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苏州之六门三关五鼓楼
苏州城,周敬王六年,吴王阖闾使伍子胥筑城,周围四十五里,长:五千六百零五丈,高:二丈零八尺,厚:一丈零八尺,楼六座,跺三千零五十一个。
六门三关五鼓楼,这是根据前清的说法。
六门: 阊门、胥门、盘门、葑门、娄门、齐门。是元代至正十一年重筑的遗迹。
(阊门)
阊门,在城西面。太史顾嗣立书“气通阊阖”。《吴越春秋》:“城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闾阖风也。阖闾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闾门以通天气,因复名破楚门”。
(胥门)
胥门,在城之西南面。顾嗣立书“姑胥拥翠”。《越绝书》:“胥门外有曲路,阖闾造以游姑胥之台(即姑苏台),以望太湖。” 《吴地记》:“胥门本伍子胥宅,因名。”《府志》:“胥门西门也。一曰姑胥门。”《祥符图经》:“子胥家于此,后以谏死,扶目悬于门,因名。”
(盘门)
盘门,在城之南面。顾嗣立书“龙蟠水陆”。《吴地记》:“旧日蟠门,尝刻木作蟠龙,镇此以压越”。又
“水陆相半,沿洄屈曲,”故名盘门。
(葑门)
葑门,在城的东南面。顾嗣立书“溪流清映”。苏州《府志》:“古为封门”。《图经续记》:“取封禺二山为名。” 《伍子胥传》: “东门缚门谓綒门也,今名葑门。越军开示浦,子胥以涛荡罗城开此门,有缚綒随涛入,故名。”
(娄门)
娄门,在城的东面。顾嗣立书“江海扬华”。《吴地记》:“娄门本号嵺门,东南秦时有古嵺县(即今之昆山县境),至汉王莽改为娄县。”故名娄门。
(齐门)
齐门,在城的北面。顾嗣立书“臣心拱北”。《吴越春秋》:“阖闾十年既破齐,齐以女为质,吴为太子波聘之。齐女少,日夜号泣成病,阖闾乃造北门,名日望齐门,令女往游其上”。后但呼齐门。
三关,有浒墅关、铁岭关、白虎关。
(浒墅关)
浒墅关,亦名青龙关, 在阊门外十八里浒关镇。浒墅关是苏州六门三关中的一个关,原有鼓楼。
(铁岭关)
铁岭关,在枫桥堍下,与寒山寺相近,有一座望敌楼,明嘉靖三十六年尚维安造的。 白虎关,与青龙关遥对,在普安桥堍。
(现在西园寺的鼓楼)
五鼓楼:有两种说法,一说:鼓楼就是城楼,元兵打进江南时城被拆掉了,只剩五座城门(阊、盘、葑、娄、齐)。另一说:鼓楼乃是樵楼(城楼),也叫鼓角楼或更楼,但仅考得宋元时有一座(遗址在孝义坊内。
(现在的苏州城)
苏州城,自秦汉到陈朝,都没有改变。到隋朝开皇年间,杨素以苏城常被群盗包围,不是险要的地方,搬到横山下东边去。唐武德九年,再回到旧城。这时,城门都开放的。 吴国时,东边的城门是不开的,因为要断绝越国的缘故。宋政和年时,城又重新修理,那时只开五门:阊、盘、葑、娄、齐,其余都废塞的,但刻石为识,不致湮没不可考,后来屡次重建。自元朝平定江南,城池都被拆毁,到至正十一年,又再把城造起来,掘土得石碑一块,上刻胥门二字,便加辟了胥门,至此共有六个城门了。张士诚占据苏州时,添造月城。明初,又重新建造城墙内外的护城河,闊有数丈广,各门都有钓桥(也称吊桥),以通出入。这样,一直到清末没有改变,不过时常修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