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侨乡开平立园之旅: 中西方生活方式的融合(3-2)
立园里的人工小河,左岸是园主数以亩计的私人果园,种了龙眼、荔枝等岭南佳果;右岸就是园主的大、小花园和别墅区啦。
两岸由前景一座三孔的精致拱連接起来。这条人工河通县城的潭江,旧时可乘坐木舟承担起对外运输的功能。
被水闸拦截的河段里养着大量色彩斑斓的大锦鲤,印尼华裔作家汤顺利, 赶紧拿出手机拍下这精彩的鏡头。(下图)
印尼华裔作家汤顺利,也被眼前的“小桥、流水、浓荫、靓魚”迷住啦!
一行人在立园入口处留下“倩影”,虽然天气炎热,但我们都游兴不减,只有小男孙热得昏昏欲睡。
赫然见到国民党党徽。
开平人家里总要留有拜祭先人的“神位”,这水磨彩石“神台”夠气派,还刻了当年执政党的党徽哩。
国民党的党徽,能够保留至今也公开展出,也是表明执政党的大度及制度自信。
这是啥玩艺?原来是中式糖果盒,也叫金盒。当年塑料未普及,这木片片做的漆器工艺品已算高档啦。
連厕所地面和马桶都搞得别具一格。
泮立楼及泮文楼的介绍文字说明。
这是座落于立园入口处别墅区人工河岸边的晩香亭,供园主家人休闲下棋、打牌、叹茶或观景等用。
立园外围的家族房舍也中西结合。
谢氏家族的文字介绍,中英文并列,应该是开平这里与大洋彼岸的家族成员,经过沟通合作构思撰写的。
古色古香的镜框。
园主屋内的中式家具,墙上还挂了一把鹅毛扇,敢问一下:难道是“孔明遗物”?
西式取暖壁炉特写。
这墙头上的潮洲樟木浮雕人物丰富、千姿百态、价值不菲,真是艺术珍品!
园主谢维立的遗像和德国古钟等老古董还在哩,见到它们令人产生深重的沧桑感,觉得往事悠悠,穿越历史。
鹿角头骨挂架,欧美与南洋常见,但随着环保爱护动物意识的崛起,现在很少见了。
洋楼里的土灶,总不能超越时代的习俗与科技条件吧。
这墙上的鹿角头骨挂架当然是方便挂衣帽啦,与我们南洋常见的一样,极富森林野性气息,今天已少见这类动物头骨制品啦。
土灶、杉木锅盖,今天乡村的人们早已不用啦。圆口木作器物的制作工艺也渐失传,新一代的木匠们已经不会用木片打造木桶、木盆、木锅盖等圆形用具。感谢展物给我们科普了昔日的社会面貌及家庭用具。
当年的马桶、浴缸、水龙头等等都不是今天的样子,颇有蒼桑感。但是,二三十年代,已经有如此洋气的装置,亦反映谢家显赫的家族地位,也是开领先之风气。(摄影周新 3-2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