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全球疫情“震中”纽约:孩子别怕,祖国的航班带你回家

当地时间3月28日,21时30分。

纽约刚下完一场小雨,助航灯光穿透雾气,将肯尼迪机场的跑道照得通明。

地球的另一面,北京迎来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碧空朗朗,白云片片。

伴随着引擎的巨大轰鸣,国航CA982航班从美国纽约起飞,朝祖国首都北京的方向飞去。

此刻,在所有飞往中国的国际航线中,这是“最危险”的一条。这一天,美国确诊病例数已经突破10万,居全球首位。纽约所在的纽约州是美国疫情最严重的地区。

吕晗是这架航班的主任乘务长。尽管有17000小时的飞行经验,但她还是头一次执行这样的特殊航班。18名乘务员有生以来第一次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每一次坐下站起都要花平时好几倍的力气。而他们面对的,是同样以各种方式“全副武装”起来的旅客。

“你出汗吗?”

“我早都湿透了。”

为防万一,吕晗穿上了成人纸尿裤。这种“万一”并没有发生,因为在10多个小时的航程中,她几乎滴水未进。

因为疫情在全球的不断蔓延,中国民航局要求,国内每家航空公司经营至任一国家的航线只能保留1条。从3月29日零时起,国航在美国只剩北京—洛杉矶航线。

于是,这架CA982航班成为从纽约返程的最后一架国航航班。

机上大多数旅客是中国留学生。吕晗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出了渴望,他们渴望着回家。

去程:“没什么好害怕的”

过去经常爆满的航班上只有3名旅客

把时间拨回6天前。

吕晗在北京时间3月25日收到了任务通知;执飞CA989航班前往纽约,休息28个小时后,再执飞CA982航班返程。

“第一想法是赶紧收拾东西,没什么好害怕的”。目前,凡是执行过国际航班的机组成员,一律要隔离观察14天,国航已经有很多机组正在隔离。吕晗对此没有任何顾虑。早在2月初,她就递交了《请战书》,申请取消年休假,有任何航班任务,立刻执行。

3月26日,另外17名乘务员集结完毕,包括16名姑娘和1名小伙子, 3名“80后”,14名“90后”。

在通过网络召开的航前准备会上,大家七嘴八舌,纷纷为这趟特殊的航班任务“献计献策”,全程没有一个人流露出丝毫紧张的情绪。用吕晗的话说,他们“士气高昂”。

3月27日9时,航班起飞前4个小时。吕晗从家出发,父亲开车送她去机场。“做好防护。”没有过多的叮嘱,多年的飞行生涯培养了父女俩的默契。吕晗知道什么时候该报个平安,什么时候该“汇报食谱”。

来到公司的第一件事是打卡签到。疫情期间,国航为乘务组统一配发了防疫物资,包括防护服、护目镜、N95口罩、医用橡胶手套、鞋套等。吕晗装好大家的护照,反复确认带齐了所有通关手续。

10时20分,全体乘务组集合。吕晗对组员依次测温,确保大家的体温不超过37.3摄氏度,然后乘坐大巴前往机场。来到首都机场T3E航站楼后,他们通过两次安检并办理了出境手续。平时热闹的候机大厅此时冷冷清清,一排排长椅空无一人。

本次航班的执飞机型是波音747-8。这是吕晗特别喜欢的一款飞机,外形漂亮,客舱宽敞,他们亲切地叫它“大鹅”。

此前,国航是中美航线最大的承运人,开通了洛杉矶、纽约、旧金山、休斯顿、华盛顿5个美国本土航点。疫情暴发前,北京—纽约是国航的精品航线,每天3班,经常爆满。

13时,飞机准时起飞。波音747-8的满载量是365名旅客,但去程航班上只有3名旅客。在吕晗17年的飞行经历中,这是人数最少的一次。

起飞6个小时后,飞机越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从舷窗向外望去,冰雪覆盖的阿拉斯加一望无垠。吕晗知道,他们进入了美国领空。

当地时间3月27日13时40分,航班降落在纽约肯尼迪机场T1航站楼。纽约机场可以正常入境,没什么防护措施。机场工作人员只有接从中国来的航班时会戴口罩。本次航班一处理完,他们便纷纷摘掉了。

国航驻地位于纽约长滩(Long Beach),距离肯尼迪机场40分钟车程。16年前,吕晗第一次执飞国际航线便是前往纽约。在她的印象里,纽约是名副其实的不夜城,高楼大厦林立于街头巷尾,曼哈顿的每一寸土地都包裹着钢筋水泥。但此时,路上的车明显少了。在海滩上,市民仍然同往常一样冲浪、遛狗,很多人不戴口罩。

16时,乘务组抵达了国航驻地。这是一幢5层小楼,乘务员们都在这里过夜。吕晗太累了,晚饭都没吃,洗完澡便睡了。

23时,吕晗第一次醒来。她来到2层餐厅,领取了一份夜宵——猪肉三鲜馅的饺子。回宿舍狼吞虎咽之后,她开始睡第二觉。长年的国际飞行让她早已适应了昼夜颠倒的生活。考虑到时差,国航驻地每天为大家提供5顿饭。

当地时间3月28日5时,吕晗第二次醒来。这一天,她要执行返程航班CA982。

在一顿简单的早餐后,为了避免上厕所,吕晗再没吃过任何东西。

回程:“整整瘦了5斤”

脱下防护服时,衣服会自己滴水

“吕晗,所有的压轴大戏都给你了!”出发前几天,国航纽约航站站长杨乐如是叮咛,对吕晗表示了充分的信任。

“出发前还是有点担心的,但看到组员的工作劲头后,担心便烟消云散了”。当地时间16时,乘务组通过视频召开航前准备会,充分考虑了所有意外情况。客舱后3排设置了隔离区,一旦有旅客发热,将被调至固定留观区实施隔离。

18时40分,乘务组乘坐大巴来到肯尼迪机场。他们互相帮忙穿好防护服,清点防疫物资。乘务组里唯一的小伙子跑前跑后,主动承担了更多工作。

根据中国五部委联合公告,目前所有目的地为北京的国际始发客运航班均须从12个指定的第一入境点入境。“旅客问的最多的问题是抵达第一入境点后怎么办,我们会向旅客解释,告诉他们需要做什么,给旅客宽心”。吕晗觉得,与平时相比,旅客好像更“依赖”乘务员了。

当地时间21时30分,飞机从肯尼迪机场起飞,朝祖国的方向飞去。客舱里响起一段温馨的广播:“各位旅客,请全程戴好口罩。如果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请务必第一时间向客舱乘务员报告。”

接下来,进入了乘务员们真正的“战斗时刻”。

他们看不清彼此,每个人就在防护服胸前位置写下自己的号位,方便确认身份。吕晗胸前写上了CF(chief purser,主任乘务长)。乘务组里有一名擅长画画的姑娘叫金玉,她给吕晗背上画了一只狠狠敲打冠状病毒的拳头,又配了一张大大的笑脸。

他们听不清彼此,便通过肢体动作交流。检查各舱保障情况是主任乘务长的职责,吕晗来到楼梯口,对楼上的乘务员抬了两次头。楼上乘务员心领神会,用双手比出爱心,然后做按压的手势,示意乘务长放心。吕晗向后舱张望,乘务员们便纷纷竖起大拇指,表示所负责的区域已经就绪。

“穿着防护服真难受啊!”吕晗说,“因为衣服不贴身,我们担心会影响行动,想了各种方法。有贴胶条的,有扎橡皮筋的,走得快了还要提着点裤腿儿。”

国航对机上餐食作了调整,每餐包括独立包装的酸奶、面包、饼干、蛋糕、香肠等。

在落地前3小时,乘务组对全体旅客进行第三次测温。一名19岁的留学生体温有点偏高,他说“我刚睡醒时体温会高一点”。没过多久,这名旅客的体温降了下来,并在落地后的检疫中一切正常。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北京时间3月29日23时34分,经过14个小时的长途飞行,跨越整整半个地球后,飞机降落在第一入境点——天津机场。

“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吕晗在舱门口送别旅客,与大家挥手告别。几乎所有旅客在下机前,都向机组表达了感谢。

天津机场的海关检疫人员分批次组织旅客和乘务组下机,一对一审核入境登记表,进行咽拭子核酸检测,办理入境手续。3个小时后,乘务组返回飞机客舱。

3月30日清晨,乘务组搭乘原航班返回北京,18名“战士”全数平安归来。

当吕晗终于脱下防护服时,她的全身上下都湿透了,根本不用拧,里面的衣服会自己滴水。

“3天瘦了5斤,我以为称坏了。”吕晗说。

隔离:“全都平安回来了”

保证大家的安全,是我们在这架飞机上的最大意义

吕晗今年39岁,北京人。

在当上空姐之前,她脑海中的乘务员形象是“神仙姐姐”。

2003年,大学毕业的吕晗成为一名国航空中乘务员。在培训课上,老师对这些二十岁出头的年轻女孩说:“乘务工作可能跟大家想的不太一样。它很辛苦,你们以后慢慢体会。”

这句话吕晗记了一辈子,她已经“慢慢体会”到了。“蓝天真的很美,但现实就是现实,起早贪黑,聚少离多。”她说,“万米高空不仅需要真情服务,还需要急中生智处理很多问题,保护旅客的安全,让旅客宾至如归。”

如今,执行CA982航班的18名乘务员已开始在北京的酒店隔离观察。公司要求大家每天量3次体温并上报,每顿饭为大家提供酸奶、水果。

隔离第一天,全组成员都跟吕晗反映,说执行完这趟航班,自己现在“全身酸疼”。

“那你们要多运动啊。想做好乘务工作,得有个好身体”。吕晗每天在微信群里“云拥抱”她的组员,为大家推荐一首好听的交响乐,让每个人分享一本好书,帮大家放松身心,陶冶情操。

隔离第三天,有的组员开始在群里发健身的照片了。“每次执行任务的组员都是临时抽调的。有的组员可能很多年都不会再碰见了,但此时,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每天,吕晗都会关注CA982航班的最新通报情况。截至目前,航班上没有出现确诊病例,这是让她最开心的事。

疫情暴发前,吕晗每周要飞20个小时。17年来,她只有两年农历除夕与家人团聚。随着国际航班的锐减,现在,她每个月只飞10多个小时。

去年,电影《中国机长》在全国热映。吕晗边看边哭,她说,英雄机组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在电影中,乘务长毕男有一段经典台词:“从飞行员到乘务员,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日复一日的训练,就是为了能保证大家的安全,这也是我们这些人为什么在这架飞机上的意义。”

“我们会一起回去!”毕男说。

“我们原班人马平安回来了!”吕晗说。

再过几天,吕晗将结束隔离生活,18名乘务员将悉数回家。之后,返回工作岗位,执行下一趟航班任务,他们已经准备好了。(记者 徐仲超)

来源:转自《中国民航报》

来源: 海外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