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航天日|你不可不知的“上天”史

今天又到一年一度的“世界航天日”。在人类历史中,1961年的4月12日可谓沧海一粟。然而在人类航天史上,这一天却是里程碑式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27岁的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实现了人类首次遨游太空的壮举。

关于世界航天简史,你还了解多少呢?

自古以来,无数人都梦想着太空旅行,很多具有丰富想象力的科幻作家写出了不少太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虽在当时都被视为“幻想”、“无稽之谈”,但他们大胆的构思与假设为后人一步步地飞天登月提供了灵感。

19世纪末俄国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幼时因听力障碍而辍学,但他并不因此而气馁,反而常到图书馆自修。1886年他发表了《飞往地球之外》一书。书中描述了21世纪20位科学家从喜马拉雅山乘坐火箭往返月球的故事。在火箭尚未发明的时代,他写出了几乎和阿波罗登月计划相同的故事,着实令人佩服。此后,他又发表论文提出多节式火箭及使用液体推进剂火箭等构想。他也因此被尊为“太空火箭之父”。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

进入20世纪,美国人罗伯特·戈达德受齐奥尔科夫斯基理论的影响,致力于液体推进剂火箭的制造。1926年,他在自家的农场发射了3米长的氧、油混合燃料火箭,飞行时长2.5秒,距离56米,高度12米。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数字在那个年代却难能可贵。此后,在他的陆续改良下,火箭速度不断提升。戈达德也被公认为“现代火箭技术之父”。

美国最早的火箭发动机发明家罗伯特·戈达德▼

20世纪30年代是全球各航天爱好者为挑战地球引力“各显神通”的时代。

德国人沃纳·冯·布劳恩于1942年在德国北部贝涅明特成功完成了V2火箭的实验。

冯布劳恩 和他设计的火箭▼

彼时的V2火箭全长14米,重14吨,以酒精和液体氧为燃料并携有1吨黄色炸药。拥有27吨推进力的V2火箭能够飞行200多公里。无论体积还是航程均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枚火箭。更难得的是V2火箭的尾端还特别安置了被称为“排气翼”的金属板用以改变气流,诱导火箭朝正确的方向前进,亦可调整火箭的前进路线。

V-2实现了20世纪初无数航天先驱们的技术设想,对现代大型火箭发展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V-2也是历史上第一枚弹道导弹,沃纳·冯·布劳恩也被誉为“导弹之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承袭了德国的相关火箭技术并加以改进,建立了本国的火箭和导弹工业,且积累了研制现代火箭系统的诸多经验。

1957年10月4日,苏联利用双节A式火箭将一个金属球送上了天。这个金属球冲出了大气层并成功地进入环绕地球的轨道,继而开始不停地绕地球旋转。这便是第一枚人造卫星史泼尼克一号(又称同伴者一号、人造地球卫星1号)。从此,人类从航空时代进入到了航天时代。

苏联发行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邮票▼

1958年,美国成功地将探险家一号卫星发射进入轨道。这颗卫星虽小,却第一个发现地球周围范亚伦带放射能带。

50年代后期,航天技术发不断取得突破,人类航天史发展到新阶段。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利·加加林少校搭乘4.7吨重的“东方1号”太空船在拜科努尔基地发射升空,环绕地球一周后安全返回地球,耗时1小时48分钟。这次飞行成功实现了人类太空旅行的梦想,完成了人类第一次征服太空的壮举。

苏联宇航员尤利·加加林少校▼

苏联在载人航天方面的一系列成就同样刺激着竞争对手美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研发。1969年7月20日,由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的“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降落在月球赤道附近的静海区。阿姆斯特朗也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在月球表面上走了几步之后,阿姆斯特朗说出了那句经典的话:“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步。”

美中不足的是,运载火箭将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送入轨道后即被遗弃、坠毁。为降低费用,提高效益,一些科学家提出了研制能多次使用的航天飞机的设想。美国最早开始研制航天飞机并将其投入商业性飞行。1982年11月11日,美国航天飞机首次进行商业性飞行,从近地轨道将两颗通信卫星送入地球静止轨道。至1984年,又有“挑战者”号和“发现”号两架航天飞机投入使用。航天飞机的出现提高了航天活动的经济效益,使航天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2021年距离人类第一次遨游太空已过去了60年。在未来的岁月里,人类探索的脚步依旧不会停止……

 彩   蛋

√ 进入太空第一人:【苏联】尤里·加加林(1961年4月12日)

√ 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苏联】捷列什科娃(1963年6月16日)

√ 太空行走第一人:【苏联】列昂诺夫(1965年3月18日)

√ 太空事业第一位牺牲者:【苏联】科马罗夫(1967年4月24日)

√ 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美国】阿姆斯特朗(1969年7月20日)


文案:李佳滨 | 编辑:廖  璐

原创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

螺老师 18969909657(同微信)

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

感谢耐心阅读,喜欢一定要“在看”

每天5分钟,成为朋友圈的历史百科小达人

“星标”置顶不仅准时还不迷路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