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如何解决脸黄的问题
中医的望诊,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望脸色。
嗯,就是看脸色。
正真的看脸色了。
中医的古籍记载,常见的颜色包括有青赤黄白黑。
其中面色黄是我们常见到的,
当然我们身体健康之人的脸就是黄而红的,
就是红黄隐隐的。
不过黄色也会成为一种病理的表现。
就是就是由红黄转黄为主了。
这个黄色,常见脸部、手掌的皮肤。
日常女性特别关注自己的面部的皮肤。
还有就是一些小孩也会出现面黄肌瘦。
这黄脸是什么问题呢?
黄色临床常见两个原因
脾气虚和湿邪。
一、脾气虚
五行之中,土对应的颜色就是黄色,
土呢,又对应着五脏的脾。
这样脾病的颜色就常常以黄色为主。
当脾气虚了,脾主运化的功能差了,
就容易出现气血生化之源不足,
这样就容易出现面黄肌瘦的问题,
这样的面黄常常是黄而无光泽,
就象枯萎的叶子一样的萎黄。
对于这样脾气虚的黄脸,
沐子健常常用补脾气的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治疗。
二、湿邪
颜色除了能反应五脏的问题,
还能反应六气的问题。
黄色就是反应湿气重的。
当我们常常过多吃点甜食、水果和饮料,
就容易出现湿困气机,生化受阻,
从而导致皮肤发黄,
这样皮肤发黄,是暗滞的,往往给人的感觉就是洗不干净脸一样的。
对于这样湿气重的皮肤黄,
常常需要用到藿香、佩兰、茵陈和苍术等等来祛湿了。
临床上最常见的黄脸,
是复杂的,就是既有脾气虚,又有湿气重的。
往往就是脾虚湿困证。
所以沐子健常常是用能补脾气和祛湿的参苓白术散去治疗。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参苓白术散,
原方主治脾肺气虚,
泄泻,困倦无力,饮食不思,
为和中化湿,行滞调气,
脾虚泄泻之要方。
用于慢性衰弱病人的腹泻
参苓白术散组成:
莲子肉12g、薏苡仁9g、砂仁6g、
桔梗6g、白扁豆12g、甘草9g、
白术15g、山药15g、茯苓12g、
党参12g。
分为以下这两组药物:
第一组:补脾
1.四君子汤——补脾气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这一组药物就是补脾气为主的,
尤其白术、白茯苓均能通过补气祛湿从而达到让黄色的皮肤变白的效果。
2.白扁豆、山药、莲子——补脾气阴。
第二组:运脾化湿
1.陈皮——理气燥湿
2.砂仁——醒脾化湿
3.薏苡仁——淡渗利湿,
4.桔梗——引脾气以补肺气。
本方清·汪讱庵在《医方集解》中点评:
治脾胃者,
补其虚,除其湿,
行其滞,调其气而已。
当然临床使用也会加上藿香和佩兰这些透湿的香药。
想改变黄脸婆这个问题,
还有就是改变加重湿气和伤脾气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