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茶事 | 芒种,真味不失贮好茶
白云飞处是吾家,
石眼泠泠水一车。
醉日到来应种竹,
梅时过尽好藏茶。
遥怜壶枣初成实,
似说占禾半吐花。
已得伽陀微妙句,
归欤香火讽啰耶。
宋·王之道《和因上人三首》
今日芒种,仲夏之节,北方麦子收割,南方稻谷栽种的时候到了。对茶行业来说,此时,正是茶叶销售的旺季。依照干支历法对江南梅雨季节的“入霉、出霉”始终日算法,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将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茶叶在梅雨时节的存储是一个大问题,本期我们就谈谈六大茶类的贮存小窍门。
从茶叶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离不开的副食饮品那一刻起,茶叶的存储问题就伴随而生。茶叶的制作工艺决定了它怕潮、怕串味而破坏其真味,影响品饮。所以,茶叶贮存,首先就是要解决防潮、防串味的问题。《中国文物报》1990年8月2日报道了在浙江湖州一东汉墓葬中,发掘到一只釉面写有“荼”字的东汉晚期贮茶瓮。这说明,早在东汉晚期,专用的贮茶器皿已经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本期题图为清末彩绘外销画册《茶景全图》中的一页,画面外的中英文说明写道:“箱以装茶,备舟载运,茶叶再经轻焙,仍需温暖安放铅箱内,然后封固,勿使通风,照此装法运往世界各地,不致芬香失味。”由此可见,以铅、锡箱罐封存茶叶是晚晴时期,茶叶外销储运的主要工具。时至今日,很多老字号的茶庄,仍沿袭以锡、铅、马口铁等金属茶罐上贴红封标签的方式陈列茶品,其主要目的就是防潮、防串味。
茶类不同,制作工艺不同,贮存方式也不同。像唐代的腊茶、饼茶是以蜡封面串成一串,放入竹制茶笼中保存的。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中认为,这种茶笼相当于一个烘箱,下置微火无烟的炭盆烘焙防潮。末茶的贮存则是以木胎漆器的茶合贮存,在陆羽《茶经·四之器》“罗合”条目下写道:“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这段文字中的罗是很细目的罗筛,合即盒子,以竹木质地,并上漆以防潮。但末茶是即磨即用,茶合仅仅是用作暂储茶末而已。日本茶道器具中的“茶枣”,就是依循唐宋时的茶合形制而来。
自明清至今所形成的六大茶类贮存要求,除了防潮、防串味这两大要点外,焙火的散茶如武夷岩茶、凤凰单丛等要防压,所以需要放在金属罐箱中贮存为好。红茶的贮存要求与岩茶类似。绿茶需保其鲜香,要密封后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冷藏。清香型的铁观音、台湾高山冻顶乌龙等也是密封放入冰箱冷藏贮存为佳。像茉莉花茶这样的窨制茶,则只需要密封避光,常温贮存。普洱茶的保存需要生熟分开,最好用竹箬捆装或装入牛皮纸袋,在通风好、避阳光、空气干净,温度10-30℃之间,湿度约40-60%之间的室内贮存。白茶茶饼、黑茶茯砖等与普洱茶贮存要求一样。
从品饮感受的角度来讲,绿茶、花茶以饮用当季新茶为佳。武夷岩茶存放隔年退火再喝更好。民间还流传有武夷岩茶“三年成药,五年成宝”之说。普洱茶与白茶近年来也是追老茶成风,但如果从营养物质的转化角度来说,五十年以内,干净无霉变、无异味、无污染的茶品可以考虑,年份再高,喝的就是名堂、故事与情怀了。
茶叶的贮存,最关键一点还是防潮、防串味、防霉变、防污染,以留住茶之清芬真味。喝茶对健康有好处,前提是要喝干净、放心的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