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不受补根源——阴虚火旺、脾虚肝郁、痰湿阻滞、瘀血阻滞...

高州佬

2019-10-20

关注

「虚则补之」是中医学中常用的辨证施治法则。因此无论是医生还是家里人都喜欢用补益药来补气血、调阴阳、生津液, 扶正驱邪。

但现代人更多的体验却是「虚不受补」,一进补就会燥热、烦躁不安、流鼻血、口干、便秘,或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

这些都是盲目进补,滥用补药,反受其害的结果。

所谓虚不受补,往往是体虚兼有痰湿、瘀血或外邪等,但我们只看到体虚的一面,用补药补品,不顾痰湿、瘀血等,反而导致病情加重。

为什么会虚不受补?

一、阴虚火旺

进补需要辨体质,不同的体质类型有不同的补益方法,偏于阴虚体质的人最容易虚不受补。因为阴虚的人体内阴精缺少,相对来说阳气偏多,阳属热,所以这种体质的人很容易上火,稍微用点补药就会上火。

其实人们通常所说的「补」是指温补,所用的药常常是温性的补药。由于阴虚的人本身阳相对就多一点,所以不适用温补。

「补」包括补阴、补阳、补气、补血等,不同情况用不同的补法,用药也有凉补、温补等的不同。即使是补阴或者补阳,还有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问题。

所以,阴虚的人不是不能补,而是不能盲目温补。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不别阴阳,开口动手便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用扶阳的思路去补阴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阴虚证实际上也存在本质上的阳不足,采用扶阳的方法治疗,只要配伍得当,用法合理,不仅疗效高,还可以引火归元,达到阳生阴长的目的。

二、肾虚、脾虚

先天的因素已成,我们只能通过调理后天来补偿。但如果后天之本——脾胃也很虚,那么后天补充先天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如果脾胃虚弱,很容易出现脾胃呆滞、胃胀、腹泻、恶心呕吐等表现,进食、进补均会出现中焦堵塞,中焦枢纽不通,上下左右气机都会受阻,虚不受补就很容易发生。

而日常人们所用的补品偏热、较难运化,体弱之人非常脆弱和敏感,因而进补用药必须选择合适的药物,不然只会有害而无益。

古人云:「王道之药无近功。」

「王道之药」意思是作用柔和的药。作用柔和的药作用缓但不会立马见效,长期坚持服用必有很好的效果。

相对而言,「霸道之药」通常指的是作用猛烈的药,能够立马见效,但不适合娇弱的人。

所以在临床上,体弱的人用药必须柔和体贴,无论食补还是药补,都要和缓进行。

三、肝郁

肝郁之人虚不受补的情况也很多见。肝郁通俗讲就是情志(情绪)不畅。

中医认为,肝主情志,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会出现肝郁气滞,表现为情志抑郁、心烦易怒等。

情绪除了跟肝有关系,还跟心有关,因为心主神志嘛。故心火与肝火常常是互相影响互为作用的,以致出现心肝火旺等表现,而且肝郁久了也会克脾,也就出现肝郁脾虚。

这些人由于体内蕴藏着郁火,所以,稍用补品,就会使郁火燃烧,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通常是刚服药时感觉不错,人比较有精神,再服下去就会感觉不舒服,出现胸闷、腹胀、不愿进食以及上火症状。

因此,中医用补剂时非常强调要兼用疏通的药物,才会补而不腻,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痰湿阻滞

同样地,只要体内有郁滞的人都容易虚不受补。痰湿之人,体内痰浊胶着,阻气伤阳,也很容易出现虚的情况。

这时候如果不先清理痰浊郁滞,单纯地应用补品,只会加重痰浊的郁滞,越补越不舒服。

有些人常用党参黄芪来补气,却越补越不舒服,感觉腹胀、乏力,舌苔厚腻,再补下去可能导致原有病变加重等。所以,对于痰湿阻滞之人,一定要先将体内痰浊清理干净之后才好进补。

五、瘀血阻滞

瘀血阻滞之人也容易虚不受补。瘀血日久,血中郁热,如果进补,有的会出现出血状况。如果出血点在小血管,如牙齿、皮肤等处尚无大碍,但是如果在大的血管,如肾脏、脑血管处,出现尿血、脑出血等问题就严重了。

尤其是老年人,患有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者,血管功能薄弱,最容易出现问题。

所以这类人平时必须注意应用疏通血管、改善血管机能的药物,使得血液浓、黏、凝的状态得到改善。如果需要用中药补剂,一定要同时加用疏通气血的药物,才可达到好的效果。

如果不是什么重症,又没有其他原因,在服用中药的同时,身体不断出现状况,比如一再出现心脏症状发作或者脑血管意外,有可能与应用补药过多有关。

感悟

因此总结来说,要补还是通,还是通补兼施,一定要辨证、辨体质,用药得当。补和通是两种不同的法则,以通为主还是以补为主,几分通几分补一定要权衡,才能做到补益有效,不误病情。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65岁陈道明又红了:世人多媚骨,唯有君如故

他轮奸妇女,连幼女都不放过,被判死刑却死里逃生,真相细思极恐

更多精彩,请关注【360doc个人图书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