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小时候的那些事
小时候的那些事
——有关垃圾的印象
庞桂燕||北京
每天出门时都会顺手拿走家里的垃圾袋,看着街边大大小小的垃圾桶总是满满当当的,心里时常会感慨一番,现在的垃圾怎么这么多呢,有时还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时候那山明水秀,干干净净,没有垃圾的日子。
我的老家是个小村庄,群山环抱,小时候,琉璃河水清澈见底,唱着欢快的歌曲奔流不息,那条河是我们的乐园,夏天钓鱼、洗澡,冬天滑冰、吃冰,凿几个透明的、没有一丝杂质的冰块放在嘴里,嚼得“嘎嘣嘎嘣嘎”地响,似乎能嚼出甜味,如今的琉璃河河道宽了,桥高了,可是水却变少了,混浊了,琉璃河似乎年岁大了,流不动了,也少了欢快的歌声,冬天的冰,也不透明了,更不敢吃了。
小时候不仅家里穷,好像哪都不富裕,物质极不丰富,几乎没有现在所谓的“厨余”垃圾,人们对粮食有一种敬畏的心理,极为珍惜,掉在桌上的一个饭粒也要捡起来吃完。即使有“垃圾”,也自有它的用处,剩菜汤、择下来不好的菜要喂鸡鸭喂猪,偶尔的剩饭风干后,加上炒熟的棒粒儿和黄豆,磨碎,再发酵可以做酱,夏天,自家地里的小葱、黄瓜蘸着母亲做的酱,再配上一张饼,那就是天下最美的味道。母亲做的酱极好吃,我们家总不够吃,因为会给左邻右舍送两碗。
老家临近马路,是乡政府所在地(那时候叫公社),相对来讲还不是十分闭塞,小时候,经常有做小买卖的人来村里,这其中就有收东西的,他们有的骑自行车,有的开拖垃机,我对他们充满了好奇,不知他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有时天晚了,也会在村里住一宿歇歇脚,我们管那叫住店。
他们一来村里,小孩子就高兴了,因为可以把攒了好长时间的垃圾卖给他们,那些所谓的“垃圾”在我们眼里可都是宝贝,我们都是认认真真地整理收藏这些“垃圾”的,那重视程度不亚于写作业。这些“垃圾”有用过的废纸,一般都是两边都写满字的作业本、篇子(篇子背面也是要写字、验算、画画的),人家不要的报纸;有捡来的碎玻璃、废铜烂铁;有牙膏皮,废旧电池;有吃完的骨头;有剪下的头发、废旧布头等等,他们全收,我们拿着卖垃圾换来的钱,叫着,嚷着,一窝蜂似地跑着,高兴极了,这个钱大人是不要的,全归小孩子所有,想干什么干什么,想买啥买啥,那是和过年一样兴奋的时刻。
垃圾,顾名思义,就是没用的或者不要的东西,小时候,我们眼里真的没有垃圾,人们总能变废为宝,废物再利用,随着时代的变迁,物质的极大丰富,垃圾也越来越多,人们对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物品少了一些敬畏,少了一些珍惜,有些东西还是新的,人们扔了也不觉可惜。三十多年了,虽然我小时候养成的保留旧物的习惯还有,但那些东西留来留去,没人用,没人收,没人送,最终还是成了垃圾。
我珍惜这个丰衣足食、科技发达的时代,珍惜这个实现了我小时候的愿望一一能像村里有钱人一样穿上漂亮的连衣裙、吃上喷香喷香的红烧肉的时代,我也同样怀念小时候那个山清水秀、干干净净、没有垃圾的童年,怀念期盼着变废为宝时拿到几毛钱的那种欣喜,怀念勤俭持家的母亲做的大酱的味道。
2019.7.15
后记:近几日上海首先执行最强垃圾分类,想起了小时候有关“垃圾”的一些事。愿我们都能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庞桂燕,北京怀柔人,心存善念,感恩生活,努力在平凡的日子里,画出几抹靓丽的颜色。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编:冬 歌
副总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吴秀明
责任编辑:汤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