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学校,我亦心满意足了
这个暖暖的午后,我在家里完成一份单位的作业——写公众号。今天轮到我了,可是我绞尽脑汁却不知道要写些什么。想想我的同事,暗自笑了,他们也曾如我,因为一篇文章,提前发愁好长时间。
那天,郝姐从铁皮柜里翻出了我十多年的摘抄本、听课笔记、成长记录夹,说啊,我看了你以前写的东西,真好!我一本本地掀了掀,感慨,那时的我还真的让现在的我佩服。好像是我当主任的前几年,以班级叙事的形式写了好多篇文章,它们陆续变成铅字发表在不同的期刊。我记得我大言不惭地跟老爸讲:“这家杂志社好像不行,我投一篇中一篇,不往他们家投了!”结果,当我不再是班妈,而成为一名打杂儿的教导主任后,鲜活的素材骤然远去,投稿的激情也一并消失了。
我总在设想着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假如能参加高考,说不定会考上一所好大学。然后,我也可以衣锦还乡。如果我可以一直教班儿带学生,说不定也可以出一本《班妈日记》呢!可是,人生有如果吗?我已经四十不惑了!
开学两个月了,感觉进入了陀螺模式,天天不停转。刚刚以为快要停下了,一支鞭子又抽将过来,于是,不得不继续转圈圈。明明,什么都挺顺手,却有着摆脱不了的忙碌。我不怕忙碌,我怕的是忙碌经由我的加工再移植到同事身上,会让他们生出倦怠。好多次,我在夜色中回家,会反复叩问自己;“你图什么?这样做值得吗?”然后有一个声音冒出来,“我图若干年后,能留下一些带不走的东西,比如孩子们对读书的钟情、对陶泥的喜爱,还有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最起码,学校的声誉不能败落在我的手里!
单位里在施工,因为一间录播教室,我找工人砸了一面墙;同事讲,咱们什么时候盖个宽敞的教学楼啊?我笑笑,不置可否。因为,这事,我还真作不了主。我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地把任务分解,让大家心无旁骛地教书。
是了,“名校之名不在有大楼,而在有大师。”我敢说,我这里有一群最有虚心好学的老师。
名师如小谢,在身经过“百战”之后,依然对一节公开课追求着精益求精,我本不懂英语,她还执意要我去听课说课。那天中午,她走的时候替我带上门,然后,在门口大笑出声:“校长给我放了个大招儿!”我的欣喜并不亚于她,跟郝姐讲,那是我开学之来最为幸福的时刻,因为没有什么比带给老师灵感更为快乐的事情了;我突然想到,我要的,无非是这样心灵上的满足。中秋“蒸”月、国庆放歌、举办感恩教育、开设阅读银行……都是在获取一种精神上的丰盈。
所以,新小是个正的能量场——
刘芳在《家》中写道:我有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大家。不管上级给我们分配了多么复杂,多么艰巨的任务,我们都会分工合作,圆满完成任务。在县市各级比赛中,我们按照自己的特长相互支持,互相帮助,总能取得最理想的成绩
东宁在《就这样幸运下去》中感慨:这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对新小精神的诠释。督导评估,区域教研……团结让我们啃下每一个“硬骨头”。这是一个有爱的集体,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 只要我有”便会倾尽全力去帮助有困难的同事。这个集体的优点实在太多了,请原谅我词藻的匮乏,总之,每当走进学校,就犹如走进了温暖的家,有一股暖流注入你的心窝。
建萌在《等待》中抒发了这样的感言:原来,那样可爱的一群人 ,都在这里……在这里,领导们给予了我肯定与机会,让我也跟着去听课和学习。每一次我都有收获和蜕变。同事们给予我帮助与鼓励,让我坚持不要放弃。在这里,我收获了很多知心的朋友。他们要么耐心指导我进步,要么鼓励我不要焦虑,要么帮我解决工作中的难题,要么陪同我一起努力。我在这里的每一天渐渐变得充实而美好。
倘若十多前年,我有个和薛瑞萍一样的愿望,那就是“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现在,我想说:给我一所学校,我亦心满意足了!
其实,这正是我想要的样子。
欢迎您和我们一起讲述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