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洛阳铲,竟然是用来检验堤坝质量的
洛阳铲是一种半圆筒状铲形工具,向土中打洞时可以将泥土带出,方便盗墓者/考古工作者根据土质土色来判断地下是否有墓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用洛阳铲打土是每一个盗墓者/考古工作者最入门级的必备技能。
那么,洛阳铲到底是什么时候由谁发明的呢?
比较有说服力的是,近代金石学者、孟津县刘坡村人郭玉堂的相关记载。他是著作《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的作者,对清末到民国洛阳一带古墓情况有翔实的记载。在他尚未发表的书稿《洛阳古物记》中,记载瓦铲为洛阳马坡村人唤李鸭子者所首制,年代大概在20世纪初期。
李鸭子是绰号,那些比他晚一辈儿的人都说不出他的大名。李鸭子是马坡村的农民,以刨古董为生,人很聪明,晚年刨不动了,在家里给别人修古董,粘瓦器。说起绰号,颇有来历,李鸭子有3个儿子,长子李河泉,次子李河宽,三子李通海,老二老三是双胞胎。有村民跟他开玩笑,说你3个儿子名字起得真好,河水有泉源,又宽阔,还通大海,你在河里凫水,跟鸭子似的,美着哩。在农村就是这样,一个人外号被叫响,真名反倒不被人所知了。
但是翻看古籍,发现早在明代,文献中其实就记载了有关类似“洛阳铲”的工具。
明代著名的水利专家潘季训,著有《河防一览》之书,书中卷四《修守事宜》中说到筑堤之后的验堤之法曰:“验堤之法,以铁锥筒探之,或间一掘试。” 这里提到的工具名为“铁锥筒”,并没有详记探铲的形状,但从其名称与作用上,可以对其分析。该工具质地为铁,其形即曰“锥筒”,必然为筒状,形状应当与今日所见洛阳铲相去无几。锥是起下扎作用,制成筒形,则是起套土作用。
这条记载,说明早在明代,就已经有类似“洛阳铲”的取土探洞的工具了,当然这种工具最早用于检验大堤夯筑质量了。
据潘氏所记,当时筑土,要求每五寸夯一层。构筑河堤,一次少则数层,多则厚达数丈,许多人为了偷工减料,取巧作弊,往往表层运用好土,下层用劣土,表层实夯,深层虚夯,造成大堤表面符合质量,内存工程隐患。所以,必须深入检查,方知筑土是否合格。验收时,表层一般都合乎要求,重点检验者,应当是深层的夯土。这样,方能测验表层夯土之下及更深处的土质与硬度。这种不掘土破堤只钻孔取样的方法,无疑是一种工程检验方法的创造。
由于考古学与土木工程学专业交流较少,同时又“隔行如隔山”,工程学上的探土工具一直没有被考古学所引进,直到上世纪20年代才被发聪明的盗墓者“李鸭子”发明出来,足足晚了数百年。可见,跨行业之间的交流是多么重要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