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名窑:汝窑瓷器鉴赏

汝窑位于河南省汝州市,解放后曾名临汝县,古称汝州,因名。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汝官窑。汝官窑瓷的特点是胎质细腻,俗称“香灰胎”。传世的汝窑瓷常见器型有碗、盘、洗、瓶、尊等日用品。

汝窑制品素面多,极少以花纹作装饰。造型端庄,釉色晶莹似玉。汝官窑的烧制时间短,作为贡品,中国民间流传甚少,南宋时已属“难得”之物。清雍正前后有仿汝器出现,然而仿造者只重釉色,胎骨呈白色,造型也不及宋时古雅大方。

官汝窑大约共烧造了20年左右,传世品极少,所以物以稀为贵。根据统计,现汝窑器传世大约分布如下几处: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7件半。

通过1987年10月到1998年先后对“清凉寺窑”四次发掘得出的结论是:始烧于宋初,封火于元末,历时三百八十多年,是民窑性质。从宋哲宗元  元年(1086年)到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的20年间,是奉旨为宫廷烧瓷的。

宋《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一语,可知确为宫廷烧过青瓷。南宋人顾文荐《负暄杂录》中的一条记载是:“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宣政间”就是宋徽宗政和到宣和十五年间(1111年-1125年),北宋亡于宋钦宗赵桓靖康二年(1127年)。这十七年中,北宋官窑的出现取代了汝贡窑。是否两窑同时烧造,没有文献可考。  

汝窑瓷器胎质细洁、胎色灰中略带黄色,俗称“香灰胎”;为了使器物外观完整,采用绝细的芝麻钉满釉支烧,因此器底仅见三至五个细如芝麻的支痕;汝瓷的釉面开有细密的本色纹片,釉下气泡疏稀、寥若晨星。

汝窑瓷器最主要的特点,不以装饰纹样为重,而以釉色作为美化器物的重要手段。汝窑青瓷由于胎、釉中含铁量的恰当、烧成时还原火焰控制的适度,因而釉色达到了宋人所理想的境界。

汝窑青瓷器物的釉色呈现一种纯正的淡淡天青色,从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收藏有数的一些汝窑作品来看,它们的色调变化不大,有的虽稍深些,有的稍淡些,即使有粉青、卵青、灰青之分,但呈色比较稳定,都离不开天青这个基调,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尊”釉色天青,仿佛雨过初晴的明朗天空。汝窑的烧造,可以说恰如其分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汝窑内有玛瑙为釉,玛瑙的主要成份是氧化硅,而瓷釉的主要成份也是氧化硅。汝窑青瓷天青色的形成,玛瑙这种贵重的釉料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据《宋史》载:政和初,“提辖京西坑冶王景文奏,汝州青领镇界产玛瑙”。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发掘资料也表明:“在窑址作坊附近除发现瓷泥料外,还发现玛瑙矿石,石质坚硬,颜色有红、黄、绿、白、蓝等。”由此可知当时宫廷用的官窑瓷器不惜工本,姿意挥霍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汝窑天青色在色彩上介乎绿色与蓝色之间,绿色是一种充满静谧的温和色彩,而蓝色则带有神秘的冷色。汝窑青瓷器物的天青色,既有蓝色之冷,又带绿色之暖,是一种冷暖适中、十分谐和的色调,这种色感正是当年统治者审美情趣的反映。汝窑主要是徽宗在位期间烧造的,赵佶是历史上著名的崇奉道教的一位封建君主,崇尚自然含蓄、冲淡质朴的审美观。道教的仪式中,献给天神的祈祷词,称为青瓷,更是表明崇信道教的教人对青色的崇尚。而汝窑天青色的幽玄、静谧正适合这种审美情趣。因此,汝窑器物所具的清逸、高雅的色泽,体现了道家的清静无为的思想和宋代上流社会的风尚。

以汝窑青瓷为代表的宋代官窑器物之釉色素朴、清雅,也反映了宋代和唐代瓷器两种完全不同的时代风貌。宋代统治者鉴于武人跋扈、藩镇作乱的教训,在努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同时,大力推行文治主义。北宋建国后,虽出现一个时期内的相对安定,然而盛唐时期那样雄健尚武的精神已经完全丧失。在这种特定的时代环境下,统治阶级和封建文人为了逃避现实更是追求安逸和享乐,带有世俗、田园、花间生活熏陶而产生的艺术情趣,强调平淡、自然之美,已不具备盛唐那种绚丽、豪华的特色。

在思想领域中,构成宋代社会哲学思想的基础是程朱理学,信奉理学的封建文人,追求平易质朴的风尚和禅宗深奥神秘的哲理。在艺术上爱好幽玄苍古之趣,这种所谓的文人趣味,也必然反映到工艺美术中来。汝窑青瓷器物不求纹样装饰,釉色以素雅、沉静为美,体现出宋代上流社会用瓷推崇理性美的特色。

宋代的文学一直以平淡作为审美要求的最高理想,平淡是要求作到平易而隽永、淡泊而含蓄。作为赵佶御用的青瓷器物,这种文学思潮必然反映到汝窑瓷器中来。以汝窑为典型的供御用瓷,其釉色平淡含蓄,于素朴之中表现着内在心灵的意蕴,体现了北宋晚期以赵佶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审美追求。

汝窑瓷的器型、风格、釉色、装烧工艺多承柴窑。香灰胎色,胎体较薄一般0.1-0.3厘米,汝窑是先烧素胎,700-800度低温烧后再施釉。宋早期有刻花、划花,中后期改为印花。色彩有天青、天蓝、粉青、淡青、豆青、虾青、月白各色,釉色以青为主。为了追求釉色美,汝瓷多是“半生釉”——即1100度-1150度的窑温,如温度再高,天蓝、天青色可能就要变成豆青、虾青色了。

所以在同一窑内,施的同一种釉药,离火远近不同,出窑时釉色也是各不相同。有的器物一面色深,一面色浅。汝窑的窑工们为了得到更高的成品率,他们发明了“火照”。何为“火照”?它是一种类似长方形的砖,上面有长条形小槽,将施有釉药的“火照插饼”(一头尖形,一头有圆孔),插在小槽内,放在窑内离观察孔较近的地方,可以随时取出插饼查看窑内温度,以防温度过高,釉色不美、或是将器物烧变形。
  

  • 汝瓷的釉分两类:一类是“半透明釉”;另一类是“乳浊釉”。乳浊釉的器物釉面有“粉质”感。由于是“半生釉”,胎体瓷化程度不高,更因在地下埋藏多年,胎体组织结构受到改变,敲击时发出的声音不是很清脆,听起来声音很“糠”。釉面玻化程度也不好,埋在地下最容易受到侵蚀,原来是天蓝色、天青色,受浸后的釉面变成了淡青色、土黄色,失去了原有的光泽。汝瓷釉下有的有气泡,有的没有气泡。没有气泡的器物是用“热熔釉”浸浇的。釉下“寥若晨星”的说法各有不同见解:有的说釉下气泡极少“寥若晨星”,按此说法釉下无气泡的就看不到“寥若晨星”了。
      通过我对汝窑多年的研究有如下见解:民汝瓷没有“晨星”显现。而贡汝瓷有无气泡都有“晨星”显现,器物相比只是多与少的差别。条件是:要用80倍放大镜观察釉下,闪出五色的光点,这就是“玛瑙沫结晶斑”,也就是“寥若晨星”的象征。这种玛瑙沫为釉的器物即便釉面受到些侵蚀,手感也是很温润的。在半透明釉的器物上开片的多是冰裂纹,无颜色。在乳浊釉的器物上开片的,多是蝉翼纹、蟹爪纹。入土地区不同,颜色不同:有棕色的,有淡黄色的。水坑的器物釉表面有白色的钙化,如点上一点盐酸会冒出白烟。不冒白烟者可能是作旧(是用一种化学药剂作上的,清洗不掉)这种钙化是可以清除掉的,侵蚀严重者釉面不平有腐蚀痕迹,个别的气泡已破。
      汝瓷的烧造工艺有支烧和垫烧两种:凡是裹足满釉器物都是支烧,支钉多少是根据器型大小来决定的,汝贡窑与汝民窑的支钉是有区别的:贡窑的支钉形似芝麻粒,一头半圆一头尖,尖端朝器底心,圆头朝器圈足;民窑支钉是圆型,如小米粒,有的大一点,有的小一点。汝窑支钉烧工艺在陶瓷烧造史上堪称一绝。垫烧器物多是足上无釉才用垫饼垫烧。凡是露胎处,又经多年入土,都是“羊肝色”。是因胎土中含有金属元素,收到地下水、热、盐、碱的化学作用才变成“羊肝色”的。如将器物打破,新茬就是香灰色。
      宋代汝窑无大器,是受到生产力的限制。窑炉都是较小的马蹄形,只有4~5平方米,高约1.6米左右。清凉寺发掘时发现最大的一座窑炉11平方米。宋代改烧煤,不再烧柴。不管是烧煤还是烧柴,在窑内都有灰尘飞起,落在器物上就要出现“窑渣”。必须是一钵一器才能入窑。钵比器大得多、重得多,所以汝窑瓷器一般不超过30厘米高。

  • 汝窑的珍贵,与它的存世量不无关系。现今已知被官方确认存世的古代汝瓷,一般认为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余件。

    由此如果汝瓷除去各大博物馆的珍藏,能在市面上的流通量可能与鸡缸杯相似。不过对于我等常人而言,花上几百元的门票钱,就能在各大博物馆观赏到,已经是心满意足了。

    “花是扬州种,瓶是汝州窑。注以江东水,春风锁二乔。”这是明代画家徐渭在其《墨芍药》画中的题诗。可见论起芍药,扬州是天下第一,而谈起瓷器,最好的必然要用汝窑了。

  • 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北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汝窑瓷器是青瓷的一种,可是在汝窑诞生前的3000年里,你根本无法在各种所谓的“青瓷”上看到纯正的青色:

  • 青瓷罐,西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 青瓷九管瓶,东汉,浙江省博物馆藏

  • 有些好歹发绿——青青河边草嘛,绿色也算青色的一种吧:

  • 青瓷碗,北宋,北京故宫藏

  • 可是,像“青天”那样的青色,确实从来没有出现过——直到北宋末年汝窑诞生:

    所以,汝瓷的釉色常常被亲切地称为:天青釉。之所以很难呈现青天的颜色,是因为瓷釉中的铁元素“太善变”。

    无论釉色发灰发黄,还是发绿发蓝,我们都统称“青瓷”,因为这些瓷器的呈色原理类似,都依靠瓷釉中的微量铁元素。但铁元素非常善变,窑内氧气充足时显黄色,氧气不足时变蓝绿色,釉层厚了发黑,温度太高又发紫。

    最麻烦的是,汝瓷刚刚烧成时往往偏绿,只有冷却速度得当才会慢慢变蓝,可见烧出纯正的天青釉非常不易。

  • 汝窑瓷器的第二美在于“裂纹”。还是这件汝窑三足樽,咱们走近一步,看个清楚:

  • 瓷器由“胎”和“釉”两部分组成,釉在胎的外面,就像一层漂亮的衣服。烧瓷的最后阶段需要冷却,胎和釉会同时收缩。

  • 如果降温太快,釉面的收缩速度超过瓷胎,就会开裂——这不就是瑕疵吗?对,瓷釉开裂原本就是瑕疵,很早就出现了:

  • 青瓷壶,南北朝,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可宋朝人不这么想!他们觉得裂纹的线条不受人为控制,有一种未经雕饰的“自然美”,便故意在瓷窑冷却时动手脚(比如放点冷风进来),制造各种裂纹,美其名曰“开片”:

  • 宋代官窑瓷器上有黑线大开片

  • 宋代哥窑瓷器上有黑线与金线交织的小开片

  • 汝瓷开片的特点是层层叠叠、晶莹剔透,如同早春时节迅速开解的河冰,所以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冰裂纹”:

  • 汝窑三足樽上的冰裂纹开片

  • 汝窑瓷器的第三美在于造型,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复古简约”。“复古”是说许多汝瓷的造型是从古代借鉴来的,体现了宋朝人的复古风尚。还是那件汝窑三足樽,它的模样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

  • 青铜三足樽,战国,湖北省博物馆藏

  • 樽盖上的精美纹饰

  • 出土的时候,这件青铜樽里面还有鸟骨头,估计是盛菜用的。到了汉代,这样的器物又被用来盛酒:

  • 汉代画像砖拓片里的三足樽

  • 不过,虽然是复古,宋朝人并不全盘照抄古代的设计,而是融入了另一个特点:“简约”。还记得战国青铜樽上的精美纹饰吧:可是在汝窑三足樽上,这些复杂的花纹全被省掉了,只做了七条朴素的平行线,学名叫“弦纹”:

  • 用弦纹做装饰的宋代瓷器有很多,但汝瓷的弦纹只是微微隆起,似有似无,有一种含蓄之美。

  • 相比之下,其他宋瓷品种上的弦纹就有点突兀了:

  • 定窑白釉弦纹三足樽,北宋,北京故宫藏

  • 汝窑三足樽的三个小足也有一种简约含蓄之美,凹凸有致,小巧玲珑,让人有一种想把它捧在掌心里的感觉。

  • 纯净淡雅的天青釉色,宛若天成的冰裂纹开片,复古简约的脱俗造型,这三种“美”造就了举世闻名的汝窑瓷器,也造就了北京故宫最重要的汝瓷藏品: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

  • 我国国有单位收藏的1.08亿件/套文物中,只有195件因为太过珍贵,入选“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三足樽是其中唯一的汝窑瓷器。

  • 汝窑三足樽仅有两件传世,另一件收藏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但北京这件釉质更美。

  • 根据最新统计(吕成龙、韩倩《世界各地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的传世汝窑瓷器一览表》),已经公开资料的汝瓷传世品只有92件,分藏在全球20多个公私机构和一些私人手中。

    北京故宫有幸收藏其中20件,收藏量位居全球第二。除了三足樽,北京故宫的汝窑碗和汝窑承盘也是汝窑名品:

  • 汝窑碗仅有两件传世,另一件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

  • 碗底有乾隆皇帝的诗作,足见皇上的喜爱

  • 汝窑三足洗,高3.6cm,口径18.3cm,足距16.7cm。
     洗直口,平底,下承以三弯足。里外施天青釉,釉面满开细碎纹片。底部满釉,有5个细小支钉痕。清乾隆帝颇看重此洗,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的匠师镌刻在器物外底部:
    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后署“乾隆戊戌夏御题”。 此器造型简洁,制作规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温润。

  • 最负盛名的当属汝窑水仙盆和莲花式温碗:

  • 汝窑水仙盆有六件传世,四件在台北,另两件分藏吉林省博物院和日本大阪市立大学东洋陶瓷美术馆。

  • 汝窑莲花式温碗属于温酒用具,仅有一件传世。排在第三位的是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有12件。可惜基金会财务紧张,藏品已交由英国大英博物馆托管:

  • 汝窑长颈瓶,北宋,大维德基金会藏。排名第四的是上海博物馆,共有九件。特别推荐一件貌不惊人的笔洗:

  • 不要看它釉色不纯,这件笔洗对于汝窑考古的意义秒杀之前所有精品,姑且卖个关子。

  • 排在第五的是大英博物馆,藏有五件:

  • 这是用来承托茶碗的盏托,共有四件传世,其余三件分藏英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和私人藏家。

  • 除两岸故宫和上海博物馆,想在国内欣赏到汝窑瓷器,还可以前往中国国家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和观复博物馆。此外,还有一个情况特殊的河南博物院。

  • 只能在河南博物院见到的汝窑酒台子,用来盛放酒杯。为什么说情况特殊?其他博物馆的汝瓷都是“传世品”,也就是在世间流传、没有入过土的文物。

  • 汝窑传世品确实不足百件,可是你知道吗,考古队从地里挖出的“考古发掘品”至少有50万件!其中最精华的部分,咱们稍后去河南博物院欣赏吧!关于汝窑的传世数目有两种说法,一是根据《中国陶瓷史》的说法,认为传世不足百件。

    另一种说法是上海博物馆出版的《汝窑的新发现》中列举了传世汝窑瓷器65件,且注明了出处。根据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统计,目前已知传世汝窑瓷器为77件。

    另外,根据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2009年12月「传世汝窑青瓷一览」的统计,世界范围内收藏的传世汝窑共计74件(当然不包括未经统计的民间收藏)。

  • 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上海博物馆藏

  • 北宋 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 大英博物馆藏

  • 北宋 汝窑天青釉盏托 大英博物馆藏

  • 故宫博物院收藏传世清宫旧藏「故字号」汝窑瓷器15件(另有两件为1935年郭葆昌捐献。尚有一件原清宫旧藏借拨给了国家博物馆,实际流传有序的汝窑瓷器故宫博物院现藏有17件),另外属资料性质的汝窑瓷器1件(孙瀛洲先生捐献,底刻「丙」字)。

    本次介绍的八件传世故字号汝窑瓷器分别旧藏于如下地点:

    「芥字号」—造办处、重华宫厨房存放两件

    清初在紫禁城皇宫内廷养心殿置造办处。康熙30年(1691年),除裱房等留在殿内外,其余迁至慈宁宫茶饭房。康熙三十二年开始设立作坊。康熙47年(1708年)全部迁出养心殿,后又将部分作坊设在慈宁宫南、白虎殿(已废)北的青瓦建筑里,负责制造各种物品。

    内廷西六宫以北五座院落统称为乾西五所,始建于明初,与东路的乾东五所相对称,由东向西分别称为头所、二所、三所、四所和五所,每所均为南北三进院,原为皇子所居。

    清代乾隆皇帝即位后,将乾西二所升为重华宫,头所改为漱芳斋并建戏台,三所改为重华宫厨房,而后拆建四、五所改建建福宫及花园,从而彻底改变了乾西五所原有的规整格局。

  • 宋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2.8厘米底径9厘米高3.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芥三七七旧藏收贮地:造办处、重华宫厨房

  • 底刻“丙”字,铭乾隆御制诗文。诗文如下:“淡青冰裂细纹披,秘器犹存修内遗。古丙科为今甲第,人材叹亦或如斯。”乾隆甲午春御题。由此看来这件洗上面的“丙”字的刻写要早于乾隆御题诗的刻写时间。

  • 宋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2.8厘米底径8.9厘米高3.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籠字号」—南库四件与「劍字号」—乐寿堂、遂初堂一件

  • 乐寿堂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其南是养性殿,其北有颐和轩。乐寿堂仿长春园淳化轩规制,其南北庭院东西廊壁嵌敬胜斋帖石刻。乾隆皇帝以此为退位后的寝宫,御题「座右图书娱画景」联句,故此堂亦称宁寿宫读书堂。光绪20年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以西暖阁为寝室。

    遂初堂位于宁寿宫花园中轴线上,古华轩后,为宁寿宫花园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建于清乾隆37年,嘉庆、光绪年间重修。乾隆御笔匾额,典出晋孙绰之《遂初赋》。乾隆皇帝曰:「宣祖(康熙)临御61年,予不敢上同皇祖,是以践阼之初,苍天默祝,至60年即拟归政,冀得遂初心愿,如践阼之初所盟宿忱。」故命名为「遂初堂」。

  • 宋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3.6厘米底径9.2厘米高3.2厘米

  • 故宫博物院藏    籠一五八旧藏收贮地:南库 底刻“乙”字

  • 宋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3.4厘米底径9.2厘米高3.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宋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3.5厘米底径9.1厘米高3.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宋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3.9厘米底径9.1厘米高3.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宋汝窑天青釉盘及局部  口径19.3厘米底径12.6厘米高3.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劍一一三旧藏收贮地:乐寿堂、遂初堂 底刻“寿成殿皇后阁”铭  「成字号」—斋宫、诚肃殿一件。斋宫在紫禁城内廷乾清宫的东面,西六宫区的南面,与乾清宫西面的养心殿区域两相对应。此区域院落为清雍正朝修建,为皇帝大祀典礼之前在宫内斋居的处所。

  • 斋宫区院落前为斋宫门外院落,斋宫门内为斋宫与其后殿诚肃殿,前后二殿以东西游廊连接。皇帝宿于斋宫举行斋戒期间,斋宫丹陛前会设立斋戒牌和铜人,皇帝与陪祀大臣都佩戴斋戒牌,各殿宇门前也悬斋戒木牌与帘额。

  • 宋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8.5厘米底径12.5厘米高3.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成三三五旧藏收贮地:斋宫、诚肃殿  「夜字号」—颐和轩、重华宫厨房一件

  • 颐和轩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南有乐寿堂,北为景祺阁,轩与阁之间有穿廊相连,形成工字殿。颐和轩面阔七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颐和轩前月台左侧设有日晷,月台接甬路与乐寿堂相通,甬路两侧各设琉璃花池。轩两侧有游廊连接乐寿堂,廊壁镶嵌敬胜斋帖石刻。

  • 宋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2.9厘米底径8.9厘米高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夜二二旧藏收贮地:颐和轩、重华宫厨房

  • 底刻“乙”字  「鱗字号」—慈宁宫东跨院、古物馆库房一件 「號字号」—宁寿宫、体和殿、蹈和门内西北屋一件

  • 宁寿宫位于皇极殿后,建于清康熙28年(1689年)。初为宁寿宫后殿,乾隆37年(1772年)至41年将前殿建为皇极殿,原匾额移至后殿,遂改称后殿为「宁寿宫」。体和殿位于西六宫的翊坤宫之后,原为翊坤宫的后殿,清光绪年间将此殿改为前后开门的穿堂殿,名曰「体和殿」。殿为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五间,前后开门。东两间相连,慈禧太后居住储秀宫时曾在此进膳。

  • 宋汝窑天青釉圆洗及局部  口径13厘米底径8.9厘米高3.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鱗四旧藏收贮地:慈宁宫东跨院、古物馆库房 底刻“乙”字

  • 宋汝窑天青釉刻御题诗文碗及局部   口径17.1厘米底径7.7厘米高6.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故宫博物院藏  瓷一二二〇四號四旧藏收贮地:宁寿宫、体和殿、蹈和门内西北屋

  • 乾隆御制诗文:“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底异匏樽。盂圆切已廑(《御制诗文集》中写作“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乾隆丁酉仲春御题。

    「總字号」—外廷洪宪馆两件

    1911年清逊帝溥仪退位后居住于紫禁城内廷,外朝由北洋政府接管。1914年2月4日成立了古物陈列所,所址设在紫禁城外朝部分。此前,当时的内务部与逊清皇室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宝器20余万件运至紫禁城,然文物存放之地尚未解决。时内务部与外交部协商批准从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中拨出20余万元建文物库房,其基址选定在原咸安宫基础上。

    当年6月开工,历时一年,于1915年6月正式建成,交付使用,这是中国近代建成的第一座专门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库房。库房为两层楼西洋式建筑,其中所藏集历代古物之萃,青铜、书画、陶瓷、金玉,至珍且奇,因定名曰「宝蕴楼」。1947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宝蕴楼所藏文物遂逐步移出。

  • 宋汝窑天青釉盘及局部  口径19.6厘米底径13厘米高3.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總五四二旧藏收贮地:外廷洪宪馆 底刻“蔡”字

  • 宋代能够收藏汝窑瓷器的蔡氏可能只有两人,一人为徽宗时宰相蔡京,他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获得皇帝赏赐的机会大大多于常人,从而得到汝窑瓷器的机会也会很多;另—人为蔡京的儿子蔡絛,他是宋徽宗的驸马,宋徽宗曾七次至其府第,赐予无数珍宝,其中很可能就有珍贵的汝窑器

  • 宋汝窑天青釉刻御题诗文三足洗及局部  口径18.5厘米 底径16.9—17.1厘米 高4厘米

  • 故宫博物院藏 總五三八旧藏收贮地:外廷洪宪

    乾隆御制诗文“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乾隆戊戌夏御题馆。

    其他:

    另有留字号(未参加南迁文物)一件,原藏古物陈列所。外借国家博物馆一件,旧藏地点不详。郭世五(郭葆昌)捐献2件。

    综上所述,通过对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的17件汝窑器物分析、排比,以及对其传承过程的追考,结合当时清代乾隆皇帝对这些汝窑器物的褒奖和赞誉,可以明确得知,当时部分收藏到皇宫中的宋汝窑瓷器来源于进贡或是呈献。

    清代对宋汝窑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对某些历史文献的解释,以及对汝窑瓷器的欣赏。这是一种历史的局限性,通过这次解读可还原当时人对汝窑的认知,也是对现代人通过科学手段对汝窑调查、发掘、整理的肯定—正是诸多现代陶瓷研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才使我们能够看到如今汝窑的历史全貌。

  • 宋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及局部  口径18厘米底径17.8厘米高12.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留字号(未参加南迁文物)

  • 口径13.7厘米底径9.3厘米高3.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拨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

  • 宋汝窑天青釉盘及局部  口径16.9厘米足径9厘米高3.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1935年郭葆昌捐献

  • 宋汝窑天青釉盘及局部  口径17.1厘米足径9.1厘米高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1935年郭葆昌捐献

(0)

相关推荐

  • 谈谈汝窑——寥若晨星,梦韵天青,引历代英雄竞折腰

    2017香港苏富比秋拍现场 2017年10月3日,苏富比亚洲区副主席仇国仕展示拍品"北宋汝窑天青釉洗".竞标争持约20分钟,经过近30口叫价后,最终由一名亚洲私人藏家以2.943亿 ...

  • 50图中国青瓷,龙泉青瓷遍天下,汝瓷存世不足百件?

    宋代窑业大兴,百窑争鸣,无论是率先开启瓷器篇章的青瓷,还是突破"南青"独揽天下的白瓷,或是独树一帜的黑釉瓷,皆在中国陶瓷史上皆留下绚丽篇章. 同为青瓷,为什么龙泉青瓷走向全世界,而 ...

  • 五大名窑:定窑瓷器鉴赏

    定窑是长期以来人们所公认的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历史学家傅振伦先生在<中国最古的瓷器>一文中曾谈到:世之言瓷者,以为宋世有瓷,且以定.汝.官.哥.均为宋代五大名窑,推而上之以 ...

  • 北宋汝窑瓷器鉴赏!北宋汝窑花口笔洗 北宋...

    北宋汝窑瓷器鉴赏!北宋汝窑花口笔洗 北宋汝窑碗,两件大开门的北宋官汝窑瓷器欣赏!北宋汝窑真品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器型相当的规整,千年前的瓷器沧桑感是油然而生滴,胎釉莹润如玉宝光很足!真正的好的瓷器,欣赏 ...

  • 北宋汝窑瓷器鉴赏口诀

    汝瓷乃名瓷之首,产自河南临汝县. 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北宋二十年. 胎质细腻香灰色,轻击好似木纳声. 造型规整无挑剔,器型简单数量少. 釉质肥厚若堆脂,玻璃质感不够强. 随光变色迎光红,玛瑙釉中小点红 ...

  • 五大名窑:哥窑瓷器鉴赏

    哥窑,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为窑址一直未被发现,也成为陶瓷器的千古之谜.哥窑最早记载为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所以说宋代并 ...

  • 五大名窑:官窑瓷器鉴赏

    官窑起自唐 ,历经北宋.南宋.明代的发展,到清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官窑,广义的官窑指的是朝廷设立的瓷窑.宋.元.明.清都有设立.而狭义的官窑指的是宋代的[官窑].1.御窑瓷  2.官窑瓷.宋代的[官 ...

  • 五大名窑:钧窑 瓷器鉴赏

    故宫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内蒙古博物院 开封市博物馆 天津博物馆. 钧窑是宋.金.元时期北方地区规模庞大的重要窑场之一,其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最著名的窑场位于禹州旧城北门内的钧台与八卦 ...

  • 宋瓷五大名窑中的大佬,看看那些年成交的天价汝窑瓷器

    旧时大家谈到瓷器一般必定会涉及宋代五大名窑,不过近来考古证明,其中有一窑口可能非宋时,所有现在一般称中国五大名窑.其中汝瓷位坐''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中的第一把交椅,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 ...

  • 浅谈名窑之首汝窑瓷器的鉴定

    汝窑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且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瓷器在宋代是为皇室烧造瓷器的窑口,可想而知宋代汝窑的瓷器烧造技艺在当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汝窑瓷器以天青釉而闻名于世,其 "雨过天晴云破处&q ...

  • 台北故宫21件汝窑瓷器高清图、底图、传记鉴赏

    汝窑瓷器以其温润的天青釉色闻名于世,被视为青瓷之冠.因烧制时间短,传世品极少,历代视为稀世珍宝,其中21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组台北故宫收藏的21件汝窑照片和文字说明,摘录自台北故宫2006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