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千金苇茎汤 》
金匮要略方
《千金》苇茎汤
原文: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组成: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
用法: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功效: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义:
肺痈之病,由热毒壅肺,痰热瘀血互结所致。痰热壅于肺,肺失清肃,则咳嗽发热;痰热瘀血内壅,气滞血瘀,郁结成痈,血败肉腐,酿化为脓血,故咳吐黄痰,甚则咳吐腥臭脓痰;痰热内蕴,肺络不通,故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皆为痰热内盛之征,故治宜清肺化痰,逐瘀排脓。方中苇茎(芦根)甘寒轻浮,善清肺热而通肺窍,是治疗肺痈必用之品,为君药。瓜瓣(冬瓜仁)清热化痰,利湿排脓,配合君药清肺宣壅,涤痰排脓;薏苡仁甘淡微寒,上清肺热而排脓,下利肠胃而渗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解,共为臣药。桃仁活血逐瘀散结,以助消痈,且润燥滑肠,与冬瓜仁相合,使痰热之邪从大便而解,为佐药。四药合用,具有清热、逐瘀、排脓之功,为治肺痈常用之方。
加减化裁:若肺痈脓未成者,宜加金银花、鱼腥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脓已成者,可加桔梗、生甘草、贝母以增强化痰排脓之效。肺痈溃脓,咳血甚多时,宜去桃仁,加黄芪、人参、白及、藕节、茅根等补养气血与止血之品,以维护正气。
重要文献摘要:
《金匮要略论注》:此治肺痈之阳剂也。盖咳而有微热,是在阳分也;烦满,则挟湿矣;至胸中甲错,是内之形体为病,故甲错独见于胸中,乃胸上之气血两病也。故以苇茎之轻浮而甘寒者,解阳分之气热;桃仁泻血分之结热;薏苡下肺中之湿;瓜瓣清结热而吐其败浊,所谓在上者越之耳。
医案一:治疗咳嗽咳血
李某,女,34岁,四川绵阳松垭镇人,2020年7月15日就诊。
主诉:咳嗽、咳痰,伴有咯血数月。患者咳嗽、咳痰数月,每天咳几次,不严重,没有在意,昨晚突然咳嗽带血了,第二天很早就来医馆候诊。
体征:中等个子,中等体质,面白红,口唇红。咳嗽,咳痰,咳黄痰,痰稠,难以咳出来,怕热,不怕冷,口干,口不苦,喝水一般,吃饭正常,大便干燥2–3天一次,不好解,小便黄。舌质嫩红,舌苔嫩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阳明里热伤阴兼津亏证。
处方:《千金》生地黄汤加《千金》苇茎汤,
方药:生地黄30克,黄芩15克,大黄10(后下),生甘草10克,生侧柏叶15克,芦根60克,薏苡仁20克,桃仁10克,生冬瓜仁50克,海浮石15克,鱼腥草50克,3剂。煎煮方法:每剂药浸泡40分钟,大火煮开,小火煮40分钟,一次服200毫升,分三次喝完。
7月19日,二诊。咳血消失,咳嗽,咳痰,痰难咳出来,其他同一诊,辨证为阳明里热津亏证,《千金》苇茎汤加排脓散加排脓汤,方药:生白芍20克,生甘草10克,枳壳,桔梗20,芦根50克,薏苡仁30克,桃仁15克,金荞麦根30克,海浮石15克,前胡根20克,4剂,煎煮方法同一诊。
随访痊愈,也没有去医院检查。她来看病的时候非常担心焦虑,听我安慰后,说吃了效果好就不去检查,不好就去检查。
按语:《千金》生地黄汤是治疗鼻衄的方子,阳明里热证的鼻衄,表现为:出血量大,急,颜色鲜红,舌质红,舌苔红或黄,口干,想喝水,大便干燥,小便黄,脉急数;能治疗鼻衄,自然可以治疗咳血,只要是属于阳明里热证就可以。本医案去掉了生地黄汤中的阿胶,主要考虑价格贵;《千金》苇茎汤治疗痰黄稠,难以咳出来。也是阳明里热甚,然后津液亏,然后夹杂瘀血证。大剂量的芦根生津液,津液充足才有利于排痰,生冬瓜子涤荡稠痰,薏苡仁协助冬瓜子排痰,同时还也可以清热,桃仁化瘀效果非常好。
医案二:便秘
某男,30岁。伤寒初愈出院5日,大便秘结2周,西医诊断为便秘,曾予果导片、牛黄解毒片、大黄等中西药对症治疗,药入便通,停药复秘,苦楚难言。诊见:形体消瘦,面色少华,大便秘结,干燥如羊屎状,努力持久方下,伴胸闷腹胀,纳差少食,鼻咽干燥,口干不欲饮,小便短黄,肢倦体重,汗少心烦。舌质偏红,苔薄黄稍滑腻,脉细濡数。
治宜:清热利湿,滋阴养血,宣肺润肠。
处方:芦根30g,薏苡仁20g,桃仁、冬瓜子、蜂蜜各15g,生首乌12g,泽泻、当归、知母、生地、麦冬各10g。日1剂,水煎服。
二诊:4剂后便润肠通,仅感脘腹微胀。守原方加枳壳10g,再投5剂,嘱其每2日1剂,病愈而悦。3个月后告知,大便一直通畅,未复发。
按语:此病系由伤寒初愈,肠道受损,传导失司所致。中医认为便秘一病,多由积热、气滞、寒湿凝滞、阴阳气血亏虚,使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引起。此例属湿热未尽,病后体虚,正气未复,津血不足,肺有余燥,肃降不利而致。治宜清热利湿,滋阴养血,宣肺润肠。故选投苇茎汤加味方,用芦根、桃仁、冬瓜仁、麦冬、知母,清热宣肺,肃燥润肠而通便;用芦根、薏苡仁、泽泻,清热利湿而化浊气;用当归、生首乌、生地、蜂蜜之类,滋阴而济养阴血。药证相合,故有桴鼓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