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查漏补缺之古诗鉴赏:题画诗当如何读?且看苏子这一首
化静为动 妙趣无穷
——苏轼题画诗《韩干马十四匹》赏析
2019年全国一卷考了北宋陈与义的题画诗《题许道宁画》,正要觅些题画诗来进行解析呢,近期我们参加了衡中联考,古代诗歌阅读部分选用的是苏轼的题画诗《韩干马十四匹》,这首诗想象异常丰富,有趣得很哪!一切都是刚刚好,要讲题画诗,正巧遇上你,且是最愉悦的这一首。
咱们先把这首诗读上几遍吧。
原诗及韵译
韩干马十四匹
二马并驱攒八蹄,
二马宛颈鬃尾齐。
一马任前双举后,
一马却避长鸣嘶。
老髯奚官奇且顾,
前身作马通马语。
后有八匹饮且行,
微流赴吻若有声。
前者既济出林鹤,
后者欲涉鹤俯啄。
最后一匹马中龙,
不嘶不动尾摇风。
韩生画马真是马,
苏子作诗如见画。
世无伯乐亦无韩,
此诗此画谁当看?
一首诗,在考场上的话也要快速默读够三遍,方能体味出一些滋味来,作为考生的你读了吗?读了几遍?你的眼前是否显现出一幅群马图?你是否感到了马儿各具情态,在你的眼前翩然而过?
读诗的过程,就是快速想象大胆翻译的过程,下面是老师提供的韵译,与你心中的译文是否一致呢?如果有不一致的地方,那么问题出自哪里呢?
韩干马十四匹
两马并驾八只蹄子并接一起,
两马弯下脖颈,
马鬃和马尾一样高齐。
前马后蹄踢着后马,
重量都压在了前蹄,
后马长声嘶鸣着往后退避。
长胡子的看马老头向后看去,
可能上辈子是马吧,
他竟然能听懂马语。
后边八匹马边饮水边前行,
涓涓溪水流向马嘴,
似乎还能听到水流声。
前马渡过河水后,
像那飞出树林的鹤,
后马如鹤低头去啄食,
正想要渡过眼前的河。
最后一匹简直是马中之龙,
它不嘶鸣也不跑动,
尾巴却摇出了风。
韩干画的马儿如同真马啊,
犹如我苏子写诗犹如画。
世上若无伯乐和善于画马的韩干,
这些诗呀画呀还有谁能够看得懂?
怎么样?读译之后,是不是很想拍案叫绝?甚或伴有长长的慨叹:天才的苏子啊!你用了一支怎样的妙笔,让水流有声,让马儿奔腾,让静静的画面满血复活?
诗中,苏子自评“作诗如作画”,苏子乃古今第一大才子,此言一定不虚!诗画相生是写诗的最高境界,那么苏子笔下,给我们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群马图呢?赶紧的,一起来欣赏苏子手中这支生花的妙笔,欣赏其写马之曼妙之处吧。
第一,分组描写,层次分明。
诗中通过“二马”“一马”“后有八匹”等词语,分组描摹,将众马有条不紊地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第一组,“二马并驱攒八蹄”,写了两匹马;第二组,“二马宛颈鬃尾齐”,又是两匹;第三组,“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鸣嘶”,又是两匹;第四组,“老髯奚官骑且顾”,一个“骑”字,说明奚官还骑了一匹;第五组,“后有八匹饮且行”,一下写了八匹,这里的八匹又分了两个小组,“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第六组,“最后一匹马中龙”,写了一匹。
苏子分六组来写马,犹如班上的同学分组合作,优秀的班主任操控自如。对了,赏析至此,你在做什么?是在数数吗?哈哈,跟我一样,默契!咱们一起来数数吧:2、2、2、1、8、1,加法用起来,哈哈!十六匹!可题目是十四匹?难道我数错了?再来一遍,这次扳着指头数,把幼儿园老师教的蒙学用起来,简单的就是最好的——还是十六匹!什么情况?……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可能是苏子没细数,题目只是概数,也可能是苏子有意为之,背后有深意吧,亲们,咱们且不管它,咱们只欣赏这种层次美,这些马儿,或分或合,或叙述或描写,转换着,穿插着,参差错落,各具情态,好一幅极富层次感的活泼泼的骏马图!
第二,细节描写,神韵全出。
“细节处见神韵”,诗中写马,多处细描,多处神来之笔,将众马不同的形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二马并驱攒八蹄”句中,“攒八蹄”,写出了二马并驾齐驱腾空而起的情态,其昂扬之情,动态之美,跃然纸上;“二马宛颈鬃尾齐”句中,“宛颈”,弯颈也,弯曲着脖颈。“鬃尾齐”,描写二马个头一致,长短一致,写出了二马齐行前进的飒爽风姿;“一马任前双举后”句中,“任前”,把身体的重量都放到了前蹄上,“双举后”,一双后蹄向后抬起,踢后面那匹马呢!“一马却避长鸣嘶”句中,“却避长鸣嘶”写出了后马的两个细节动作,一个是退避,一个是嘶鸣,可见后马之机警,后退是为了避开前马的进攻,而嘶鸣是不是向前面的奚官报警投诉呢,哈哈!
那奚官听到报警后,是什么反应呢?“老髯奚官骑且顾”句中,“骑且顾”写了两个连贯的动作,说明奚官是骑在马上回头看的,看什么?当然是后面两匹马上课搞小动作的事情了!奚官的耳朵很管用,奚官的眼神很犀利,有木有?你们谁在挑事?哪个是刺儿头?有点眼力价吧,当心挨鞭子并在烈日下罚站反省!
“后有八匹饮且行”句中,“饮且行”,且饮且行,写出了马儿们悠闲自得、不紧不慢的神态,你们急着赶路,还互相干架,我们不追不赶,享受当下!如何享受?“微流赴吻若有声”,“赴吻”,涓涓溪水流向马嘴,“若有声”,似乎还能听到水流声,这小日子还是很滋润呢!
“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两句更是神来之笔,“出林鹤”“鹤俯啄”是比喻句,前者刚渡过溪水,像那飞出树林的鹤,后马正想要涉水而过,如鹤低头去啄食,这是怎样的想象呢,惟妙惟肖,描写如此之细腻!可以继续想象,渡河之后,这些如鹤之马,岂不要放开四蹄,若鹤之振翮高飞了!
“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句中,“不嘶不动尾摇风”,明写暗写了三个细节,“嘶鸣”“摆动”“摇尾巴”,可是“不嘶不动”,说明它早已成竹在胸,根本不担心被落下,因为它是“马中龙”,“蹄间三丈是徐行”!
诸多细节描写之后,众马是不是早已跃出画面,奔腾在你我面前?
第三,视听结合,身临其境。
视听结合强调的是感官上要用到眼睛和耳朵互相感受,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去描写,使读者用眼睛看到的事物的状态和耳朵听到的声音相结合,通过听能感觉到画面,通过看能感觉到声音,达到视觉和听觉相通,感官同步。
读苏子诗,眼前所见的是一幅画及画面上的一众马相,但我们分明听到了马儿的漫步声、涉水声、踢腾声、嘶鸣声、奚官的吆喝声、甚或淙淙的流水声,甚至还感到自己就站在溪水旁,在与马儿和奚官打招呼呢!
这就是视听结合的魅力所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面,如有其情,如临其境。
第四,化静为动,动静相谐。
化静为动,是把静物显示出动态的一种表现手法,是作者的主观感受,给客观景物以活动感。
苏子这首诗是题画诗,画面是静态的,但经过作者妙笔点睛,巧妙联想,将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成了有声的、动态的诗境,整个画面都充满了动感,一群马儿活泼泼的,似乎要从画上走将出来,与我们一起玩耍呢。
静态的众马给写活了,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美感,动静相谐,情趣盎然;而诗人对马儿的满腔喜爱之情,也通过灵活的描写手段传递给了我们这些观者、读者。
第五,虚写想象,虚实相生。
诗人艾青说:“想象是是诗歌的翅膀,没有想象,诗人就无法在理想的天空飞翔。”而苏子写马,多为细节,想象奇特,可谓情趣无穷。
“二马并驱攒八蹄”想象其飞腾跃起之状,“二马宛颈鬃尾齐”可想象其友好低语之态;“一马任前双举后”想象其用力后踢之状,“一马却避长鸣嘶”可想象其退避机警之态;“老髯奚官骑且顾”想象出奚官可能精通马语,可能是因为前生为马;“后有八匹饮且行”可想象其行路之悠然,“微流赴吻若有声”,可想象其饮水之滋滋有声;“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两句更是奇特的联想和想象,想到像那飞出树林之鹤,低头啄食之鹤,神态酷肖!“最后一匹马中龙”,最后一匹马乃高头大马,雄骏英姿,想象是“马中龙”,多么喜人!因为它是“马中龙”,所以可以想象出其与众不同,“不嘶不动尾摇风”,可见其骨骼清奇,绝非俗辈!
而眼前的实景,只是一幅画,画上有群马而已。如此虚虚实实,虚实相生,内涵丰富,外延无边,平添诸多趣味,摇曳而多姿。
第六、点面结合,有声有色。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苏子诗中,除了奚官胯下之马没有细描之外,其他十五匹马,或单描,或双描,或分组描,均有细描,这是“点”;全诗是群马图,是“面”。点面结合,细节处各具形态 ,概括处群马奔腾,既有个体刻画,也有群体表现,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图景,使画家笔下的群马图历历如见。
……
咦,诗歌中常见的描写手法,苏子的这首题画诗怎么几乎都用上了呢,啧啧……原来你这么美是有原因滴啊!
十六匹马描写完毕了,那么,画作者也该现身了——“韩生画马真是马”,韩生是真正的画马高手啊,他画的马简直是真马,他画出了马的神韵来!那么,再加上我苏子写的诗,绝配!“苏子作诗如见画”,真正的好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我苏子的诗就如同亲眼见画一样!多么自信甚或自负的自我赏识啊。
是不是读出了一些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韩生是画马高手,我苏子是写诗高手,我俩都是高手哪!“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没有伯乐,韩生的画、苏子的诗即使再有神韵,也终将无用武之地啊!虽然苏子向来旷达乐观,但这里仍透出了几许人生不如意的慨叹来。
至此,苏子这首题画诗,以反问作结,借物抒怀,卒章显志:怀才不遇之幽愤,仕途坎坷之慨叹,充斥全篇,最后一声叹息!
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映发、丰富多姿,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
中国画非常讲究“意境”,往往画中题诗,诗画互补,使意境更加深远。再在画面加盖红印章,使中国画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使人在读诗看画、看画赏诗之中,充分享受艺术美。
那么,古代诗歌中,题画诗经常用到哪些手法,抒发哪些情感呢?
其实,今天集中欣赏的苏轼的这首题画诗,就是众多题画诗中的典型代表,该诗所用手法所抒情感,基本就是所有题画诗的常见手法和情感,“窥一斑而知全豹”,是也。如若仍有不明处,请爬楼再读。
下面是几首大家熟悉的题画诗,涵咏回味,与君共享。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墨葡萄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徐渭《墨葡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