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教育背景下“双高计划”应为高职教育学奠基
【摘 要】高职教育,之所以在中国大陆社会声誉不高,是因为高职教育在类型教育与科学内涵两个方面分量不足所致。高职教育的“双高计划”是国家工程,我们应借此机会,争取国家支持,做自己应该做好的事,在“教书育人”这两件事上,做出特色——技能教学;做出效果——立德树人;进而做出科学——为高职教育学科奠基,并通过计划实施,实现引领作用,起到示范效果。
【关键词】类型高职;技能教学;立德树人;高职教育学
高职教育,是技能高教类,而非知识高教。
这是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和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下来的,这种分类法,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高教分类和人才分类方法相同,与扭转中国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不合理状况高度契合。
教育部、财政部2019年4月3日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文件,简称“双高计划”),是继高职示范校(骨干校)项目之后,面对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为主的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挑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部署,是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机遇与发展战略。
根据高职教育改革进程与事实上的台阶式改革实践,高职教育的“双高计划”应同时凸显其科学内涵——技能教学与立德树人,为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学诞生奠基。
一、技能教学——高职教育学标志性科学
教育学,主体是研究知识和技能在人与人之间高效转移的技术科学。它是教师职业的知识体系。根据转移的内容不同,分为知识型与技能型两种,其实施过程,通常称为“知识型教学”和“技能型教学”。
高职教育是技能型教学,技能教学与知识教学的内容不同,知识教学以学科知识为主体,技能教学以劳动岗位技术技能项目为主体。形式与方法也有很大区别,知识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座听与讨论,课后学生读参考书、做作业,以书面考试成绩来考核教学成果为主要形式;技能教学以教师设计典型劳动项目,学生在教师讲解与示范下动手操作,以做事的动作训练和劳动实践成果来考核成绩为主要形式。
如果知识教学规律性总结,是教育学内容,那么,技能教学规律性总结,也应该是教育学科的内容。问题是中国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由知识教学型转向技能教学型的转轨过程还没有完成,先期的“示范(骨干)”与“优质校建设”计划也没有把“转向”作为重点工作来做,忽视了高职教育学科的探索与研究,导致中国高职教育始终处于模仿阶段。
如果中国高职教育要成为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必须创设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学的科学内涵,再经几十年实践升华,逐步完善优化,高职教育才能与其他类高等教育并驾齐驱。
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学的科学内涵,不是高不可攀的前沿科学,不是新发明、新创造,只是寻着职业知识的源泉,从劳动岗位技术技能出发,科学循序地转化成教学事项的路径,做一系列教学设计,最终形成以教材为中心的一系教学软硬件,让高职教学真正转化成为技能类教育,为社会提供急需的适用型人才。具体操作起来也不复杂,就以下六步即可实现。
第一,社会调查,向工人与企业专家请教。要点:一是选定专业对口的行业和企业,调查的企业,必须是行业中技术上高、中、低,规模上大、中、小三类具有典型性、先进性、代表性的企业,国际性一流跨国企业不可或缺;二是选定不同层次企业的与高职专业对应的劳动岗位;三是请劳动岗位的工人师傅与企业专家座谈,深入了解各劳动岗位的技术技能、决巧、奥秘,以及职业道德特征;四是座谈时必须了解技术技能项目的组成与结构,劳动中的技术技能项目,应分解为不可分割的单一技术和单一技能,注意技术技能的单位、称谓与标准;五是对劳动中的技术技能项目,进行难易度评等、解析,分出高新技术、尚不成熟的技术、可能被机器人取代的技术等。
第二,教育权审,由企业专家和教育专家共同权衡审定。要点:一是列出本专业对口劳动岗位的所有技术技能项目清单,并分类;二是对分类的项目清单,确定高职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中职教育的项目清单,方法是以专科层次为中心,向高层级与低层级教育加减技术技能项目。三是遵守职教规律——高一层级教育包括低一层级教育的全部学习项目,审定专科层次技术技能项目清单,并列出专科紧邻的本科与中职的学习项目清单。
第三,教学设计,由教育专家和主专业教师共同设计。要点:一是对具有相同专业基础知识的技术技能项目进行分组;二是一组技术技能项目为一本教材;三是对同一组技术技能项目进行分解、重组,找到、选定最齐全、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机器零部件(如单片机)或工作过程、案例等作为典型工作任务;四是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任务,再按教学法设计教材编写结构,明确专业知识前提与操作训练过程,最后对照技术技能项目组和分解出的单一技术技能项目清单,补充和删减教学内容。
第四,实践设计,由企业专家和主专业教师共同设计。要点:一是析出所有技术技能项目的训练项目,并列出清单;二是按技术技能项目的重要性排序,并明确列示“熟练、会做、能做、知道怎么做、只知道不需要学做”等类别;三是按专业学生数设计购买不同技术技能要求的机器设备设施台数,咨询价格,场地及建设费用,计算每一单项技能训练投资额;四是按训练急需与重要程度,设计投资计划,逐步实施。
第五,编写教材。由专业教师承担编写任务。要点:一是高职教材分教学教材和实训教材两类,实训教材也称实训指导书,它是在教学教材设计范围内设计实训方案与规范;二是教材编写中,教学方法不同,教材内容编写的组织结构不同,即教材编写设计。高职的教学方法统称为行动教学法,具体有:工作过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做合一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模拟公司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三是教材设计的工作场景与操作设备要一致,其中的技术标准要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一致,这在教材中要特别说明,技能训练标准是指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和要达到的技术标准,这在实训教材中编写;四是教材编写完成,要经过企业专家评审,学校试用,试用期三到四年,经毕业生访谈,通过学生的实践体会反馈意见和技术技能掌握状况,对不足的方面进行修改,经三次以上修改,才可定稿,正式出版使用。
第六,完善教学。由学校组织专家团队完善教学方案。要点:一是实训室与实训项目的科学对接;二是教学时间、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训三者的时间安排科学衔接;三是教师教学水平与操作能力提高培训;四是教学标准、实训标准制定,考试测试与实践测试方法的改进与完善。
以上这些教学前期工作,具体反应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技能项目”或“工作任务”与“教材名称”之间,是高职教育的知识产权部分的核心内容。过去,表面上看,我们把它隐去,看起来好像是防止知识产权外泄,实质上是隐藏了高职教育最体现能力和水平,又是最难做、吃力不讨好的部分。也是高职教育经十几年改革,始终在高职教学外围转圈,高职教育科学技术含量没有增加多少的主要原因所在。
这一工作,因为教学设计过程需要大量艰苦的论证,把劳动技术技能转化成教学项目,并成功高效地转移给学生,是技术、是技能、是艺术,是科学,并产生新一个新的知识系统:高职教育学——《技能课程系统设计学》,或称:《职业知识转移学》。这一工作,普通的“双师专业教师”真不具备这一过程的统筹、管理、实操能力。
二、立德树人——高职教育的人才质量学
提高教育质量是当今社会主题,教育质量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内涵,但归根结底它是指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的素质。那么,到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是指技术技能掌握的程度?还是人的工作表现呢?作为一个专科毕业生,毕竟只学三年,再优秀,只能称其为一个准职业人,没有经过三五年社会实践,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工作能手、实践快手、出好活的师傅。
因此,高职专科层次的教育质量,学校除强化技能教学外,提高质量的重点应放在“立德树人”上,从“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工匠大师的跨越”靠人的优秀品质支撑下的社会实践锻炼,起主要作用的是人品、品性与品格,而学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只起基础性作用,发展与发挥全靠个人在实践中潜能的挖掘力度。这是在同学集会中得到大量数据证明的事实,这一证据已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应用,即“有才有德大胆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甚至认为:“道德也是生产力。”[1]
从历史事实看,之所以弱小的中国共产党能战胜掌握国家政权的中国国民党,除政治因素外,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纪律性、红军能吃苦的精神带来的;抗美援朝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顽强的意志与能吃大苦、耐大劳、不怕死、拚命拚出来的。
从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年不灭的事实看,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包括纸面上保存下来的优秀文字文化,也包括生活中、劳动中、社会实践中的民族特有的优秀品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应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意识、行为、品质。它包括:吃苦耐劳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习惯,坚韧不拔的意志。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经济社会与发达国家比较,日益缩短差距条件下,当代青少年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习惯,坚韧不拔的意志正在逐步丧失。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高考低分学生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与高职院校试图培养“大国工匠”的初衷相距甚远,倒逼高职院校把“立德树人”提高到相当重要的位置。
立德树人的“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立德树人作为现阶段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与目标,从本质内涵来看,存在着三个维度、六种性质,即本土性和世界性、历史性和未来性、价值性和教育性[2]。
如果对人的教育没有“育”的内容,与机器人装上软件程序没有区别。问题是高职院校关于“教”的机构建全、完善,业务上由教务处统筹、组织设计、院系实施,而关于“育”的机构有学工处、思政课部(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课部、辅导员、后勤宿管等,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形成合力。建议高职院校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统筹育人机构,重建管理模式。
第一,统筹育人机构。改“学工处”为“育人处”,统筹育人事务;按教学院系在学生住宿区设置“育人书院”实体(学生住宿区的书院亦可称小区、社区、村、里等),与学院专业、年级对口管理。学院是:进入课堂,学习职业理论基础知识;进入车间,学习职业行为实践知识;教师导演,学习社会职业基础技能;师傅教练,学习实践操作技术技能。书院是:介入人的心灵,激发自主修养的动力;介入人的生活,养成自发正向的习惯;介入人的社交,育成自我调适的人品;介入人的情感,生成文明向善的人格。
第二,重建管理模式。仿教务处教学业务统筹功能,“育人处”组织“育人书院”设计育人方案;把思政课部、通识课部教师与辅导员、宿管员统称为育人教师队伍,按育人教师标准选拔任用,开展生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人文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形成学院(系)教技能,书院育人品的格局。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3]
第三,强化育人机制。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两大主题,学院(系)与书院的分工是:学院教技能与技术,书院育品德与素质;学院开发的是智商,书院激发的是情商;学院重视理性思考,书院重视情感修为;学院是教育的骨骼,书院是教育的血肉;学院专业教育教学,书院人文教育育人;学院教的是人的才,书院育的是人的品;学院的教法是集约,书院的育法是多元;学院扮演的是钟馗,书院扮演的是菩萨;学院定位学习工作,书院定位家庭生活;学院是做事、长大,书院是做人、成人。
第四,强健育人队伍。目前,高职院校的育人队伍中,大致是:思政课教师业务能力强,但不管理学生思想;学工处主管学生,但只管学生事务,思考问题的少;通识课教师只讲知识,不育人;辅导员当付业的多,专职的少;宿管员是勤杂工,素质低。实际上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面抓得紧,学校的学生思想工作没人做,行政管理工作强,思想细致工作弱。学校应当强力健全育人队伍,像抓思政课教师素质一样重视育人队伍建设。
第五,民族优质意识。中华民族的优质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习惯,坚韧不拔的意志”,应该并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职院校育人的中心内容。尤其是重点培养优良素质,并按项目课程设计,把“苦、勤、俭、礼、责、韧”设计成训练课程。
第六,建构素质课程。把非文化、非专业课的素质课程,统一到育人课程中,由“育人处”统筹指导,并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育人课主要有十类:(1)原有课堂课:思想政治课、职业体育课;(2)自制视频课:跨专业通识课、职业核心能力课;(3)互联网课:社会通识课、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课;(4)素质体验课:优良素质课、行为习惯育成课;(5)讲座课:形势政策课、焦点热点课、问题析探课;(6)影视课:中外古今经典艺术作品欣赏、经典影视课;(7)读书课:名著阅读交流、演讲艺术与辩论课;(8)择业课:职业倾向测评(3)与职业生涯规划课;(9)文明课:人品、人格、礼仪修养技术课;(10)创新课:创新与创业课等。
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应该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教学、书记负责育人”的分工负责制,即实行“校长'教书’,书记'育人’”,高校党委要把育人的教育权紧紧地抓在手里,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负责。
而且,不同的教育类型必须凸显自己的特色,如:高职教育的育人课程中,要有提高“被管理能力”的课程,而不是提高管理能力(管理专业除外)。又如:职教体育,也不是以竞技体育技能教学为主。职业人的强身健体教育,首先是养成规律生活习惯,学会科学吃饭;其次是养成终锻炼身体的习惯,学些强身健体的基本知识;再次是学会防职业病产生与保健,提高有害环境、危险预防能力,以及紧急情况处置能力;最后才是竞技体育技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三、双高计划——高职教育学科的奠基式
高职教育学就是高职类教书育人的规律性总结与方法的理论系统,是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有效、高效的系统指导性理论与方法论。因此,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只仿效发达国家的模式,应该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学科理论方法。
2006年的国家高职教育“示范计划”,是中国高职教育类型教育的起点,2019年的国家高职教育“双高计划”,应该是中国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起点,其科学的标志物就是“技能教学科学”与“立德树人科学”建设元年,做的是奠基式的工作。
第一,高水平专业建设院校,则重于专业建设的科学研究与实施成果,要把一个专业研究透彻,从社会调查到教材定稿,全过程操作、论证与设计细节都应展示,经教育部派专家组审定后,正式出版,供同行评议、参考、学习、仿效。其知识产权,已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购买版权,作为“国家专业标准”推广,不存在产权保护问题。
第二,高水平高职院校,“技能教学与立德树人”的两项工作,不仅对学校所设专业的社会调查与教学设计、论证过程、教学与实训、标准与考核等,编辑成专著,由教育部专家组验收合格,正式出版;对学校育人系统体制、机制改革与育人效果等,也应有系统的论证论说材料,亦应正式出版,作为模式与示范供其他学校学习借鉴。
这样的“双高计划”才有现实意义,才能体现我国高职教育的科学性,为高职教育学科奠定科学基础。同时,应允许全国高职教师对“双高计划”成果与论证、设计过程提出质疑与批评意见,“双高”学校应真诚自检、修正、完善,以促进“双高计划”最终实现真实性、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排除虚假与编造内容,挤出水份。
高职教育“双高计划”类似于本科高校的“双一流计划”,有国际影响,对内是学校声誉问题,对外是国家形象,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没有科学内涵,教育是科学,“双高计划”同时是科学工程计划,可预期“双高计划”结束后,起码可以总结出《高职教育学——课程设计学》、《高职教育学——专业建设学》、《高职教育学——技能实训学》、《高职教育学——技能人才育人学》、《高职教育学——学生社区管理育人学》、《高职教育学——学生品性塑训学》等初始认识与基本框架结构,为高职教育学奠基。
参考文献:
[1] 陈得恒,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生产力[J],张掖师专学报(综合版),1998年第1期。
[2] 崔允漷、陈霜叶,三个维度看“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N],光明日报,2017年5月9日。
[3] 陈宝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N],人民日报,2017年9月8日。
作者简介:
柴福洪,男,(1957年5月--),湖北蕲春人,经济学硕士,武昌职业学院教授,高职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科研处长。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