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羊祜怎样慧眼识珠举荐良将
羊祜怎样慧眼识珠举荐良将
唐代诗人孟浩然写有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与诸子登岘山》,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诗中所提到的那位使孟浩然追慕不已的“羊公”,便是西晋初年著名的军事家———羊祜。
羊祜,字叔子,他知识渊博,见解卓荤,史称“有识尚”。西晋武帝二年(266),羊祜出镇战略要地襄阳,与偏安东南一隅的孙吴政权相对峙。在尔后的十年中,羊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开拓边境、积蓄军粮、增强军事实力,对孙吴开展凌厉的政治攻势,实施强大的军事压力,并数次向西晋最高统治者进献灭吴方略。
羊祜所筹划的灭吴军政大计,因遭到权贵们反对阻挠而不能在其生前付诸实施。然而,这些方略却为日后西晋灭吴、统一南北事业奠定了基础。羊祜去世才二年,西晋灭吴之役即一举成功。据《晋书·羊祜传》记载,当西晋“群臣上寿”庆贺这一成就时,晋武帝司马炎手执酒杯,流着泪说:“此羊太傅之功也”,对羊祜在灭吴大业中的杰出贡献作了充分肯定。
其实,羊祜在晋灭吴事业上的贡献,还表现在他先后推荐王濬、杜预等良将担当要职,从而为日后西晋顺利进行灭吴战争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羊枯对选将问题十分重视,主张“审择其人”。他知道要从军事上彻底击败东吴,完成南北统一,就需要选拔杰出的将领来统率和指挥军队。为此,他积极鉴别人才,勇于提携后进。
王濬,是一个毁誉参半的有争议人物。他早年志高孤傲,不为乡里所誉,为官以后“奢侈不节”,老年又居功自傲,西晋很多人认为这样的人不能委以重任。然而,羊祜却认为王濬是一员干将,足智多谋。王濬曾为羊枯部属,任过益州刺史,被朝廷新征为大司农。羊枯十分赏识王濬的才干,认为他“有大才”,如果任用得当,时机成熟,“必可用”。当时东吴政权倚仗长江天险负隅顽抗,而晋军水师却比较薄弱,这给伐吴战争的顺利展开带来了相当大的阻碍。晋武帝泰始八年(272),羊祜任车骑将军筹划平吴,羊枯懂得伐吴“必藉上流之势”这层道理,因此积极物色水军的统帅人选。经过多方比较,他发现益州刺史王濬最能胜任建立强大水师舰队的要职,于是便向晋武帝大力荐举王濬。
羊枯的荐举为晋武帝所接受,王濬便以益州刺史的身份“监益州诸军事,加龙骧将军”。在羊枯的指令下,王濬在任上积极“修舟楫,为顺流之计”。西晋一支实力强大的水师部队就这样建立起来,为克服长江天险,战胜东吴水军提供了必备的前提条件。在伐吴战争中,王濬这位70多岁的老将一马当先,并凭借多年的造船经验,智破敌军的拦江铁锁、铁锥,使晋军顺利东进,赢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太康元年(280)三月,王濬克武昌、取建业,亲自接受孙皓投降,立下赫赫战功。因此时人赞誉羊枯重用王濬是慧眼识珠,“能举善焉”。
西晋咸宁四年(278)十一月,羊枯病重,临终前“乃举杜预自代”,推荐杜预代替自己承担镇守襄阳的重任。羊枯之所以作出这一选择,有其深刻的原因。羊枯在临终前推荐杜预接替自己,可以说将筹划了近十年的伐吴大计委托给了杜预。这一选择不仅关系羊、杜二人的私交,更关系到西晋王朝的政局走向。羊祜推荐杜预,是对他长期观察的结果。一是他对杜预的军事指挥才能有很深的了解,知道杜预那“武库”的声誉无虚假成分,届时必定能圆满完成灭吴之战的指挥任务。二是考虑到杜预一直是自己灭吴计划的积极支持者,他都督判州军事,肯定会继承自己的遗志,不遗余力地作出努力,使灭吴大业付诸实施。
(中图)《羊祜墓志铭》刻于北魏熙平元年,山东省新泰县宫里村北之羊祜城遗址出土
(右图)《羊祜画像》取自现代叶雄绘《三国演义人物谱》
杜预二十一年的仕宦生涯里,在各个职位上都表现出了卓越的行政能力和军事能力。咸熙元年(264)修刑律,泰始五年(269)定考课之法,泰始十年(274)力排众议建河桥于富平津,咸宁四年(278)上疏陈农要,这些都显示了杜预出众的行政才能。在军事方面,杜预精研《左传》,长于兵略。景元四年(263),杜预参与了伐蜀战役;泰始七年(271),杜预以散侯参与定计,击败匈奴刘猛反叛。同时,杜预又上奏“论处军国之要”谏议五十余条,都被晋武帝采纳,故赢得“杜武库”的美称。通过各种职位的历练和考验,杜预“明于治乱”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也得到了武帝和朝中大臣的认可。可以说杜预从个人能力和威信上,已具备了接替羊枯完成灭吴大计的条件。
威宁四年(278),杜预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杜预到任后,“继甲兵,耀威武”,加紧伐吴前的准备工作。同时,又用离间计迫使吴主更换掉熟悉边情的将领,致使吴军将士之间互不熟悉,指挥失灵。接着又连连上书,请求晋武帝立即发兵攻吴。在日后的伐吴作战中,杜预担任前线指挥时,能顾全大局,机智灵活地让冲锋在前而又受其节制的王濬“径取建业”,拔得头功,为灭吴获胜赢得了先机。
后来的历史表明,羊枯对王濬、杜预等人的赏识和推荐非常正确,他们在灭吴战争中建立了卓越功勋。当然,羊祜举荐王濬、杜预等良将,有着个人及所代表集团利益的考量,而晋武帝认可羊祜的举荐,也有着巩固皇权的考量。然而,羊祜知人善任,慧眼识珠的良好品质和宽广胸怀,无疑让后人仰慕“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而追慕不已。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诗中讴歌道:“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而这一切功绩的造就,首功当推羊祜。
赞 (0)