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吴历《古木竹石图册》高清鉴赏
【作品鉴赏】
《古木竹石图》册页,十开,在清代曾是陶北溟的旧藏,并珍藏于陶北溟書盒当中,并有民国时期大收藏家徐雪石的题签。该作从二十年代起就多次展出于美国、西班牙等地,并在1989年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35.2万美元的高价成交,是件流传有序的藏品。本册从山石的画法上有“阳面皴”一望可知为吴历1702年以后的作品,此画法是吴历绝无仅有的。
吴历的画具有“山林气”,显示出傲世兀立不俯仰权势的气度,而他的画往往又渗入了他内在的真挚感情,有着崇高的画品。吴历以山水画驰名于世,擅于山石的各种皴法,晚年(1702-1718年)特别喜用“阳面皴”。一般画家为了突出山石的阴阳面,惯于在把皴笔集中于背光处,受光处则不加皴笔甚至留白。吴历不仅在背光处用上皴,在受光处也加以清劲的淡线条皴,以减弱光暗间的差异,有利于笔墨的自然衔接,增强山石的浑厚质感,这在清初只有吴历这样画,绝无仅有。吴历又擅用枯墨、积墨;画中往往积墨层层,多次皴染,造成郁郁苍苍之气。用笔方面也是谨严厚朴,不管是长线条或是短皴,都是笔触沉着,绝无轻浮飘忽之处。
从题跋上来看。这幅册页令人联想到了吴历的另外一本册页,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吴历《山水图》册页,也是十开(23.2 X 28厘米),这两套册页,在题跋当中有四个共同点,如下:
其一,“东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山水册》的第二开所题:“远岫接烟光,斜阳在钓航。众渔归已尽,独自过横塘。东楼暑落写此。墨井。”(见附图1)与第十开吴历题跋的“不是看山定画山,的应娱老不知还。商量水阔云多处,随意茆茨着两间。墨井道人从上洋归,写于东楼”。其中的“东楼暑落写此”与“墨井道人从上洋归,写于东楼。”和《古木竹石图册》第九开的“墨井道人在东楼画”的地点一致。
据考证,东楼,吴历曾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即六十六岁时被受命为天主教的司铎时,作了《东楼》诗与《题凤阿山房图》诗。这东楼也许就是指吴历此时居住的地方。自丙子年,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即吴历六十五岁,到1702年这六年间均住在嘉定。且有“从上洋归,写于东楼。”我们知道,“上洋”指的是上海。乙亥,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吴历便活动于上海其间曾追仿王蒙作《静深秋晓图》。可见,东楼,在嘉定,吴历六十五岁以后频繁活动的地方。所以,从题跋中“东楼”这个地理位置,可判断此图所作的时间大致在1696年即吴历六十五岁以后。
其二、本册有“萧萧疏疏木落,草枯非用冷”一语。故宫藏《山水册》第六开吴历题诗句“萧萧疏疏,木落草枯,空山无人,夜吼于兔。墨井道人。”(见附图2)与《古木竹石图册》“萧萧疏疏木落,草枯非用冷,元人笔不相入耳。墨井生。”从诗句的前半部均一致,且笔法一致。在时间上,又出现了一个共识。
其三、“元人法”。《山水册》 第七开题跋:“写元人画,太抵要简澹趣多,曲折有韵。五月小尽日,墨井历”。(附图3) 第五开识:“墨井道人雨窗拟古竹醉日”。《古木竹石图册》第七开:“古槎乱条,冷元人画法也,其荒远澄澹之,追拟茫然。延陵历写。”第二开:“写笔法用元季,其淡古处,终不能得。”可见,这两册均为吴历仿元人笔法而作的仿古册页,像是一个系列。其一为《山水册页》,侧重于讲究画面整体空间位置经营与意境的营造,另外一册是《古木竹石图册》,侧重于用古木、新篁、岩石的组合排列表达作者心象。
其四、从落款习惯来看,此两册均使用了“墨井道人”、“墨井”、“渔山子”、“延陵历”。按照吴历的题款习惯,早中期多用“吴历”,“墨井道人历”、“延陵吴历”“吴子历”,无论单轴的长卷,抑或册页,大都要加上其名。当只用其字号的时候,多出现在其晚年作品当中。
其五,从印鉴上来看,吴历早年常使用“吴”、“历”连珠文、“渔山”(如图)“吴历”(如图)中年:“桃溪”椭圆印“吴历之印”(白文)(如图),晚期“吴历”“吴历之印”(如图)“墨井道人”白文方形。《古木竹石图册》频繁使用了“渔山”、“延陵”、“墨井”;“吴历”这四方印在本《山水册》中,也出现了这四方印,还多了一方“吴历之印”(白文)。
《古木竹石图册》册页,从画面内容、所用形式技法、所透露出的画家境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可知此册是吴历晚年的佳作。
纵观吴历的绘画作品,早中期青绿作品很多,晚期作品用笔苍劲纯熟,墨色丰富,气韵沉郁醇厚为大幅卷轴作品的主要特征,在册页上的作品,虽清新很多,但仍以重空间表达的山水作品为主,此图为吴历少见的晚年仿倪瓒的古木竹石作品的册页,但无论从笔墨的运用,到心境意象的表达都已超脱了古人的藩篱,在明末清初的画坛当中,以其高深的精神境界形成了其独立的绘画风格。如果说吴历一生的思想精神境界是以佛、道、儒、天主教,四个教义的融合贯通,而达到的中西思想交融后的和谐境界,那么在此册作品中反映出的吴历,是参透世间百味,在孤傲淡泊的人本气质下,道归自然的自由之境。(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刘金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