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诛韩信,萧何和张良出了一身冷汗
刘邦建立汉朝,功劳最大的就是所谓的汉初三杰,也就是萧何、张良和韩信。萧何负责后方管理,供应后勤,张良负责出谋划策,运筹帷幄,韩信负责带兵打仗,指挥作战。这是刘邦自己钦定的三个建立汉朝贡献最大的人。
但是,这三个人的情况又是各不相同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加入刘邦阵营的时间不同。萧何是和刘邦一起在沛县起兵的元从功臣,也就是所谓的砀泗元从,张良是韩国贵族出身,是刘邦入关之前加入的魏韩慕从,韩信加入最晚,是刘邦受封为汉王之后才从项羽阵营叛投过来的,比刘邦接收的秦国降兵降将还要晚。
刘邦建立汉朝就是靠这三个时期加入阵营的功臣们,这个顺序也是刘邦集团从里到外的功臣,最核心的是砀泗元从,中间是魏韩慕从,最外面才是秦楚降将。刘邦对各个集团的信任也是逐步减弱的,最信任的是砀泗元从,信任程度最低的是秦楚降将,处在中间的是魏韩慕从这一部分人。那么很自然的,汉初三杰里,刘邦最信任的是萧何,其次是张良,最不信任的就是韩信。
刘邦对韩信的不满是比较早就已经开始了,甚至可以说第一次在汉中召见韩信谈话的时候,就很不愉快,才导致韩信准备出走,离开刘邦阵营,萧何知道之后,“月下追韩信”,才又把韩信找回来的,并且说服了刘邦,让刘邦拜筑台拜将,重用韩信,之后韩信率兵先后平定赵地和齐地,最后和刘邦合力,在垓下之战中击败了项羽。
在这个过程中,刘邦多次拉胯,被项羽击败,而韩信则从出兵进攻赵地开始,一直比较顺利,先攻占赵地,然后平定齐地。在平定齐地之后,韩信派人向刘邦求封齐王,刘邦当时就很生气,觉得韩信这是要挟他。也是因为张良发现了刘邦不愿意,赶紧提醒他,他才同意给韩信封王,并且不是封假齐王,而是封真齐王。
但在这个过程中,刘邦本身是不愿意的。因为这时候刘邦手下其他人都没有封王的先例,和刘邦并肩抗楚的已经封王的人,都是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就复国的六国贵族,也不是刘邦封的,还有的是在项羽调整封地的时候封的,刘邦自己手下的功臣还没有人封王,而韩信这时候就提出来要封王,刘邦觉得这是坐地起价,所以很不愿意。
作为一个创业期的老板来说,一个员工仗着自己掌握公司的核心技术,工作能力强,不断地坐地起价,老板一时之间找不到人替代,只好忍住心头怒火,暂时接受了。一旦他需要你做的工作都做完了,那么自然要秋后算账,新仇旧恨一起算。所以,项羽刚一被消灭,韩信就先被刘邦从齐王改封楚王,实际上已经降了一级,之后又干脆降为淮阴侯,更加降了一级。
这也说明,刘邦从一开始就不喜欢韩信,也不想重用韩信,只是为了对抗项羽,自己手下也没有比韩信能力更强的大将,所以才暂时重用韩信,但他内心对韩信始终是不信任也不满意的。无论是韩信企图逃走,还是在大战之际突然坐地起价,都让刘邦非常不满,等到最大的对手项羽被消灭了,韩信自然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了。
从韩信求封齐王的时候,张良就知道刘邦对他不满。但那时候刘邦大业未成,正在用人之际,韩信也还有可用之处,两个人可以各取所需,相互利用,张良劝说刘邦能够成功,是建立在相互之间还有利用价值的基础上的。等到项羽已经被消灭了,刘邦认为韩信也没有利用价值了,要报复韩信,张良再去劝说,这就不太现实了。
而且,从张良的角度来说,第一是他和韩信没什么交情,犯不着自己为了给韩信求情,而得罪刘邦;第二,他也知道自己对刘邦来说,信任也是非常有限的,他和萧何的地位是不能比的,他自己的其实利用价值也已经差不多结束了,处境跟韩信差不多,刘邦能对韩信下手,也会对张良下手。所以,这时候他如果求情,结果不但不能救韩信,而且可能会导致刘邦直接对他起杀心。
所以,刘邦不断降低韩信的爵位的时候,张良没有为韩信说过一句话,当初保举韩信的萧何也没有帮韩信说过话。不仅如此,在韩信被杀之后,张良也感到自己处境其实比韩信强不了多少,所以开始功成身退,归隐山林,不问世事。萧何也有一段时间不得不故意收受贿赂以自保,才让刘邦逐步打消了对他的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