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生吞活剥读书法
这几天读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萦绕在心头的就是他大量阅读的书籍,且多是德文、法文或英文原版的。彼时他主修德文,还没有读到他成名的梵文和吐火罗文。他在阅读过程中也感慨:“这四年真不能学到什么东西。我们现在书看得倒不少,可惜,都生吞活剥地往肚里填,等于不读。真可叹。”从他名满天下的结果看,这些“生吞活剥”的阅读对他其实很有意义,也是给我们的启发。
他的《清华园日记》几乎是一字未改,原汁原味整理出版的,比较真实反映他在大学三、四年级读书的状态。从他后面的《留德十年》《牛棚杂忆》《集外集》等文集看,这种大量的阅读方式从来没有停止过。今天早晨做了一件傻事,想看一下季羡林一年到底读了多少书。我从他1932年8月22日开始记日记起统计,逐页翻阅,至1933年8月22日止,刚好100本!按顺序照列如下:
《新月》志摩纪念号杂志、《一个守财奴的自传》《幻灭》《薇蕤集》《莫斯科印象记》、董若雨《西游补》(非常好的一部书)、凫公《人海微澜》《鞭策周刊》、矛盾《宿莽》、巴金《灭亡》、马塞尔·普鲁斯特《在斯万家那边》、简·奥斯汀《爱玛》、鲁迅《三闲集》、莎士比亚《爱的徒劳》、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荷马语法》《倾向于纯诗的趋势》《诗歌的状况》《美国信使》《中世纪文学》《忏悔录》、欧里屁得斯《美狄亚》《法语读本》、赫胥黎《文学中的庸俗》《小说月报·最近二十年德国文学》、阿里斯托芬《蛙》、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星期六文学评论》《奥德赛》、普劳图斯《俘虏》、徐霞村《古国的人们》、周作人《看云集》《诗歌的现状》《新月》杂志、凯勒《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胡适《四十自述·我怎样到外国去》、莫泊桑《瓦尔特·施奈夫的奇迹》《西方小说》、、伦提乌斯《福尔米昂》、鲁迅《二心集》、康德《判断力批判》《晨报诗刊》《论语》第五期林语堂《论美国大学》《荷尔德林的生平》《苦闷的象征》《高尔斯华绥》《创造十年》《春醪集》、英·T·基德《西班牙悲剧》、盛成《海外工读十年纪实》、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莎士比亚《错误的戏剧》、李达《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塞维利亚的明星》、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卡尔德龙《人生是梦》《超人哲学浅谈》、莫泊桑《我为侍者报仇》、弗吉尼亚·吴尔夫《戴洛维夫人》、托马斯·希武德《被仁慈杀死的女人》《空爱一场》、琼森《炼金术士》、鲍蒙特,弗莱特《菲拉斯特》、莎士比亚《理查德三世》、巴尔扎克《高老头》、张天翼《小彼得》、胡也频《活珠子》、威廉·狄尔泰《经历与创作》、石坦安《日子和行动》《格奥尔格》、莎士比亚《理查二世》《浮士德》《红楼梦》《南唐二主全集》、易卜生《玩偶之家》、但丁《神曲》《苦闷的象征》《尼采》、海姆《浪漫派》《德国浪漫派文学》、福楼拜《包法利夫人》、高乃依《熙德》《失乐园》、莫里哀《伪君子》、鲁迅与景宋通讯《两地书》(颇别致)、哈代《还乡》、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绿野仙踪》(不甚高明)、《东游记》(不成东西)、张天翼《鬼土日记》《岭南逸史》(不甚高明,文字坏,内容贫乏)、《北史演义》、《梼杌闲评》(乌烟瘴气不成东西)《诗经》、贾波林《城市之光》、荷尔德林《许佩里翁》、莎士比亚《亨利四世》、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乔叟》巴金《家》。圆括号里面的内容是季老当年的简单评论。
以上,季老当年买几十次书目没有统计在内,但既然买书,且当时的书非常贵,不可能买了不读。以1932年9月16日买的《莎士比亚全集》为例,花大洋“四圆半”,而他注册、选修40学分的费用才16.2元(p034)。此外,他上的课本也没有算进来(和我的感觉一样,他日记里写过,什么好作品一旦变成课本,立即变得难读起来。)也就是说,实际是他读的书远远超过上面列举的,惊人不惊人?
从季老日记的读书内容看,有围绕自己专业西方语文的,也有赶时髦流行的,更有纯粹兴趣爱好的,内容庞杂,几乎无书不读。回想自己大学四年,真真是白过了,专业课以外,阅读量少的可怜。如果当年能早些看到这些,也许不至于恍惚半生,郁闷当下了。季老当年也是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世乱家贫也迷惘,一迷惘就读书,拼命读,生吞活剥地读,而这些读,成就了一个丰满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