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10000元价位TOP10胶片机出炉,有你的那一台吗?
8000-10000元是高端胶片机的一个从入门迈向中等的价位,在这个价格区间里,赫赫有名的哈苏、禄莱、莱卡也不再局限于早期入门机型。
同时一些日系高端机型也能勉强够得着门槛。
更经典保值的德系,还是更实用的日系,你的选择会是什么呢?
经过大家的投票,最终选出了前10名最受欢迎的机器,这次有毒君要从第十名开始倒序展示至第一名。(投票贴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第十名是那个前不久被我骂惨的Makina 67。这相机镜头成像真不怎么样,好在有6×7大底撑着,出片也还算不错。机器过片齿轮有缺陷,不过定期上油保养可以适当延长寿命。
这机器之所以能被炒起来,主要还是因为它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最轻便的6×7相机我觉得给Makina 67一点都不过分,复古的旁轴颜值也从来不会低。所以说到底在成像需求基本满足的前提下,决定大家消费的主要原因还是颜值。
10000内选Rolleiflex 2.8e是比较宽裕的选择,收一台好成色压力不大。
说到E和F的区别,基本就是早期E有的版本不带测光,不能更换对焦屏,没有EV联动,其他没什么区别。
除了2.8GX和2.8FX,之前有测光的禄来都是硒光测光表,到今天90%都不灵了,所以有没有测光我个人不是很在意。
其次对焦屏这个东西,只要换一块自己用着舒服的对焦屏,以后基本不会怎么更换了。动手强的自己螺丝刀换一下,动手不强的花点钱找师傅帮忙换一下也一劳永逸了。最后,EV联动这个东西我是真的极少用,对我而言有没有真无所谓。所以就这些差别,2.8F相对2.8E的溢价有毒君个人是觉得非常不值。
喜欢2.8的,能收台好的E可以收台好的E,其实再不行可以退而求其次回头看看2.8D也不是不可。
细细品味M2在徕卡M大军里是一个很微妙的存在。
徕卡从M4-2开始是一个从手工作坊生产到流水线生产的分水岭,M4-2的前一代M4是最后一代手工作坊式生产的徕卡。
从做工用料到功能细节,有毒君个人认为M4是徕卡机械旁轴的巅峰了:1.M4改进了退片机构,从一个垂直的圆形旋钮改进为倾斜的退片摇杆。
过片手柄有毒君真没觉得有什么很大的体验改进,但退片和过片机构确实方便很多。但很多原来老M3的粉丝还是喜欢M3的经典退片旋钮和圆弧式过片手柄,这也是为什么后期千禧版M6和MP也都改回了M3的退片旋钮和圆弧过片手柄。
上卷机构也是一个大大的改进,这一点并没有什么争议,但问题在于也只有千禧版M6和MP以及一些稀少的特殊版本在保留三爪上片机构的同时,还原了M3的退片旋钮和过片把手,但这些后期和特殊版本机器简直是天价。
考虑价格因素后,最终还是看回了M3和M2,虽然上片卷轴麻烦了一点,但用徕卡的玩家都是老克勒,不赶时间的,而且熟练后也并没有觉得有多麻烦,所以还可以忍受。
M3和M2怎么选?M3没有35mm线框,再加上M3的历史地位,价格是比M2要贵的,因此M2成了一个被忽略的宝藏。但随着这些年徕卡整体价格水涨船高,很多人就开始把目光放在了之前不太收待见的机型上面,现在连以前被骂得最惨的M5都开始被吹捧了,经典外观的M2也更是逃不过被哄抬的命运。
Rolleiflex 3.5f又一次出现在了8000-10000元档。
3.5f有多经典就不用多说了,就说在这个价位,要么箱说全准新,要么就后期6片。如果你买了个成色一般、没有箱说、还不是6片的,那你就是最绿的那颗韭菜。
645画幅在胶片时代一直是不太受欢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底片太小。胶片时代用120底片的大多都是商业拍摄,因为胶片是一种昂贵的耗材,普通家庭爱好者一般是消费不起的。而对于商拍而言,客户满意才是第一位,这时候使用6×6、6×7多出来的耗材成本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了。
但在今天胶片大多已经沦为业余爱好者的玩具,120底片对于普通家庭玩家也不再是多大的负担。另一方面645相机设计体积大多比6×6或6×7甚至6×9要小巧得多,又比135底片大画质好,因此645在今天的爱好者圈子里慢慢变得火热起来。
说回来Pentax 645Nii,有自动对焦的中画幅实在稀罕,而Pentax 645Nii优异的性能和便宜的价格完全胜出。其实645Nii一机一镜不到8000以上的,8000-10000的价位一机二镜甚至三镜是完全没有压力的。或者可以收一台上图的645J,绝对是最骚的宾得645。
Mamiya 6MF和徕卡哈苏林好夫出现在同一个价位里,虽然名声远不如几位欧系大佬,但是6MF从操控到成像都是不含糊的,而且带A档操作也更方便。
在用腻了几位德系后,6MF能给你带来新鲜的乐趣。
对于6MF不熟悉的,可以移步看6MF的专题介绍:《Mamiya 6MF简评》
Linhof 23是Linhof生产的实用120胶卷拍摄6x9画幅的相机。
之前投票贴中只提了Linhof 23,但其实Linhof 23并不是某一款具体的相机,因为Linhof有好几款23,比如Technika 23、Press 23、Kardan 23等。
这里主要还是推荐Technika 23,Linhof的双轨还是最经典的。
投Linhof的人一定是非常有品味的玩家。Linhof的玩法非常丰富,镜头选择也很多。淘一块V口转接板还是能用数码后背,乐趣无穷。
Nikon SP是Nikon生产过的巅峰机械旁轴。但是这个巅峰只是对Nikon自己而言。相比Leica,操作体验一塌糊涂。
Nikon SP在今天来看收藏意义大于实用。SP也是罕见的抄袭胜过原作(Zeiss Ikon Contax )。
注意,这个价位收的是复刻版新SP,原版旧SP不值这个价。
上一档价位区间里就有500C/M,这次还有。影响哈苏价格区间大的不只有成色,其实镜头也是一大因素。整个哈苏500-503系列,镜头卡口都相同,也就是说无论哪款机身,从早期C头到最后期CFE头都可以使用,而不同换代的镜头价格差异较大。
上个区间的500C/M基本只能配早期的C头,而这个区间的500C/M可以搭配快门更耐用的CF头。
哈苏去年开始涨价变得火起来一方面是明星带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哈苏官方推出了一个cfvii新款数码后背,在网络上也没少发力打广告,让不少人突然意识到: 哈苏原来可以数码化的!于是就有一种哈苏重新复苏的感觉,当时网上充斥着这种言论。
但其实仔细想想,V口数码后背2000年初就有了,cfvii并不是开天辟地第一台,而且再说回来,有几个人能买得起6万一块的的cfvii?大家就这样被无脑带节奏了。
就算买得起,用数码后背和拍胶片其实并不是一个味道,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的Leaf Credo 50已经落了厚厚一层灰了。
没有任何惊喜地,Leica又是No.1,可以看出徕卡在胶片迷心中地位的有多重要。
虽然M3是M系统的开山鼻祖,但是依然有着后浪们超越不了的优势,就是全M系统最舒服的取景器。
10000以内的价位,M3可以淘到成色还算不错的,至于镜头,选择空间可能就比较小了,有毒君推荐搭配Elmar 50/2.8。在Leica螺口时代缩头可是经典中的经典。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