厚的圆木块(木质疏的锯厚一些,木质密的锯薄一些),在圆木块中间钻个小孔,将筷子削细的一头插入小孔使其卡紧;线陀就做成了。自制线陀看似简单,其实也有门道。线坠的圆孔必须在木块的正中,偏左或偏右都会晃悠打摆不肯转。线坠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旋转力度。重了转不动要削去一小圈,轻了不肯转要换重一点的,也可以在做好的线陀上加一枚铜钱以达到增加旋转力度的效果。记忆中,我的木匠老爸当年曾帮乡亲们做过很多木质线陀呢!

捻线是女人们的活,她们心思细腻,动作娴熟;两手分工明确,手指协调自如。捻线时,女人们通常左手握棉花(捻线的棉花都是精选的,纤维较长),右手轻轻地捻转线轴,使线陀顺时针方向转动。待线陀转动后,捻线的人用大拇指和食指相互搁拧棉花,两手交替扯长棉线条使其变成棉纱。捻线时,握棉花的那只手要举高一些,将棉花一点一点地扯长成细棉条,那细棉条会随着线陀的转动逐渐收紧成细线条,线条不匀处,捻线人用两只手指轻轻一搓就匀了。

随着棉线的渐渐拉长,当线陀快触碰到地面时停止捻线,捻线人拔开线轴顶端的线扣,把已捻好的线缠绕在线轴上继续捻线。等到线轴上的线团缠到有拳头大,把捻好的线从线陀上绕下来,接着开始新一轮捻线。 捻线过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刚学捻线的人捻出的线就像鸡肠一样疙疙瘩瘩的。

捻线有粗细之分,纳鞋底、做鞋、织手套、织围巾、帽子、袜子都要用粗线,补衣服、钉纽扣、缝被单则要用细线。捻线人会根据实际需要将捻好的线合并成两股或多股,待几股线并在一起后转动线轴使其缠绕成线或线绳,盱眙人把这一过程叫做“搁线”,搁好的线结实耐用……待捻出的线织成围巾、帽子和手套后,爱装扮的主妇们会从供销社商店里买来各种颜料将其染成红、蓝、绿等多种颜色,鲜艳养眼,也起到了理想的点缀搭配效果。

我学会了捻线  捻线多在农闲的冬季,左邻右舍的奶奶婶婶们围在火盆边捻线边聊天,我们一帮小孩忙着捉迷藏或围着火盆炸玉米花吃。一次,我趁李婶回家拿棉花的间隙,用她的线陀捻线。因为我不懂捻线技巧,那线陀到我手里就一个劲地晃悠打摆,好不容易捻出一条线,根本派不上用场。我一心想学会捻线,回家用胡萝卜作线坠,自制了一杆简易线陀。尽管那线陀简单粗糙,但我还是爱不释手。有了自己的线陀,我就迫不及待地学捻线;只是这样的线陀撑不了多久,两天后萝卜片就焉了。后来,我让爸爸做了杆木线陀。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我捻的线管用了。村里的许二丫针线活不是太好,未婚夫让二丫给他做双鞋穿;二丫担心自己做不好,就请我巧手大嫂做,大嫂就让我帮着捻线;二丫出嫁前,还送我姑嫂许多礼品呢!

捻线高手李二嫂  李二嫂是村里出名的捻线高手,人称“李三快”,她一个人捻线可同时供三个人纳鞋底用。李二嫂捻线不用眼睛看,只是凭手感扯拽棉花,却总能扯拽得又快又匀,村子里男女老少都很佩服她。寒冷的冬季,午饭过后,一群妇女围在李二嫂家的庭院里晒太阳,大家边做针线活边拉家常,庭院里总是欢笑声不断。

表姐纳鞋底捋破手指  舅舅家有6个孩子,5个男孩,1个女孩。舅母前些年生病落下后遗症,有点痴痴霉霉的,一家人的针线活都落在表姐身上。大集体时代,表姐白天要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要为全家人补衣服、做鞋子。别人家都有老人作帮手捻线,我舅母不但不能捻线,还会把捻好的线搅乱,所以表姐捻好的线都要藏起来,唯恐被舅母搅乱。晚上,劳累了一天的表姐在煤油灯下纳鞋底,脸被油烟熏成了花脸,手指经常被线绳捋出血口,流出殷红的血。

许二奶捻线贴补家用  邻居许二奶年近七十,早些年儿媳因病去世,留下两个智障的孙子(儿子、儿媳是近亲结婚),两个孩子只知道吃饭不晓得做事。大集体时代,一家四口人,只靠儿子一个人挣工分,根本不能养家糊口。许二奶每天打理完家务就忙着捻线。等到逢集,她就带着捻好的几陀线去集市上换些盐、酱油、火柴、肥皂等生活用品,许二奶靠捻线贴补家用,使一家人平安度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

为伟大的女性点赞   其实,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妇女们白天要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晚上收工回家要做饭喂牲口、缝补浆洗、照顾孩子……捻线做针线活,只是家庭主妇一种捎带的营生。她们只能利用茶余饭后的空隙、冬季的空闲和煤油灯下的苦熬做针线活以维持生计。年复一年,她们就像一杆杆铆足了劲的线陀儿,一刻不停地运转。为了生计,她们吃尽人间千般苦,却从不唠叨,从不埋怨,从不计较,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就是盱眙乃至全中国农村妇女的博大情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的中国女性,是你们用坚强的意志成就了那段艰苦的岁月,让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平安地度过了辛酸难熬的时光。时过境迁,线陀不再转动,但这种古老的用具,铭刻着沧桑岁月的印痕,承载着中国农民的苦难,演绎着人类几千年的超常智慧。

图片/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王永芬,江苏盱眙县马坝中学教师,盱眙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县作协会员。热爱文学创作,曾在《江苏炎黄文化》《文史淮安》《盱眙历史文化研究》《淮安日报》《淮海晚报》《盱眙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作品,二十多篇乡土类作品入选《盱眙历史文化丛书》。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主       编:冬   歌

执行主编:蔡泗明

责任编辑:吴秀明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5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

原创作品在本公众号刊发后,视为作者自动授权,本公众号有权择优稿件汇集公开出版。其他网络平台转载本公众号作品,需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

(0)

相关推荐

  • %针线小妙招 %针线活每天更新 %针线活 %缝

    哈喽,大家好,我是服装小技巧,今天教大家一个呃衣服脱线掉线如何修补的小方法,大家仔细看我们把这块面料翻过来,然后用针鞋子穿过去,从上面然后平行给他穿一针啊!把这个均匀往上推一下,然后绕起来坐起来之后呢 ...

  • 许卫国| 拧坨子与麻线锤

    棉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白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拧坨子与麻线锤           在我们周边很大区域没见过纺车,家中缝衣纳鞋所需的线,都是拧坨子与麻线锤这两样原 ...

  • 乡土文学 | 张启超:纺花织布

    乡土专栏主编:朱保彰 文:张启超 / 图:堆糖 那时候,纺花纳鞋好像都是妇女的手头活,你不论到谁家串门子,不是见女主人在嗯嗯地纺花,就是在哧啦哧啦地纳鞋底,反正不会闲着. 纳鞋底后面咱专门说,现在专说 ...

  • 顶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顶针这个物件,有多少年没见了?

    顶针记忆 小时候,每当自己的衣服破了,就脱了扔到奶奶家,因为奶奶总会拿出自己的手工盒,不一会就给我补好了.奶奶的手工盒里面什么都有,有剪刀,有针线,还有鞋垫子,还有顶针.以前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总以为是 ...

  • 慈母手中线

         慈母手中线 □李军 针线活,是从前农家最普通的场景,祖母.母亲补衣之镜头是最寻常的画面."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许多百姓人家的生活常态.农家妇女秋冬季节经 ...

  • 乡土专栏 | 张启超:针线活

    乡土专栏主编:朱保彰 文/张启超   图/网络 著名豫剧<朝阳沟>里拴保爹有一句台词叫做"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这话同样可以用在做针线活上.其实做针线活看着 ...

  • 嫂子的针线活

    嫂子的针线活 说起嫂子,自然就想起她的针线活. 不过,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作为独生女的她,怎么就练就了一手那么好的针线活呢? 嫂子的父亲是有名的木匠,母亲信佛行好,虽说不上家境富裕,却也算是衣食无忧 ...

  • 三八特刊|梁永法:娘的“戒指”

    娘的"戒指" 作者:梁永法(新疆) 娘没有节日,尽管每年都有个国际"三八"妇女节,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庆祝这个节日,但我的娘--一位与土坷垃打了一辈子 ...

  • 学习 | 如何区分氨纶包芯纱、氨纶合捻线、氨纶包覆纱

    氨纶是一种高弹性纤维,用少量氨纶纤维与其他成 了一定的规模.纤维混合使用,制织出的弹力织物可用于紧身内衣.衬衫 .运动服 .牛仔服 .休闲服等服装 ,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 氨纶纤维链结构中软链段部分有 ...

  • 乔加林 | 消失的记忆—— 捻线砣

     作者简介 乔加林,男,70后,出生于江苏泗洪:1989年3月入伍,2001年部队转业回到泗洪:系中国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泗洪县作家协会理事:供职江苏省泗洪县交通运输局.爱好写作,作品散见于<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捻线砣

    乡村的记忆--捻线砣 文/程大康        端午节快到了,昨天早上到菜市场买糯米.红枣和苇叶.卖苇叶的那个大姐跟我交流一下关于包粽子方面的经验:怎样包才能包的快,糯米放在苇叶里多还不露掉米粒:然后 ...

  • 散文天地‖《行走在皖南川藏线上》 文/沈宏胜

    <行走在皖南川藏线上>                             文/沈宏胜  我国古代诗人苏轼 曾经赋诗一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

  • 纪实散文《千针万线密密绣两双鞋垫寄情谊》外一首 张志雄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1.纪实散文<千针万线密密绣两双鞋垫寄情谊>外一首 张志雄 4月22日上午,我收到一件特殊的礼物:两双鞋垫!这可不 ...

  • 【散文】刘继兴/好吃的线蛋子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平台 -网络版- 用文字温暖世界 秋喣 有阵子,夜里老做梦,做梦就听见纺车响.纺车前坐个老太太,在全神贯注地纺线线.她不是别人,是我奶奶. 打我记事的时候奶奶就是个老太婆了, ...

  • 司马牛:【吾心深远处系列之十】捻针走线 缱绻时光与心思相约一绣千年

    顾问钟石山 主编何俊良 13517392853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作者简介]司马牛:湖南邵东牛马司人,祖籍江西丰城.现供职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 捻针走线 缱绻 ...

  • 散文 ‖ 线鸡佬

    散文福地杂志专辑 您追逐梦想的纯文学平台 养鸡是家乡农户的重要家庭副业,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以前是大集体,经济落后,农村全靠种庄稼,收入相当低.农民生活非常困难,家里日常开支就靠养猪养鸡来维持. ...

  • 【三秦文学】朱泉利:【走在川藏线】(散文)

    走在川藏线 文/朱泉利 离开"摄影天堂"之称的新都桥,沿川藏线一直往西,经过十八弯.折多山.木雅圣地.理塘县,由理塘离开川藏线,一直往南经过兔儿山.海子山,奔向稻城亚丁. 大巴在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